3/19,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出由白雪蘭、方美晶、高子衿所共同策劃的【掘光而行:洪瑞麟】,同天;嘉義市立美術館則有另一項重量級展覽-【人‧間-陳澄波與畫都】。洪瑞麟(1912-1996)、陳澄波(1895-1947),在相同時代區塊,卻曲折出各自時代運命的台灣前輩藝術家,他們的名字等同於藝術的同義詞。兩人都擁有顆慈悲、剔透、溫暖的心,擅長觀察土地家園的人與物,畫筆樸拙酣暢卻情感細膩,生命的厚度;屢屢因為心底的善,進而讓畫面溢出了光芒,這樣的光澤源自於藝術家的教養;教養,這簡單兩字,早就難在現今藝術表現找得到。《當代藝術新聞》邀請策展人與美術館長針對這兩個展覽,各自選出必賞的亮點作品,讓今年春季的台灣因為洪瑞麟、陳澄波的藝術,更顯出人間掘光而行追逐的璀璨。
—-編按
文圖 / 嘉義市立美術館
嘉義街外,從一個日常地點的描述,在陳澄波與林玉山的作品中,化作不同的樣貌。陳澄波筆下的「嘉義街外」作品共有四張,按年代順序編號,1926年所作的〈嘉義街外(一)〉,正是入圍日本第七回帝展的作品,如今已佚失,而此次展出的〈嘉義街外(二)〉為1927年所作,採直立構圖,電線桿排列營造出強烈的單點透視,林玉山1926年所繪製的素描冊簿其中一頁〈嘉義街外風景〉,亦同時於本展展出,與陳澄波的〈嘉義街外(一)〉在構圖上有著許多相似處,除橫式的畫面之外,橋樑與街道之間的結構,都可以看到嘉義當時的現代化道路與水圳之間的關係,也足見當時藝術家之間的交流密切。
〈側臥閱讀裸女〉為本次重要的捐贈典藏品之一,位在美術館內3樓「筆畫與形體」的子題展區,與許多人體速寫一同展出。該作並沒有標示明確的年代,作品風格有著厚實與肌理鮮明的筆觸,透過本展研究並參照其畫業歷程,較接近東京美術學校後期或上海時期之作。展覽現場另外展出陳澄波的個人收藏品-川島理一郎〈臺灣歌妓(之一)〉的明信片,透過兩者的參照,在構圖和設色與主體的選擇上,可以發現許多異同之處,搭配其他素描或速寫,便於觀眾理解陳澄波如何透過人體的觀察,形塑筆觸和線條風格的養成。
〈展望諸羅城〉可謂嘉美館重要的典藏,堪稱鎮館之寶;該作是陳澄波於1934年所作,亦是陳澄波於上海返回嘉義的第二年。蓊鬱層疊的樹叢,位在畫面前景兩側,農田與民宅沿著有電線桿的街道,依序地向地平線後方延伸至三分之二的高度,畫作上部近三分之一的空間,則被工業化的設備「煙囪」與竄起的黑煙貫穿,直升天際;作品名稱,直接呼應著嘉義的古稱,而「展望」二字,亦透露了卓越古今的胸懷。除了油畫作品,展覽現場亦展出陳澄波同年該作的速寫,讓觀者一窺藝術家構思畫面的創作過程。
除了單件作品的介紹,此次在「現代生活的觀察」的子題展區中,可以看見不同作品之間的對話。自1929年遠赴上海教書後的陳澄波,每當暑假返臺,必能在中元普渡時節,遇到城隍繞境宗教盛事,〈八月城隍祭典〉一作正好反映該盛事如何成為陳澄波重要的日常經驗。另外,〈嘉義街景〉除表現出嘉義的日照與垂蔭,畫面右方的街屋轉角正是「新高寫真館」的位址,在常民的廟會經驗和攝影作為新興職業的商家之間,陳澄波的作品,無不與同時代的攝影師方慶綿所拍攝的〈新高寫真館前的廟會遊行〉有巧妙的呼應,而新高寫真館,正好也是方慶綿所開設,作品之間的對話為嘉義留下更多人文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