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Magazine • 2022.11.16

羅盈嘉 Lou Ying-Jia

chill159 羅盈嘉

水墨的書寫,一直是《當代藝術新聞》相當重視的一環。但水墨創作的變革,多年來也未必呈現極度變異表現,大多數都只是為了討喜而變;徒具形式樣張,少了可以玩味的底蘊。因此,能夠出線的創作者,比率也就極低。 羅盈嘉的水墨創作,讓我很直接想到「書寫」這兩個字。

她所呈現的筆觸細、輕、淺,卻絲毫不減損畫面裡的重量。那股重量更趨近於她內心與外在相當衝突的反比。她的外相安靜、溫和,內在則堅毅、執悟;不輕易跟自己妥協。因此,這使得她的水墨作品跳脫制化的模組,以類細乾筆來駕馭出畫面,可是完全不因墨韻的受控而流於燥化。她的畫,空氣感飽足、水氣氤氳,細筆所推移出來的景,處處都可見到她易感的觀視體質,那是出自她不是在為現實的風景服役,而是對於生活經歷之後,所賦予的記憶豐厚與否一點一滴存息,進而成就出她迥異於他人的水墨書寫。這也是她入選11月Chill人物的關鍵因素。

—鄭乃銘

羅盈嘉 無盡
無盡
180×686cm 水墨紙本
2018-2021

我寫我的畫——
當移動是份必然 記憶就成為內心的安放

文╱羅盈嘉
圖片提供╱羅盈嘉

起手式

在異地生活與工作,總是不經意的想起,生命中曾經停留過的地方,出現在眼前的種種。各種變化中的移動是生活的方式。然而個體身分不明的漂流狀態,始終在尋求定錨的他方,理想的生存位置。在無數次往返及離散間,當中有許多矛盾和衝突,不同點對點的移動,窗外的風景,是我快速尋找自身位置的方式,也是視覺首先開啟對話的影像系統。

每個人都經常在觀看風景,或甚至是把它當作文本來閱讀,它提供觀者閱讀和解釋訊息的想像媒介。風景成為影像的來源,進而看到自身的相對位置。我想在其中追求一種身為人的存在感,在眾多變動空間與移動的條件下,緩慢地繪出屬於某些位置不明確的人們的風景座標。當觀者成為一個旅程的主宰,作品則提供了觀者一個轉換的中介空間,即移居旅程的自我概念投入。

以自然景色投射整體社會的生命情境焦慮,在緩慢堆疊的墨色裡,描繪出混沌又指涉的曖昧關係,凝練出屬於這個世代對自身處境的幻景。

我希望透過作品的呈現,梳理自己在創作上的想法,持續探究問題,從藝術的角度表達對社會的省思。當代創作者必須走出工作室,和社會真實互動,也希望透過與不同觀者的對話,得到更多前進的力量。 透過三個創作的核心肌群,主要陳述出…

一物 參
一物 參
31×70cm
2019

移動中的風景—記憶中的真實與虛幻

我的生命歷程一直在移動,無論是以前離家念書時,每次都要長時間地搭車,以及出社會後常常在移動,以及在不同縣市居住與工作,包含每年奔走各地一場場的考試,甚至到後來放下工作回學校專心念研究所,大約就是個約莫一兩年就在搬家移動的節奏。這是一個很奇妙的心理過程,一種對自己情感歸屬的質疑,以及尋覓著個體身在何處的停留,甚至是對於家(居所)定義的模糊疏離。這些生命歷程對我影響非常大。因為我必須不停面對自身的移動,隨時處在飄移的旁觀者,和定居的旅人中看待一切,無論是站在什麼樣的地點,就是這樣的心理狀態切換著。距離的不停改變,決定了與人的關係,不論是對返家離家的一種掙扎,還是一個對所處地方的遠望,或者說是尋找一種身分不明的人的定位。

