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京出發:重新發掘歷
史轉折中的日本當代藝術
昭和百年之際,亞紀畫廊從東亞文化交會的視角出發,思考如何透過策展重新定義日本藝術的文化深度與市場潛力。
圖文|亞紀畫廊
亞紀畫廊長期關注亞洲藝術如何在全球化與本土性之間游移,並致力挖掘那些於歷史轉折點中,同時具備文化啟發性與市場前瞻性的藝術家。在此次展覽與系列講座中,我們從陳澄波、鄧南光到西野壯平,從 William Klein、森山大道、川內倫子到杉戶洋、南谷理加、高野綾,勾勒出東京如何從帝展、戰後、泡沫經濟、失落十年,一路演進至今日感性且內省的新世代語彙。這些轉變不僅體現在作品風格之中,更標誌著藝術市場結構與價值認知的深刻重組。

亞紀畫廊展出現場

亞紀畫廊展出現場
市場潛力的歷史證言:回顧與前瞻地景的價值
本次展覽以 1926 年陳澄波所繪〈秋之博物館〉作為起點。畫面描繪東京國立博物館,是極少數以東京美術館地景為主題的華人藝術作品,不僅承載個人視角,更映射出西方美術制度、日本與華人藝術體系之間的連動思考,堪為重構亞洲藝術史的關鍵資料。同樣地,1932 至 1935 年間,鄧南光於東京拍攝一系列描繪「昭和大恐慌」後逐步恢復生機的城市影像。他在當地接觸最前衛的攝影觀念,作品風格傾向超現實主義與新即物主義,並透過畫面與機械性實驗(如雙格攝影)展現同時具備歷史證言與藝術高度的價值。
相隔近百年,西野壯平於 2024 年推出的〈Diorama Map Tokyo〉,則是對城市空間、觀看結構與主觀記憶的當代表述。他以拼貼、剪貼與再組構技法,創造出非線性、參差並置的城市經驗地圖,回應數位與後人類時代的影像焦慮。作為近年將紀實攝影與當代藝術統合的重要創作者之一,西野壯平透過此作重構出一座可供記憶、偶遇、迷失與詩意閱讀的東京。

秋之博物館 Museum in Autumn
1926
畫布油彩
33.5 x 45 cm

Diorama Map Tokyo
2024
light jet 輸出於 Kodak Endura 相紙
160.5 x 120.5 cm
© Sohei Nishino
戰後藝術的重新定義:風靡世界的日本攝影與物派語彙
戰後的日本藝術,長年來是國際藝術市場的焦點。從物派到 Provoke 攝影派的發展,不僅呈現出東亞思想與西方現代性之間的對話,也提出與歐美主導敘事截然不同的另類視覺語言。
1961 年,William Klein 拍攝〈Tokyo〉,捕捉戰後左翼運動、街頭生活與青年文化的躁動與矛盾。他的影像雖非代表美國官方立場,卻滲透著戰後西方現代性的自信。在這種文化張力下,日本攝影師非但未受其制約,反而以「超越」作為創作姿態。森山大道、中平卓馬等人,正是在這樣的立場之中建立起屬於日本的視覺主權,並在破碎與顛覆中開創出「Provoke 挑釁」的嶄新攝影語言。
1970 年,東京雙年展舉辦具歷史意義的【人與物之間】展覽,正對應當年大阪萬博所象徵的科技與國力高峰。物派的興起,正是在高度現代化、社會分裂與政治幻滅背景下,對生產過剩與圖像超載的深刻反省。藝術家如菅木志雄延續此一極簡而富哲思的東方美學至今,強調「不是為了塑造,而是為了讓其成為」的創作姿態,在戰後日本藝術的發展歷程中提供了一套有別於西方的存在觀,也深刻影響日後所有年輕創作者。在過去十年間,物派藝術家亦持續獲得歐洲機構與市場收藏者的高度評價。
Cool Japan 之後:內省美學的市場新動能
1980 年代以降,日本文化以「Cool Japan」姿態大量輸出,村上隆與奈良美智等人建立了極具辨識度與市場性的藝術品牌。然而,同時期藝術家如杉戶洋,則選擇逆向操作,描繪蒼白日常與無法命名的情緒斷裂。他的作品難以即時解讀,卻以高度辨識性與真誠的情感紋理,獲得日歐機構型收藏者長期關注。川內倫子則被視為 21 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攝影家之一。2001 年出版的《Utatane》,將個人日常感知轉化為一種詩性美學,成功打破 Provoke 以降的黑白視覺慣性,在市場上創造出一種兼具柔韌與靈性的女性視角。她與杉戶洋同樣抗拒過往日本藝術的英雄敘事,作品幾近靈性地展現一種日式慢感與感知哲學,為後藝術世界的核心思維提供了早期範本。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自去年起也重新受到市場青睞與重新評價。
延續他們的軌跡,年輕世代如高野綾、西村有、南谷理加等人,以繪畫發展個體視覺語彙,專注描繪心理層次與都市斷片之間的微妙張力。他們的作品呼應全球市場對「非中心敘事」、「微觀情感」與「後全球化風格」的關注,成為當前市場觀察者與收藏者眼中最值得關注的新潛力群體。

Untitled #0220
2022
畫布油彩
126.2 x 71 cm

From the Diary of a Man on the Run
2012
畫布油彩
97 x 194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