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焦點 • 2022.07.05

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 強調全球南方視角的藝術網絡串連

一張2002年海報,文件展陷入有史以來最大危機

余小蕙 / 卡塞爾報導

由印尼Ruangrupa藝術小組擔任藝術總監的第15屆文件展,本該是一場頌揚全球南方視角、互助共享的「穀倉」(lumbang)精神的藝術盛會,卻在6月18日開幕後旋即陷入一場反猶指控風暴,德國媒體稱為「文件展有史以來最大的文化和政治災難」。

Taring Padi People's Justice 以及紙板人偶裝置。
背景的大海報即是引起反猶指控的作品
攝影 / 余小蕙
Taring Padi 2022 Hallenbad Ost 展區現場一景
攝影 / Frank Sperling 圖片提供 / 文件展大會

風波始末

媒體和專業預展首日在露天足球場舉行的記者會上如搖滾音樂會般high翻天的氣氛,台上策展人台下藝術家不時的掌聲雷動仍猶言在耳,32個展場現場洋溢藝術家大會串的歡樂情緒,令人深刻感受到本屆文件展相較於歷屆:很特別,非常不一樣!

孰料,正式開幕後兩天,成立於1998年的印尼小組Taring Padi(意為「稻芒」),一張創作於2002年(即20年前)9×18公尺的大型海報〈人民的正義〉,諷刺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和專制政權所描繪的一百多個人物畫像中,包括一位豬臉軍人,紮著大衛之星領巾,頭盔上寫著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Mossad)的字樣,被解讀為反猶太主義,立即引發猶太人協會,以色列大使館的抗議。儘管Taring Padi表示這件充滿象徵意義的作品更多指涉印尼先前受長達30多年蘇哈托政權壓制的政治語境,毫無反猶意圖,而是對軍事主義和暴力的評論,然而討伐態勢已一發不可收拾:文化部長要求撤下這幅畫,總理蕭茲(Olaf Scholz)取消了參觀行程。儘管文件展組織方、策展團隊、藝術家兩天後發表公開信道歉,先是以以黑布遮蓋,隔天整個撤下,但德國政治界、文化界、輿論則要求究責,並要文件展總監舒曼(Sabine Schormann)引咎辭職,以示負責。

The Nest Collective Return To Sender 2022
現場一景 攝影 / 希蓓
Nino Bulling firebugs 2022 Hafenstrasse 76 展區
攝影 / 希蓓

德國媒體發問:文件展組織方怎麼會讓這張畫出現在文件展主展場弗里德里安博物館(Fridericianum)和文件展館前的菲特烈希廣場?策展人難道不知道德國這段特殊的歷史?事實上,一連串的巧合和陰錯陽差導致了這場風波:從一開始,文件展組織方秉持尊重藝術自由和策展人權力,從來不過問展覽的內容和作品的篩選;本屆文件展大幅下放邀請藝術家權力的組織特點,策展團隊邀請了十四個「穀倉」成員,由其出面邀請平時合作的藝術家和群體,後者又可以邀請合作的藝術家和群體;如滾雪球般的網絡串連導致本屆文件展參展藝術家多達1500位,參加展覽、座談會、工作坊等各式各樣的活動。因此,策展團隊並不真正掌握所有作品和活動的內容。此外,〈人民的正義〉運到卡塞爾時發現受損,隨即送交修復,延遲到預展最後一天下午才倉促掛上了菲特烈希廣場;此時正是組織方和策展團隊最繁忙的時刻,也無暇審視作品內容,於是引爆了這場文件展有史以來的最大危機;文化部長甚至提出一項五點方案,表示日後聯邦政府將在一定程度上監管文件展。

