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僅有半導體 藝術品收藏實力
更牽動全球藝術市場的脈動
江瑄/台北專訪 佳士得/圖片提供
佳士得亞洲在5月26及27日三場【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系列拍賣】以1,809,526,380港元的成交總額完美收官!創下了佳士得亞洲史上第二高成交總額;而這次五月拍賣,台灣的買賣加總成交量更是所有亞洲(香港除外)最高的地區。就在此亮點時刻,《當代藝術新聞》特別專訪到佳士得亞太區副主席暨台北辦事處負責人翁曉惠小姐,請她談談台灣在全球藝術市場的重要性及疫情對台灣收藏市場帶來的改變。
從媒體跨界至拍賣產業,翁曉惠在佳士得已任職了22年,主要負責佳士得在台灣及亞洲拍賣業務開展。其待人誠懇、認真負責,與許多台灣收藏家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交往更有如至親好友,佳士得能在台灣深耕發展,她絕對是關鍵的人物。這次專訪翁曉惠小姐除談到疫情對佳士得台灣業務發展帶來質與量的增長外,她更以深耕台灣的資深經驗,分享全球觀注焦點的台灣,不僅僅是半導體科技島,更有堅實的藝術收藏實力及參與全球藝術品拍賣的熱情。以下便是她回答《當代藝術新聞》的專訪內容。
當代藝術新聞:很高興能在此刻訪問到您。長達二年的疫情,讓我們過去熟悉繞著地球跑的拍賣人突然被迫停下腳步,只能待在自己工作領地執行所屬的工作。首先好奇的想請問您,台灣在這段時間參與藝術品購買情況如何?
翁曉惠:的確,2022年實屬非常忙碌的一年。因為香港與上海都封城了幾個月,所以大大小小的展覽都改至台北,我們從2月、3月、4月…馬不停蹄的舉辦預展,顯見台灣在佳士得全球佈局是個非常重要的市場。所以二年疫情期間,我們比以往更加忙碌!
誠如前面所提到的,台灣藝術市場在亞洲具有舉足輕重地位,加上中國與香港都曾因疫情停滯,所有的業務量都湧入台灣。但礙於我們人手有限,在收件之餘又得同時安排展覽事宜,再加上國外頻繁的大小拍賣,都同時擠在一個時間段的確是一大挑戰。我想說的是,台灣一直都是整個亞洲藝術市場非常重要的支柱,10幾年來台灣在全球藝術品收藏市場的成長更是有目共賭,當然佳士得在台灣的拍賣業績更是不斷向上攀升。
當代藝術新聞:佳士得拍賣公司在您深耕台灣20年期間,在形象及業績上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成長,您是怎麼看待佳士得在台灣、台灣收藏家與佳士得彼此在藝術收藏相輔相成的關係?
翁曉惠:疫情發生後,佳士得在亞洲取得大幅的成長,已經占全球總業務的三分之一,相當可觀;尤其是2021、2020年各有34%及31%的佔有率。回想起我在千禧年進入佳士得服務時的5-7年間,亞洲的業務量只是全球的10%,後來逐年爬升到15%。相較200多年的歐美,佳士得在亞洲發展只有30多年的歷史;但疫情這二年,亞洲取得飛躍的成長,已經佔據佳士得全球總業務量的三分之一;而亞洲這三分之一板塊,台灣佔有率更是相當穩定,約佔亞洲的10-20%。
當代藝術新聞:二年前,佳士得整合了二十與二十一世紀兩個部門,這是佳士得在現當代藝術取得業績優勢的重要關鍵嗎?還有網路直播同步拍賣 ,讓佳士得ONE全球專場取得的成功的原因又為何?
翁曉惠:我認為在疫情剛剛開始的時候,佳士得做出了現當代藝術「整合」的動作,是非常合適的時機點。我們的確看到了這項政策的調整,對佳士得業務量成長很有幫助。過去,很多國外專家都會飛來台灣,當面跟賣家收件,並介紹作品給藏家,但現在都轉為線上操作,透過即時通訊軟體,WeChat、WhatsApp、Instagram…等,讓全球的藏家都能看到跨國際、跨時代的藝術品,我認為這是佳士得整合做得很成功的地方。疫情期間因為不能跨境自由旅行,這樣的整合,讓亞洲藏家可以非常即時看到位於西方的作品,或是透過電子媒體、視訊…等方式即時看到當前展覽的現況。
佳士得的專家們目前是「通盤」執行任務,而且不同國家的專家的時常互相支援與協助,像我們經常聚集100位專家一起開會!以前是紐約、倫敦到處飛的時差;現在是晚上跟紐約開會、下午又有倫敦方面的會議,大家在會議上討論來自不同國家的作品。全球化的運行,收件買賣都變成了整體團隊的運作。尤其是佳士得【ONE:現當代全球聯合夜拍】四城接力拍賣,它打破了國界問題,讓全球買家能無國界的參與同一場拍賣。
當代藝術新聞:繼佳士得【ONE:現當代全球聯合夜拍】四城接力拍賣大獲成功後,您認為未來的拍賣形式會如何發展?
