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10

「日升月鴻」遷新址 慶30

游仁翰:當社會越開放,傳統畫廊的正確價值更顯珍貴

鄭乃銘 / 台北專訪
圖片提供 / 日升月鴻畫廊

如果問說,藝術產業最珍貴的特質是什麼?答案,自然各有所表。 但拿這個問題提問邁入第二個30年的日升月鴻畫廊負責人游仁翰,他的答案令人動容。他說「對一個畫廊來講,作品能賣得高價或賣得好,這當然是教人開心的事。但對於我跟我的太太來講,透過作品能夠與人面對面那份溫度,一直是我們兩人始終願意再繼續固守這份工作的最大初心」。

日升月鴻畫廊跨入第二個30年,將以全新的空間與大家見面。

游太太鄭琬霖旋即回憶道。「我本身學的是藝術相關,離開學校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阿波羅畫廊,我對這個工作非常喜歡;它同時也是奠定我日後在畫廊事業的基礎」。「我還記得80年末端,臺灣畫廊產業進入一個極大轉變期,那個時候畫廊集中地就是阿波羅大廈,每到周末假日欣賞展覽的人、藏家,屢屢讓老舊電梯不堪負荷。那個時期也是你剛剛進入新聞界的時候,對吧?你應該還記得當藝術市場逐漸導熱之後,本土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市場簡直成為所有藏家必定追逐的標的;這就好比現在年輕藏家,勢必得追求西洋當代一線主流藝術家作品是如出一轍。我很難忘記當時藏家追逐、收藏前輩藝術家作品的『瘋狂』程度。阿波羅畫廊本來就有與李石樵(1908-1995)合作,就有那麼一次個展;因為展覽反映太熱烈,購藏作品的激情熱烈到因為有人沒買到而吵成一團,讓整個現場變得極度尷尬。事實上,藏家因為喜歡的藝術家作品沒有在第一時間購藏到的情緒反應,在那段本土前輩藝術家熱潮簡直是經常性上演,但對畫廊本身來講,衝擊較大並非是作品受搶購的這件事,而是覺得那份因為喜歡而想要獲得作品的心理,始終是讓我最感到難忘的環節」。

游仁翰接著也補充「當時我還沒有進入畫廊產業,還只是在廣告公司上班,但我記得太太跟我提及過這件事,確實令我感到很不可思議。但我比較想跟你分享的點是,你剛剛在一開始就問我,在今天這樣的環境底下,『日升月鴻』還堅持換地方、擴大規模的因素是基於哪個點」?「在畫廊創設的這30年,我最大的感觸是我相當喜歡因為畫廊這個平台、因為展覽;而能夠與人面對面的這樣機會。我非常喜歡你提到『相處』的這兩個字。對我的太太跟我來說,我們在這第一階段的30年當中,透過藝術品與藝術家、藏家、欣賞者之間的相處、交流,是我堅持還要繼續走第二個30年的初衷」。「我自認自己是個傳統的人,傳統並非意味守舊,更多是尊重與珍惜。例如說,畫廊能夠確切扮演第一市場的角色,是一份傳遞、分享;進而達成藝術品能進到喜歡的人家庭的那種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溫度。這種相處一旦進入畫廊在處理二手市場的部份,則又加添了所謂人與人間的信賴,這份價值在面對藝術產業驟變,我反而覺得是最珍貴的產業精神,也是最無法被剝奪的產業資產。現在,市場的交易方式線上線下多元性,可是,我還是寧可固守這份價值;這是我們選擇搬遷到一樓、擴大空間且讓展覽空間更顯乾淨純粹的很大契機」。

「日升月鴻」總計連同這次是第5次搬遷,空間從最早一開始的32坪、62坪、71坪;這都是在阿波羅大廈。2009年搬到仁愛圓環二層則有104坪,從過去隱於樓層裡,現在真正的接地氣搬到地面一層,游仁翰說「會思及搬新空間,純粹是因應所經營的藝術項目,從最早是以前輩藝術作品到逐漸加入中生代、年輕世代藝術家作品,後來又有韓國藝術家,接著也開拓公共藝術業務,空間自然需要有調整。這次會搬到一樓的空間,最吸引我們的是樓面挑高夠,這對於我們未來的營運內容是相輔的」。

游仁翰繼續說「進入第二個30年的『日升月鴻』將會更定調在現當代藝術的畫廊角色,每年我們計畫會有四個專題、大型個展,其他時間則會從不同視野來切入推出聯展、精品展。之前,我們就曾花很大心神去推出廖繼春精選作品欣賞,得到很大的迴響,在新的空間這樣的模式,我們會繼續規劃。現在臺灣已經較沒有畫廊涉入第二市場的運作,這個項目是我們擅長、也是我們很樂意投入的服務,除了本土前輩作品,中堅輩藝術家作品也會加入第二市場的內容。畫廊在展覽內容,我們也更明確規範藝術家年齡上下限,60歲以上、50歲為節點,讓展覽能有清晰的時代年輪」。「新的空間也會朝豐富、多元的複合性質感來運轉。希望能有效利用新空間機能,開闢藝術沙龍的性格,建立藏家與藝術更多親實的接觸,讓畫廊的個性變得更具有溫度,是一個能讓藏家、觀眾樂於進入的藝術場域」。

游仁翰最後頗有感慨地說「二年多來,疫情限制自由移動,卻因此讓我們有機會更自由地回望自己的土地、重新檢視自己土地的文化特色」。「『日升月鴻』根植於台灣前輩藝術家,一路走來,讓我們也更珍惜這塊土地所孕育的藝術養分。但是,儘管這二年多以來各式美術館推出許多精彩的臺灣本土美術展覽。可是,我還是覺得產業似乎沒有辦法跟上這股能拉抬臺灣本土美術的勢頭。《紫色大稻埕》電視劇,讓我們有機會再認識郭雪湖,但畫廊產業卻沒有因此對膠彩畫更加著墨、推動。臺灣在美術事業的發展,美術館與畫廊太徑渭分明,文化似乎成為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長期下來;台灣前輩藝術家豐厚的藝術價值被確認;可是藝術價格卻始終無法齊驅於國際市場,我們該如何讓更多年輕族群在欣賞國際當代藝術思潮的同時,也多了一份寬度容載自己文化是如何出土的」。「當這個社會更透徹自己的歷史,產業;不管是哪一種產業,才會更清楚自己要往那條路走」。

開幕大展【極光之地-聚群賢】以二個段落來集合不同世代各自燦爛之藝術家,期許下一個三十年。第一檔將展出陳澄波、廖繼春、丁雄泉、龎均、朱銘、黃銘哲、陸先銘、鄭麗雲、連建興、朱芳毅等十位藝術家。第二檔展出的藝術家則有:趙無極、朱德群、廖修平、陳張莉、楊識宏、賴純純、陶文岳、黃小燕、紀嘉華、龎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