事實上,德國因背負納粹和二戰的歷史罪惡,和猶太人之間一直有著複雜糾結的關係;相較於歐洲其他國家,猶太人和以色列更是一個格外敏感、難以碰觸的議題。2019年,德國聯邦議院甚至決議通過將以向以色列施壓、支持巴勒斯坦人的一項全球性社會運動 「抵制、撤資、制裁」(Boycott, Divestment and Sanctions, 簡稱BDS) 定義為「反猶」,不得接受聯邦政府或任何公共資金的支持。本屆文件展早在今年初即因參展藝術家包括巴勒斯坦藝術群體「資金問題」支持BDS運動而遭到反猶指控,在德國媒體鬧的沸沸揚揚,甚至於五月間, 「資金問題」小組的展場WH22遭噴漆塗鴉。文件展大會原本預定組織一系列關於反猶主義、種族歧視和伊斯蘭恐懼的論壇,後因德國猶太人中央委員批評參加人士有偏巴勒斯坦傾向而反對後取消,但爭議似乎稍獲平息,直到Taring Padi小組這張畫出現。

Kiri Dalena Pila (Lines) 2022 現場一景 Hübner 展區
攝影 / Maja Wirkus 圖片提供 / 文件展大會

全球南方視角

甚為可惜的是,一張畫引起的反猶爭議,幾乎成了本屆文件展至今的主要討論焦點,Ruangrupa邀請另外五位國際策展人共組的策展團隊,費時三年半打造,強調友誼和網絡串連的獨特組織方式及藝術觀遭到了忽略。

這是創立於1955年的卡塞爾文件展首次將策展大權交給非歐美藝術觀的人:2002年策展人恩威佐(Okwui Enwezor)雖然出身奈及利亞,但在紐約受教育,長期活躍於歐美藝術界,他引入後殖民觀點,旨在擴大和豐富西方的藝術視野——但非「取而代之」。今年的文件展,則試圖顛覆西方藝術長期以來的遊戲規則,通過引入「全球南方」常見的集體串連,深嵌於在地社會脈絡的藝術創作,強調實驗性的經濟和組織方式,以分享、合作和頌讚來取代競爭,突破西方建立在個人神話和資本主義邏輯的藝術觀,走出受收藏家和市場宰制的困境。

Ruangrupa藝術小組並未賦予本屆文件展並任何主題,而旨在呈現位於世界各地,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和地區的不同聲音、立場和手段。他們以印尼爪哇特有的「穀倉」為隱喻,宣揚全球南方藝術界發展出的資源共享、平等互助的精神,並將4200萬歐元的展覽經費,分給各個「穀倉」成員,作為邀請藝術家來卡塞爾以及在當地實現計畫的費用。在這場強調「集體智慧」的藝術盛會中,歡樂、幽默、慷慨、透明、接地氣、有機、永續成了藝術行動的主要基調。強調共享交流的組織方式,紛亂中洋溢著喜悅和活力。在十四個「穀倉成員」接力邀請下,本屆文件展彙集了許多亞洲、非洲、南美,平時甚少大規模亮相以北方世界主導的國際藝術大展的全球南方藝術家。參展方式的自由度也很大,各「穀倉」的展覽和活動內容,由各穀倉藝術家和群體負責,包括經費。今年卡塞爾現場的展現不過是升格文件展過程的一部分,很多活動先前已在各地發生,日後並將繼續發展。展覽也頗有1989年巴黎龐畢度中心【大地魔術師】的影子,呈現在許多不同於西方的語境中生成的創作;藝術家之間觀念的流通與友誼的建立更勝於個人作品的製作。

張恩滿 蝸牛的漂浮系統 2022
圖片 / 藝術家提供
Ruru Haus 外牆繪有第15屆文件展主視覺
攝影:余小蕙

富含政治和社會意涵的關係美學

誠然,文件展四處可見的客廳、地毯、沙發、桌椅、菜園,甚至滑板場(Baan Noorg Collaborative Arts and Culture)和育嬰中心(Graziela Kunsch)般的設施,邀請眾人坐下、聊天、看電影、煮菜、吃飯、冥想、休憩和玩耍,不禁令人想到1990年代盛行的「關係美學」潮流。然而,2020年代全球南方網絡所致力發展的藝術更具強烈政治和社會意涵,藝術家不該只關乎藝術,而注重藝術的社會批評和實踐,以藝術打造一個永續發展的大同社會。