念山 羅盈嘉
念山#2
41×32cm 顏料、金潛版
2021

風景、空間、地方— 重建想像與認同的座標

面對看起來是自然風景,但這些風景其實都是在我移動的生命歷程中,所擷取的真實。它可能來自我的記憶,可能來自一些似曾相似的自然景物,當然記憶中的真實會隨著時間而不精確,可是那些景物又好像一直在那裡,雖然畫面裡目前沒有安排人在其中,可是我真正想探討的是尋找人的存在感。我希望觀者可以從這些風景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一塊,重新建構出人和自然的一些對話和想像,這些風景到最後其實已經沒有自己所屬的位置,因為這個解釋權不是唯一的,而是觀者可以自己進入探索的。

迎風 羅盈嘉
迎風
41×32cm
2021

不要之要—形塑當下社會語境與文化新生

最重要的是,想去探討水墨媒材的一些新的可能性。在傳統的框架中,太多訊息告訴我們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我們被許多的「不」綁住了思想。我想嘗試創造出新的繪畫語境,開創不同的可能性。

我喜歡在作品保有一種曖昧而隱晦的特質,在淡淡的交疊墨線中,逐漸形成寧靜的色調,而這些色調一開始是模糊的、緩慢地,歷經長時間一筆一畫反覆堆疊而構築出真正的形象。水墨,有一種含蓄和內斂的特質,帶有很強烈的內在性的隱喻探索,提供一種思索的畫面或景象,產生各種解讀的可能性。

從學生時代就非常喜歡素描,對早期黑白的印刷圖片和攝影有興趣,也喜歡欣賞各類銅版畫,甚至是各式的電影,一些當代的黑白攝影,各種文化與史料,都是我喜歡探索的對象。因此,試圖通過水墨的黑白語彙中,除了在原生媒材上去做一些作品層次的研究,也在材料上不斷做實驗,嘗試解決一些問題。

在水墨的領域裡,我們常會不小心進入到一種國族主義的狀態去解釋,甚至走向民族情懷的意識來面對這些東西,這姑且說是一種文化的自我糾結吧!因為在另外一個領域中,其實不太會陷入這樣的情結在處理問題,這是一種水墨的宿命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想探討的是用這些媒材和元素,去處理一些具有普世價值的內容和情感。

我一直以漂島成為主題,那似乎是一種無自覺性的心理狀態,就好像是畫山;畫一畫都變成漂島了。這,總不免讓我會想到我們現在的國際狀態!

另外,我喜歡以樹或山林、小湖面、未定向的河流或海岸來探討,用這些風景語言,去呈現人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始終無法具體言說的東西,可能是人與人的情感、人的困境;紀錄一些逝去或來不及說的,甚是對未來的想像與前進的動力。

這些真實人生的關係和不同人的情狀,我都把它轉化成我的創作語彙;不管是在紙上或是畫布上。我自己對這方面有很多想要探討的問題,不管是色彩實驗還是中西方的構圖取景改造,畫面的時間與空間議題、從古畫中轉換延伸,這些研究方向,一直在計劃中進行,可能有些研究要花一輩子的時間才能達到,我都希望能持續去做出來。

念山#10
41×32cm 顏料、金潛版
2022
26來自十三世紀的共感 羅盈嘉
來自十三世紀的共感
91×70cm
2017
棉花一朵 羅盈嘉
棉花一朵
40×63cm
2018

出生於臺灣花蓮,現工作並居住於臺北。 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 作品獲國立台灣美術館、藝術銀行典藏、私人收藏等。

獲選
2021「金車美展」,台北,台灣
2019「ART FUTURE PRIZE 亞洲新星獎」,台北,台灣
2018「Bluerider Open-台灣青年藝術家發光計劃」,台北,台灣
2017「臺開藝術新秀」,台北,台灣

個展
2021 《 羅盈嘉 個展-在路上 》/ 金車文藝中心,臺北,臺灣 2019 《 羅盈嘉 個展-風景的意志 》/ 福華沙龍,臺北,臺灣 2018 《 羅盈嘉 個展-一些想說的話 》/ 築空間,臺北,臺灣

聯展
2022 《誤/悟解水墨》/洪根深美術館,澎湖,台灣 2022 《SDGs Art 2022》/ 政大公企中心,臺北,臺灣 2022 《臺南藝術博覽會》/ 台南晶英酒店,臺南,臺灣 2021 《臺中藝術博覽會》/ 臺中日月千禧酒店,臺中,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