翁曉惠:我認為紐約、倫敦、香港、巴黎四城拍賣會成為未來佳士得現當代藝術的主要拍賣型式。事實上,我常常跟藏家談拍品到一半時,便會馬上視訊我們在倫敦或紐約的專家加入一起討論,這是以前不曾有過的工作方式。自從有了網路直播(live streaming)後,我們可以讓世界各地同步關注一場拍賣會,這個市場變得越來越國際化、越來越龐大,實際成果可以從去年佳士得全球業績創下歷年新高達70幾億美元可以見證。另外,大型拍賣公司在疫情之下,最大優勢之一就是迅速的應變能力,整個公司背後像是有部機器在運轉,所有的基本架構如:IT、電子媒體…等都已經存在很久,但因為適逢疫情,必須在短時間把這些項目串連起來。例如,給藏家的提案,我們團隊必需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漂亮的計劃書;另外推廣更加的電子化,讓藏家立即收到第一手資訊。我必須說,在全球團隊彼此都沒見面的狀態下,能達到如今大家看到的最好效果,應該都是拜科技所賜,讓我們能把這一切市場經營得有聲有色。
當代藝術新聞:我們相當好奇,台灣藝術收藏生態從20多年前您加入佳士得至今,期間發生了那些改變?而年輕世代藏家的喜好與品味與上一代藏家不同在哪?
翁曉惠:台灣藏家自1980年開始便進入香港及國際藝術市場,可以說是穩定而成熟,實力很紮實。早期台灣藏家以收藏古董、書畫為主軸,甚至台灣收藏家的組織「清翫雅集」更獲得外界「小故宮」的美稱;顧名思義就是有許多中國骨董、書畫重要藏品,都被台灣藏家搜羅收藏了!還有台灣藏家有非常敏銳的品味與眼光,尤其在80年代香港拍賣市場還未啟動前,佳士得在台灣拍賣油畫的時候,台灣藏家就已經進場購買常玉、趙無極的油畫作品了!
就我的觀察,目前台灣藏家大致可以分三個年齡層:
第一是成熟期的藏家群,年齡約在50-70歲之間。他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事業有成、有世界觀,我認識的許多藏家都在這個年齡段。他們品味shape the future,因為有豐富的博物館經驗、鑑賞眼光以及選擇藝術家作品相對獨到。他們也選擇收藏西方印象派或戰後藝術家作品,雖然也願意購藏當代藝術,但會以市場上出現較久的知名藝術家為主。
第二是80歲以上的資深藏家。現今的他們已沒有太大的衝動想再買進大作品,而是醉心於欣賞他們多年日績月累的舊藏,另外,近期推出的海外資深藏家專拍,如〈槍擊瑪麗蓮(鼠尾草藍色)〉由The Thomas and Doris Ammann Foundation Zurich委託佳士得拍賣,拍賣的收益用作慈善用途,這是繼2018年的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珍藏慈善拍賣後,成交總額最高的慈善拍賣;5月30日推出的「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中,〈乾隆 鬥彩萬福慶壽雙螭龍耳大瓶〉拍賣收益也撥捐海倫·孟森·威廉斯購藏基金,用於豐富學院館藏。我特別要提的是,縱使台灣資深藏家願意釋出藏品,但好拍品卻不是那麼多,因為台灣藏家是真心喜愛他們的收藏,捨得釋出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因此還是保存著很大的收藏資源。
第三是千禧世代的藏家。去年(2021)我們的新買家中已經有32%是年輕世代藏家(千禧世代),金額雖然還不大,但參與群體已有顯著的改變,這段疫情更有不少年輕藏家透過網路參與實體與線上拍賣,逐漸浮出檯面。
大家可能好奇,年輕藏家入門會收藏哪些類別的藝術品?就我的理解:他們不外乎就是當代藝術和珠寶鐘錶;由於古董和書畫的門檻比較高,一方面是價錢,另一方面是文化底蘊。我也聽藏家們說,手錶短時間內價格成長迅速,一般年輕男性藏家會先買手錶、紅酒也是,這些都是新進藏家比較容易入手的品項。不過,中國30幾歲就致富的年輕藏家,一進場就買西方最前衛的當代藝術,但同時我也看到有另一批同齡的年輕藏家收藏書畫跟古董,一直有中國藝術文化上的認知。
當代藝術新聞:就您的觀察,華人藝術收藏市場是否正進入「世代交替」結構的改變?這個改變會引發拍賣公司做出什麼樣的調整?