澳洲原住民藝術家貝爾(Richard Bell) 的繪畫旨在捍衛批判白人霸權侵佔原住民土地;孟加拉群體Britto Ars Trust在文件展館展廳則搭建了一個遊走於食物和武器之間的雜貨店和一大面牆上結合食物、戰爭和遷徙等電影場景的圖案,並在戶外搭建了一座廚房菜園,在文件展期間提供移民食物;羅馬尼亞藝術家Dan Perjovschi將其特有充滿慧黠和雙關的詞語寫在弗里德里安博物館前的廊柱上,以及火車站前廣場的地面上;越南河內Nha San群體用卡塞爾越南移民從家鄉帶來的種子,並與這些移民家庭在卡塞爾種植了一片欣欣向榮的菜圃;土耳其藝術家歐格恩希(Pinar Öğrenci)以充滿詩意的電影紀錄和闡述亞美尼亞人種族屠殺的故事;德國藝術家斯蒂爾(Hito Steyerl)和Inland合作〈動物精神〉,從西班牙農業經濟幻想出以乳酪為基準的加密貨幣,是本屆文件展少數具科幻性的作品。和威尼斯雙年展一樣,本屆文件展也大量展出少數性別族群,紐西蘭原住民庫爾藝術家群體Faswag以及新德里「派對辦公室」的創作強調跨性別女性主義。

MADEYOULOOK Mafolofolo 2022 裝置現場一景 Hessenland 展區
攝影 / Frank Sperling 圖片提供 / 文件展大會
文件展預展記者會,穀倉藝術家Agus Nur Amal PMTOH的行為演出
攝影 / Nicolas Wefers 圖片提供 / 文件展大會

散落卡塞爾不同角落的許許多多開放的空間,文件展開幕後將密集登場一系列工作坊和論壇;難得的是,不似絕大多數展覽開幕後藝術家即離開,絕大多數藝術家和群體成員皆在卡塞爾停留數星期,於現場持續發展創作和觀眾交流,同時也和國際其他群體交流和建立友誼。位於弗里德里安博物館二樓展廳,聚焦被主流藝術史忽略的地方文化的亞洲文獻庫,長期致力於收集和掃描存檔包括中國、印度、泰國、日本、韓國等地的當代藝術資料和檔案,其印度研究員博絲(Samira Bose)即表示,這次參加文件展的最大收穫在於認識了其他地區志同道合的夥伴——在同一展區同時呈現致力於紀錄荷蘭黑人解放運動的「黑人文獻庫」以及「阿爾及利亞婦女抗爭文獻庫」(顧名思義,旨在保留阿爾及利亞女性運動的歷史)。

多位台灣藝術家也以不同方式參加了被視為全球最重要當代藝術展覽的文件展。具有排灣族背景的張恩滿,創作梳理原住民與土地、世界的關係。作品〈蝸牛的漂浮系統〉延續了她對非洲大蝸牛的研究主題,並緊扣卡塞爾的地理環境與生態背景,於Bootsverleih Ahoi 碼頭設置了一間結合計畫說明、研究文獻、影像、刺繡,並以玻璃彩繪呈現臺灣重要原生種——構樹的非典型博物館候船室,以及一艘六公尺長、外型像蝸牛螺層殼體的船屋,每天定時航行富爾達河(Fulda)一次。作為「穀倉」成員的張恩滿,邀請了兩位台灣策展人鄒婷與王韓芳合作「入侵計畫」,以QR碼張貼在卡塞爾不同公共空間與展場,供觀眾進行探索、進入地圖網站。

在「穀倉」另一成員——印尼加蒂旺宜藝術工廠(Jatiwangi art Factory)的邀請下,長期關注東南亞當代藝術,與東南亞藝術社群有密切聯繫的策展人李依佩,以「瓦集瓦籍」(WAGIWAGI)為名,參加加蒂旺宜藝術工廠的紅土城市計畫。具撒奇萊雅血統的李依佩表示,在此將原意為「問候語」的wagiwagi 轉喻為向大自然打招呼,透過將建築材料瓦,轉化為抽象、概念化的美學材料,藉此呈現台灣和不同國籍藝術家對氣候暖化和當下生態發展的回應,從非人類的角度去理解,人與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係。此外,姚瑞中亦受邀參加Gudskul nongkrong(意思是「與朋友消磨時間」)論壇,介紹〈海市蜃樓〉計畫。

La Intermundial Holobiente Theaterschlag 2022 裝置現場一景
攝影 / 余小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