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Magazine • 2023.12.05

林弈軒 LIN YI HSUAN

林弈軒

林弈軒的藝術,充滿著思考性。

如果依他自己的感受,現今的社會是個過度圖像氾濫環境,那麼我們對所見的物象到底是真實?抑或是一種製造的真實呢?這似乎也把繪畫導向一個與現在直觀性視覺辨識作了個反思考。

一如他所講『這個時代似乎不需要去考慮透視、光線、比例等問題,可以更直接的研究繪畫語言,想畫的東西直接丟上去幹,也使人性原始的部分回歸,任由感官直接展現想法』。或許也正因為如此,他的藝術倒也提出另外一種入徑方式,他從具體或真實的物象當中,經過不同的剪與合、圖繪與加入,林弈軒保留原初物象也多少模糊了這些物象,作品的時空因此有了多層次穿透的疊架關係,等於讓畫裡世界是真實與虛假幷構,似乎更有意無意指出;現在的世界那種說不出、理不盡的疏離感,而這就是一份現存的真實。

小雪過後,Chill人物帶給您2023年MIT第三位我個人極為喜歡的藝術家——林弈軒。

-鄭乃銘

冒險N次遊樂場 林弈軒
林弈軒 冒險N次遊樂場
油彩、壓克力彩
194 x 259 , 182 x 227(x2), 53 x 65(x2), 25 x 25 cm
2021

畫面的中間是在好多年前用手機拍下的ㄧ張照片,照片的地點是台中車站附近的騎樓,陌生男子站在一棟老公寓門口準備上樓,那棟公寓有好多層,每一層都是不同主題風格的酒店,看起來像是針對男性長輩設計的口味……

人類在剛出生時完整的身體形象並不存在,像是四散的組織,精神層面的自我與外部沒有界線。現實若想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必須遭受大數據系統粗暴地壓制,當今由雲端看制一切,它代替了舊世界的所有系統所衍伸出的象徵,教導著我們原本的種族、母語、律法、殖民歷史等。在遭受數據象徵系統連一串的鞭打與壓制後,雜音的消失如黏著劑般,四散組織開始結合成肉身,終於成為規訓後具備社會功能的物種,掌握數據後心理機能便日漸成熟,終將獲得建全的身體想像。

高度圖像化的世界 真實與虛假似乎不再重要

文圖 / 林弈軒

就我觀察,各類社群每天生產出的影像,無論靜態還是動態,它們數量就像熱帶地區的阿米巴原蟲一般,傳播無限制,只會更多,而且更強,這也使我進一步思索,氾濫的數位視覺產物,如何干預創作者進而在面對生產時,所下的每一個決定。過去二十年裡,畫家讓繪畫創作淪為影像的載體,除了繪畫裝置化、裝置型繪畫等等創作模式,繪畫更像是一種圖說之類的傳播工具。為了做好傳播工作,繪畫走向高度圖像化, 迷因與梗圖的興起也讓繪畫本身淪為服務議題的配圖,同時高度圖像化的世界,真實與虛假似乎已不再重要,知識的累積也無法抗衡充滿無限複製的符號與影像的擬真世界。

關於影像的意涵,我也得出一套結論,人們在判斷事情的時候,習慣以觀看對象去理解意涵,而非觀看角度,而對象背後是一套完整數據化分類的象徵系統,無時無刻主宰人類大腦。這種狀態導致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就像快餐一般,而供餐者也理解天下武功為快不破的道理,反正快點上菜就是了。身為創作者當然不能做命運的奴隸,必須破除早已被社會編排好的象徵法典,我把原本清晰的數位影像拆解,堆砌成團,若要更貼切舉例,自己的創作就像是把原本方便的快餐倒進藍色廚餘桶,接著用手撈出,捏成飯糰的形狀向觀眾展示。

左頁:林弈軒 人類的兒童期
林弈軒 人類的兒童期
油彩、壓克力彩 194 x 122cm
2019

一則中國新聞報導不知名青年全裸坐在市場,整天沒有人敢關心靠近,最後發現原來是精神異常者。青年凝視遠方的神情,在我看來像個遊民,也很像原始人。原始人會遷徙、短暫停留且居無定所……

我開始想像螢幕若不斷放大會變成格狀,發光的格子像是城市發出的光,觀者彷彿也成了數位頻幕的遊民。有個人告訴我;若把人類的歷史拉成一條軸線,史前時代的人便是人類歷史中的兒童期。
林弈軒
林弈軒 幼教圖
壓克力彩 88 x 121cm
2023

近年熱衷處理大眾對於日常視覺的需求,特別是令人愉悅的感官內容。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大眾對生活中圖像的識別與理解是簡化的。手機、電影、電視、和各種傳媒製造出的影像強行進入我們的生活,接受到的圖像信息是一種虛擬的不在場的假象,真實物件的特徵帶來的確定感被削減,同時圖像以虛假的方式再現,卻能誘發觀眾的真實的良知和反省,最終臣服與自身權益相反的信念,自我意識與再現圖像之間的轉譯與戰鬥變成難以理解的戲碼,結論是信息充滿危險、歷史可以顛覆、溝通不再有效。

