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Magazine • 2023.09.08

洪郁喜 Yu-Hsi Hung

洪郁喜 Yu-Hsi Hung

洪郁喜的水墨作品,藏蘊著一股發自於內在的光。

我很喜歡這份光所帶出來的隱約、不具掠奪的溫度,就像洪郁喜的人,本本分分、實實在在,始終清楚自己的心念。

水墨作品能流露出所謂「溫度」,誠屬不易。當洪郁喜通過墨色的滲透性、膠彩的覆蓋與累加性,她無疑是在自己作品的紙面上,以一種緩速不躁進的心引領著筆,一點一點;慢慢堆砌出多層次的內在風景,那是一個可以多層次穿越的景。而所謂的溫度,其實也就在這個過程,一點一點被釋放出來,濃、淡、重、輕,不僅僅只是墨與彩的分寸進退,更真確說是她對景所懷抱的看法,也是她可望置入作品裡面的空間調度,那彷彿就是一個足供個人內心跌坐的蒲團,能夠憩息、能夠馳騁,能夠再好好地建構出另外一方墨的天地。

進入秋季,Chill人物為你推薦洪郁喜,希望你也跟我一樣,喜歡她的水墨作品。

-鄭乃銘

洪郁喜 野子 60x180 cm (60x60三聯幅)
洪郁喜
野子
60x180 cm (60x60三聯幅) 水墨、水干、礦物顏料 2016

何以水墨? 給自己的當代水墨的空間挑戰

文 / 洪郁喜
圖片提供 / 洪郁喜

一點、一點緩慢堆積成面,在持續對話的快節奏生活步調下,我透過點的反覆和機械性的操作行為、持續跟著潛意識走的規律動作,使焦慮的情緒得以穩定下來。或用畫的、或用黏貼的方式,以「點」為單位構成風景,如同中國水墨畫中的慣用筆觸—皴法,一種以反覆聚散、交織、堆積而成,強調物性肌理的造型元素,希望技法的單純化能減少自己不自覺填滿畫面的習慣,也希望以減法實驗挑戰「當代水墨的空間」。

「當代水墨的空間」挑戰包含了物理上的空間以及當代藝術語境下水墨生存空間。以物理上的空間而言,當代創作經常將場域納入整體創作規劃,然而水墨材料有其限制,墨、彩與紙張的媒材衝撞是向內滲透的、流動在纖維之間,紙張的乘載力不比油畫布等其他材料強韌,這種遊走於紙張層與層之間的特質使得水墨若希望向上增高或與空間結合,往往需要透過裝置及展陳規劃以改變紙張的形狀,或是加入其他媒材以突破原材料在物理條件上的侷限。另一方面,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相較於其他更容易、更直接能回應當代藝術的現象與問題的畫種,水墨是一個特殊的藝術語彙,本身的文化底蘊、美學涵養以及承擔著歷史脈絡下的精神狀態,使得水墨更多呈現個人的、出世的,較少參與社會也較難直接與觀者互動連結,其發展過程中又經歷了分裂和異化,使得水墨具有多重的審美與生產文化體系,使得當我們希望以水墨介入當代時,同時須回應當代藝術的問題,也同時需考量水墨精神和其哲學的詩意。

這讓我們不禁反思,水墨是否適合作為回應生活現實與現代焦慮的載體?許多畫面與技法表現的確依附者材料本身,媒材因此會是「水墨」底線嗎?我好奇「水墨」得以如何去蕪存菁,以何種之姿與當代藝術對話,因此嘗試解構水墨的語意及語法,語意上,從經典誤讀(misreading)或延異(différance)的切角探討當代生活的問題;語法上,置換傳統水墨中的因子,降低筆墨訴求、屏除近中遠景佈局、放逐水墨材料、思考水墨空間化的方式、打開觀者介入的可能,力圖釐清水墨吸納當代藝術時,能做什麼樣的「水墨」保留。

洪郁喜 Transvision ll
洪郁喜
Transvision ll
60x60x60 cm 複合媒材 2022

水墨的誤讀與延異

當代藝術的全球化、多元化發展,打開各種題材和媒材的可能性,同時也讓我們反思作品概念、創作方法和創作材料上的關係,更認真檢視創作時選擇語彙、表述方法是否精準,是否合應不同畫種各自的特質。事物發散著訊號,每個人都被迫著不斷的表達、接收與消化,不斷的詮釋、反芻、超譯,也不斷的產生新的誤讀—即沒有「正確的」、百分之百的理解傳遞者的概念,而是閱聽者重新的開創了新的理解方式,使多種解釋得以共存。水墨的空靈、模糊、多義性格,容易在觀看時引發不同的想像與感受,也相較更容易以偏離創作者的初始理念的方式感知作品,讓我覺得水墨特別適合透過「回應生活的變動性、不確定性、誤讀性」來介入當代,我企圖使作品在水墨的基調下,加強其多面及多視角觀看方式,以視覺誤讀使訊息重組和超譯,迫使我們質疑既定的象徵主義規範。《Transvision》系列作品將數個併排的、看似無意義的圓點,利用材料的特性製造理性與視覺的衝突,除了反映當代生活中無論是政治傾向、性別議題、世代差異等等二元對立鬥爭的無必要,也讓觀眾重新思考眼前所見之物的真實性。