翁曉惠:總的來說,年輕藏家多以西方當代藝術、奢侈品為藏購項目,目前還未看到有二代藏家喜歡收藏像趙無極這類大師的作品,年輕世代與父輩品味有相當大的不同。雖然與父輩的品味迥異,但台灣年輕世代藏家也有受父輩影響,與中國藏家有所不同。 中國年輕世代藏家已將藝術品視為「時尚的投資」,而台灣年輕藏家比較不會那麼短期(short term)追求獲利,緊跟市場潮流。台灣不論老一輩或是年輕藏家都比較務實而不喜投機。
至於香港雖然早期以傳統古董、水墨收藏為主流,但近年因為西方藝術的加入,如Art Basel當代藝術博覽會,國際藍籌畫廊都進入了香港,香港新世代收藏群已成了追逐西方潮流的先鋒。他們的靈活度很高,從市場嗅到某個方向的投資指標,便會一窩蜂的跟進。另外,我常跟香港同事聊到,年輕世代藏家已將收藏定調為「Living with Art」,他們將藝術品融入生活,視藝術品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擺設裝修在家裡,當然也把藝術品當成好的投資項目。「投資、藝術品、生活」已經變成密不可分的一種趨勢。年輕世代藏家從購買適合居家陳設的畫、雕塑…等藝術品入手,除自己喜歡也希望若干年後,這些藝術品會成為一個好的投資。
當代藝術新聞:就您的工作職責,要怎麼才能兼顧到每個年齡層收藏家的需求呢?尤其面對年輕世代「投資、藝術品、生活」密不可分的收藏趨勢?
翁曉惠:我剛進入這行業時,台灣藏家購買各類品項的比例大約是:50%在傳統藝術書畫、奢侈品20%、油畫20%。而目前大致是:20-21世紀 60%、古董+書畫 20%、奢侈品 20%。這些數據顯示出台灣藏家對收藏價值觀念的進化。值得一提的是,這幾年在佳士得台北辦公室,常會舉辦演講,請到業界的專家教授們,而台北故宮、中國文物學會也都有推動類似的活動,像是線上講座、podcast,試圖讓古董領域更年輕生活化一些。
回顧活躍於1980年代的藏家,在文化底蘊方面對於中國認同較強,加上當時市場只有古董和書畫,收藏家比較專注於中國藝術品。如大前輩藏家蔡一鳴、蔡辰男,他們跑遍紐約、倫敦、香港的拍場,他們和我分享以前拍賣實況,完全是「Gentleman running a business」。佳士得是一個很保守的英國公司,這就是Gentleman一說的由來,在當時拍場上,這些買家們就拿著一本小小的圖錄坐在椅子上,文質彬彬用手中的筆示意拍賣官競價。他們看預展,是很安靜地聆聽專家的導覽;喜愛一個物件,可以在它前面跟朋友一起研究好幾個小時,這便是1980年代到2000年,拍場所呈現優雅的氣氛。而現在不論拍場或是預展,所呈現的氛圍有所不同,現場變得比較輕鬆,甚至許多年輕人喜歡到預展現場拍照「打卡」,變成另一種風情。
年輕世代藏家,目前大家都在用WeChat, Instagram, 小紅書…等。這些軟體都很具影響力,可以間接帶動整個市場,像我們現在也推出不少XYZ年代的活動,希望讓二代多多聽一些我們辦的活動、演講,多多參與,培養新的興趣與藝術品味。不論在實體活動或是社交軟體上,我們都算蠻active的,適逢疫情這兩年以來,我們推出的活動雖然比較小型,但我們「持續」有在經營各方面的業務,不外乎就是培養第二代的收藏實力,與文化底蘊。
當代藝術新聞:最後,想請問您對台灣以及亞洲的拍賣市場有什麼期待?以及台灣在未來亞太及全球藝術品收藏板塊的發展趨勢?
翁曉惠:對全球來而言,早期亞洲只是全球的10-15%,但現在已經是三分之一了!而台灣又撐起亞洲三分之一的市場。我希望在未來幾年,台灣可以再超過目前的市場占比,而且我認為亞洲是很有機會可以變成全球的40%。
台灣市場若要再繼續成長,不能光是靠拍賣公司的力量,這要靠更多喜歡藝術人的加入。台灣會這麼多元化,就是因為有很多不同的經驗與交流,近年也有更多不同面向的國際展覽進入台灣,不論是當代藝術、國際博覽會、博物館借展…等。我認為讓大眾接觸到新的藝術品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更open minded,政策應該更國際化、視野更寬廣,甚至在開放金融、進出口的同時,讓台灣能走出去、外界能進得來,讓台灣成為更國際化雙向交流的地方。
最後,我要分享的是從1990年代開始,佳士得就引進了印象派拍品來到台灣展覽,並持之以恆維持了20多年,至今台灣仍然一直穩住全亞洲買印象派三分之一的量,新舊藏家也還在持續購買這些大師精典作品,所以每次預展,台灣都是無法跳過的一站!
我很感恩能在台灣這個島上服務台灣的藏家,讓台灣藏家能看見藝術的美好與收藏的潛力,並讓佳士得成為台灣所有藝術愛好者的好朋友。在此,我要對台灣所有的收藏家好朋友們,說聲謝謝⋯謝謝您們對佳士得長久以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