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藝術新聞 雜誌訂閱
《當代藝術新聞》──致力打造亞洲現當代藝術平台。《當代藝術新聞》創刊於2005年2月,以「One Asia 一個亞洲」的社群概念,企圖整合東北亞、東南亞藝術脈動,深入剖析市場產業面向的一本藝術雜誌,是見證亞洲當代藝術發展、並指引未來趨勢的中文月刊。
立即購買
蔡孟閶 Meng-chang TSAI
是不是城市要邁向現代化的進步前,首要付出的代價是先失去很多記憶?
在年輕一代台灣藝術家裡面,只有三個人是可以畫出陽光的味道,周珠旺(1978- 台灣屏東)是其一、其二是范揚宗(1982- 台灣新竹);其三則是蔡孟閶(1984- 台灣高雄)。
蔡孟閶的藝術,對映的並不僅僅是內心;而應該是這塊土地。
他擅長以極端細膩的縫合筆觸,就好像畫面上的陽光;一吋一吋畫入現境、牽引出觀看人的內在那份柔軟,同時也反映出成長的這塊土地在面對環境蛻變過程;每個駐足與回眸。蔡孟閶完全避開標配性都會景觀,他的畫游移在所謂中心的邊緣;拆建後赤裸屋牆內部的污漬、擁擠鐵皮屋散發不及的悶熱汗味、百無聊賴的房舍灰牆…,陽光儘管在,卻又顯得那麼寂寞。當環境在尋求華麗轉身的同時,都市也一併埋葬了過去。而所謂的進化,其實也意味著失去。
蔡孟閶是極少數80後藝術家,斷絕浮誇的筆調、渲染的顏色、言不由衷的療癒,而是以溫暖但又不矯情的方式來拉曳出對環境變異的關注。蔡孟閶帶我們看到同樣在陽光底下,那不同的生活面容。這種相當少的人文性繪畫語體,是成為9月Chill人物主要關鍵。
閱讀更多...


馬軻-《西遊記》與《變形記》
馬軻作為一位藝術家,更多的心理層次應該是,他通過繪畫的過程;來與自己的內心相處,讓繪畫成為一種個人的表述。 這所謂個人表述,說來何嘗不也是馬軻自己在考驗自己。因為他勢必得回到一種更貼近赤裸卻又不全然赤裸的呈現方式;馬軻得讓自己在面對創作的這個節點上,不單單是從形式上的繁卸除,也未必就是很表相的趨向於簡的單一。就好像說,他這些個時間以來反覆不斷畫著相同題材,過程裡面,絕非計較只是在表現筆觸上的不同,而是更著重描述題材當中主體內心戲的獨白,進而能夠在這種反覆性當中,鍛造屬於自己的藝術感知。至於,選擇吳承恩的《西遊記》、卡夫卡的《變形記》,從某個角度來講,我倒是認為馬軻是在這裡面,看到自己的藝術學習歷程,更大一點來說;他或許也在這裡面感受到對文化長成的態度吧!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