洪郁喜 千字文系列之三
洪郁喜
千字文系列之三
120x120 cm 複合媒材 2018

扁平又有機的構成

山石一直是我很喜愛的題材,兼具型態可塑性高、理性又中性的特質,山石的組合堆疊是有機的、可以無限增生的。透過點與點反覆重疊成肌理與邊界,作品〈霧之維度〉、〈野子〉等,繪製時畫面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方向,由單點開始仿若無意識的向外擴散,也是這種不確定性讓畫面持續呈現扭動、流瀉、蓄勢待發的動態,在山石的建構間互相成為彼此的支點,無特別空間安排和前後關係,幾近扁平。媒材上,我在使用墨的同時也加入粗顆粒的水干顏料和箔類,以墨的滲透氳氤攻佔紙張內部,而膠彩顆粒和金屬箔的堆疊覆蓋則負責開啟紙張表層的對話。《千字文系列》如其名,以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的字體為構型藍本,依其四字一組的結構,將圖像、文字與背景疊合,在巨觀與微觀間產生不同的觀看連結。

洪郁喜 霧之維度
洪郁喜
霧之維度
135x70 cm 水墨銀箔水干顏料 2017

異質媒材的實驗

作為乘載文化史觀的水墨藝術,精神意義應不亞於媒材的加成,在簡化筆墨、排除圖像空間之餘,我也很喜歡摸索的新媒材,讓作品結合多種媒材,以非傳統水墨媒材完成整件作品。《千字文系列之三》以多層碳酸鈣打底,其上以墨、水干、胡粉、礦物顏料、壓克力、鉛筆等等依媒材性質多層重疊,同時增加畫面層次和立體感,圖像仍取自千字文,分別以「性靜情逸」、「喜壽康強」、「永綏吉紹」、「遊鵾獨運」等四句共16字千字文詞彙做四塊畫面分割。《Transvision》系列亦不再以紙張作為載體,擇以透明壓克力當底材,取其具有量體與透明度的特性,思考場域、光線、觀者視角等各種可能,壓克力上的圖像以圓形偏光片黏貼,經由光柵穿透的角度差異,細膩的灰階過度,配合低科技裝置或觀者互動形式,讓作品畫面持續流動、持續改變。

從誤讀開啟創作想像,取山石作為畫面結構,以多媒材完成作品,「當代水墨的空間」問題仍是我持續關注的議題,也是持續進行的創作嘗試,雖然因挖掘並納入新興媒材與創作方法、展陳形式,常使創作越發多元紛呈,作品風格在系列與系列之間不容易統一,然而持續創新與實驗更能讓創作充滿可能性,也讓我期待能持續往前進。

洪郁喜 Yu-Hsi Hung

個展
2021 《TRANSVISION經驗超譯》,高雄,琢璞藝術中心
2017 《KIAF 2017 ART SEOUL》,首爾,COEX HALL A&B
2016 《遺風.逸事》台南,大億麗緻酒店
2016 《洪郁喜創作個展》,澳門, Regency Hotel・Macau
2015 《拓觀新視角》,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德群藝廊

聯展
2023 《造光-陳劭彥、洪郁喜聯展》,台北,穎川畫廊
2023 《行旅・記憶》,台中,港區藝術中心
2023 《海波洋浪》,高雄,高雄文化局至真三館
2022 《切片-彩墨藝術的社會診療相談室》,台中,勤益科技大學
2022 《夢想・家園》,台中,港區藝術中心
2022 《桃園市美術家邀請展》,桃園,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2022 《藝海揚波》,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玉山展覽室
2021 《彩墨船說》,台中,港區藝術中心
2020 《尖-台灣彩墨迷你展》,台北,郭木生文教基金會美術中心
2020 《海洋古潤》,台東,娜路彎藝廊

獲獎
2018  磺溪美展 優選獎、全興獎
2016  第15屆彩墨新人賞 新人獎
2015  臺灣藝術新銳
2014  劉國松論文獎 佳作
2013  劉國松教授現代水墨創作獎 首獎
2013  廖修平教授版畫創作獎 首獎

典藏
藝術銀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天龍藝術拍賣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