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推手 林德勝 Peter Lin
文 / 劉亭君 圖片提供 / 林德勝
帶著剛買不久的桃紅色指針Swatch錶,林德勝笑容燦爛地表示自己非常喜歡Swatch錶,除了非常適合用在穿搭,它新穎時尚的設計可以讓自己年輕許多,且更具有推薦年輕藝術家作品的說服性。要如何定位Peter Lin 林德勝現在的身份,本期《推手》專欄落了「從一級市場到拍賣二級市場,藝術家背後的神祕推手」標題來專訪這位年輕藝術家的幕後推手。的確, Peter林 透過網路社群媒體的推動,已累積了不少追隨的粉絲,紛絲們深信著他對年輕藝術家作品市場的洞察力。當然,以下專訪內容除了介紹Peter林 履歷經驗外,還有他對現今市場的觀察,尤其聚焦於誰是日本及台灣最具市場潛力的藝術家。

33 x 33 x 109.5 cm 2014年作;羅芙奧拍賣成交價格TWD 3,120,000
當代藝術收藏的「星探」
談起收藏的經歷,Peter林 有太多可以侃侃而談的。從16萬台幣存款起家的收藏人生,到成為許多藝術家的伯樂,問起如何開始踏入收藏圈的?Peter林 玩笑地說:「很簡單!我去找了鄭在東、于彭、蕭一這些好友,向他們提出分期付款買畫」。「剛開始碰觸到收藏是在2007年,那時手上握有的資金實在不多,但這三位藝術家與我認識多年,見我對藝術如此熱情,加上信得過我的前提之下,願意讓我分期付款。記得那時每個月都會拿著一萬台幣去藝術家工作室還款、喝茶、聊天,這樣的例行公事從此就成了我與藝術家交往的習慣,更是我收藏人生的開始。」
不過,我們現在所認識的Peter林,他的收藏已無太多這三位被稱為『烏龍畫派』的藝術家好友作品,他的興趣現階段更加地趨近多元,尤其聚焦於日本年輕藝術家市場的變化。Peter林 說:「日本藝術是我第一個進入當代藝術的跳板;那是在2014年日本當代藝術還未走高成現在的時候,我就先看中幾位日本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並先行進場買下他們作品;而後到了2017年,日本當代藝術才大舉進入台灣收藏市場,此時的台北藝博有一半展品都已被日本當代藝術所攻佔;2018年又是另一個分水嶺,日本萌系列的『萌主』中村萌與後起的小泉悟,兩位作品在拍賣二級市場的表現引領出市場新一輪的熱潮,此演變對老一輩藏家逐漸形成一種挑戰」。「但對我來說,收藏風向的改變並沒有什麼無法接受的,我收藏Roby Dwi Antono雕塑,也有熊的玩具公仔及超大型的哥吉拉作品。就算今年我已經67歲了!但卻喜歡跟年輕朋友來往互動,他們都深信我看藝術的眼光,並視我的收藏品及方向作為他們參考標竿去買作品」。「至於對於這些時下流行的藝術作品,我總是抱持著想去了解的想法及好奇心的驅使去買。就是因為不了解,才要買下並試圖去了解。」
只當好收藏家 不當個短線玩家
Peter林 是鮮少擁有著極其寬大的胸懷,能夠接收新世代藝術的資深藏家。他買流行藝術,也珍惜流行藝術,且不把流行當作投機的熱潮。對此他表示:「從開始買作品的第一年,我就決定自己的收藏定位:當個讓人尊敬的收藏家。有許多人收藏是全權以投資作為導向,跟隨當下流行,買了就賣、轉取差價。此類藏家,我比喻為短線玩家。我認為真正的藏家需要經得起考驗,當泡沫破裂時,他所留下的作品是否還能受到市場接受且能變現,就是最赤裸裸的映照,檢視你是否為有眼光及令人尊敬的收藏家。」
談到這裡,他回顧自己的經歷表示:「2008年,也就是我剛開始收藏的第二年,我就遇上了雷曼兄弟的金融風暴,在繁榮的經濟泡沫被戳破後,我手上擁有的那三位友人畫家:鄭在東、于彭、蕭一的作品仍然可以賣得出去,代表著我手上的籌碼是能耐得住考驗的,這就是短線型玩家與真正收藏家的區別之處」。「收藏是我一輩子的嗜好,我不打算當個短線玩家,我想隨著自己的收藏資歷而有所成長;不斷進化、不只買自己看得懂的作品,更想要了解新世代藏家的眼光及想法,這是我這些年不斷在做的事。」
創立伯林畫廊 自成指標
2017年伯林畫廊原有空間在Peter林 的整修改裝下重整旗鼓,開始自成畫廊品牌。空間在他細心呵護下成為指標性收藏型畫廊。問起對這個畫廊空間的期許,他說:「收藏家分為三種: 有資金、有品味、有遠見。我認為有遠見、有品味是最重要的,在藝術家的作品還未上升到拍賣二級市場前就到有預見的眼光,在價格仍屬合理的情況下買到作品,這是對自己眼光的投資,也是對藝術家的投資。我成立這個畫廊也是希望我的眼光能夠成為他人的收藏標竿,這個空間的展覽能提供大眾一個公平的機會,得以在公開的時間軸裡檢視我的收藏脈絡。另一方面,擁有自己的畫廊也代表著擁有一個基礎,能夠將還未被世人發覺卻淺力無量的藝術家推廣給市場。我非常樂意將雙贏的局面,與同好分享並擴大給我身邊的好友們。」
時機 眼光 膽識 一個也不少
最後問到身為資深藏家,給其他藏家的建議會是如何? Peter林 表示:「現在日本當代藝術市場進入到了『冷靜時期』。因為隨著日本藝術家作品在二級市場變得搶手,過去藝術家在一級市場與拍賣二級市場的價差已逐漸拉近,畫廊一級市場的價格提高考驗著市場的再次接受度,於是市場進入了『冷靜時期』。『冷靜時期』能留下的藝術家作品必須具備兩項特點:藝術家要有個人獨特風格、曾在品牌畫廊展出過。若是有意願想要買作品,建議將目光放遠歐美,發掘一些尚未被台灣過度開發的當代藝術家;另外台灣也是有許多值得被看好的新生代藝術家,如張騰遠及范揚宗。就如我在2014年台北藝博以33.7萬台幣買下小泉悟雕塑,或許你現在來看當時的價格或許會大喊便宜,但在當時我買下這件作品時,日本當代藝術市場還未興起,許多人都認為這價格高於它應有的價格。如今,12月剛在台北羅芙奧以260萬落槌,312萬成交的小泉悟雕塑,便是我當初在台北藝博買的那一件,接近十倍的獲利價差,不就是眼光加上時機的成果,當然還有對自己藝術投資的膽識,這些經驗與故事或許對新進藏家會有所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