上述點使我對於繪畫思考產生轉變,這個時代似乎不需要去考慮透視、光線、比例等問題,可以更直接的研究繪畫語言,想畫的東西直接丟上去幹,也使人性原始的部分回歸,任由感官直接展現想法。

面對繪畫,我採取的手法是對影像進行反控制,從解構、變形符號、拼貼重組、顏料塗抹、縫合所有看似失語的物質,另一方面也表現影像自我繁殖的結構性。影像雖然廉價,卻與商業活動有著緊密聯繫,這種無力卻無法忽視的矛盾感引起我的興趣,藉由拼貼紙張輸出後的影像,把那些能夠引發⼈們追逐眼球刺激、消費欲望的空間知覺經驗勾引出來,實踐出繪畫痕跡與圖像交錯堆疊的效果,產生了一種看似轉換、集合體繁殖成帶狀傷口,在各處蔓延。而某種程度也顯露出個體內在的不安與蠢動慾念,這種層層擬仿與遮掩的情況下,環境模糊了真實與虛假之間的差別,使得無法識別性成為主體,當我們試圖揭露其中的虛幻,才發現真實並不存在,混沌的形象讓畫面成為了「圖像繁殖場」,將原本清晰的數位影像解構與變形,看似反抗的行為,後來發現;更像是對真實生活的再現,圖像堆砌起來產生訊息食糧,填滿生活中精神方面的空虛。

藝術家為了與社會接軌必須成為「奇觀製造者」,必須提供娛樂與群眾產生連結與被消費。消費世代中,消費者腦中所謂的「自由意志」只是選擇了製造商要販售的東西,傳媒中的符號與人們的意識形態結合成品牌價值,間接喚起人們對於產品的回憶與美好印象,產品與情感結合後使得消費者被這些東西全面控制,表面上自我構築出一座有機天然,自由無垠的世界觀,其實看起來更像是一座品種犬繁殖場,繁殖出標準化的物種。我把影像裡當成物質,捏成一座有機的人造景觀,我將所有能引發爽感的東西以「肉體恐怖」的方式去處理,原本直接的感受產生了質變,愉悅變成痛苦,若要比喻,那像是成人影片裡一群男優集體射精在女優身體的狀態,一切充斥著發洩、愉悅、噁心等複雜感受。「模擬」(simulation)在工商社會裡被運用的淋漓盡致, 以一種幻覺的形式出現,這種模式以設計好的程式將所有的事物投射出虛擬的存在,世界被高度圖像化的一切宰制,真實與虛假似乎已不重要,知識的累積也無法抗衡充滿無限複製的符號與影像的擬真世界。

林弈軒 聖盃
林弈軒 聖盃
壓克力彩 91 x 72.5 cm
2023

小時候看著陌生大哥哥玩線上遊戲,發現他的螢幕上擠滿超多會動的人物還有碩大的名字,現在那些名字看起來都非常中二且難為情。大一點才知道原來那是遊戲的大廳,玩家在大廳裡可以進行交流。我進一步聯想現在的影像生活,創造出人們緊密的交流的幻覺,這種幻覺好似一座虛擬公園,公園裡有棵大樹,大樹很雄偉不斷吸收養分持續向上生長,人們看似在樹下乘涼交流資訊,其實是認真的練氣功,資訊與能量成為樹的養分,樹繼續變大。

講到樹,就會想到大自然,講到大自然就會聯想到世界還是地球村之類的口號。在當代,影像生活創造出人們緊密的交流的幻覺,這種幻覺好似一座虛擬公園,這個公園裡隨處可見的「圖像」和「數據」似乎永遠不嫌多,人們像狗般的被兩者餵養。狗群們的基因由品種做高級低級分類,以一種冷血美學、政治聯姻、商業價值刻意系統化的運作,持續繁殖且不斷產出新的數據樣本,這些樣本散佈在公園各個角落,繼續吸引外面的狗進來。

影像大部分的來源以及其原本的指涉物已不重要,透過不斷複製與擴散,在虛擬的網路社會中被不斷賦予新的意義。「圖像」、「數據」永遠不嫌多,人們像在狗場裡被兩者餵養,高級低級品種因基因跟價格,以一種冷血美學、政治聯姻、商業價值,有刻意系統運作的繁殖場,不斷產出新的數據樣本,再把這些廉價的感受樣本當作小吃販售出去,那是類似pizza的食物,美味簡單方便,近看卻像是潰爛流膿的傷口。

繪畫從古到今其目的都是為了製造幻覺,而生活中的幻覺幾乎從螢幕投放出來,即使是不使用社群媒體的人,也很難不被資訊轟炸。傳播虛擬現實的螢幕如同橋樑般,我認為的繪畫,就是把過橋的經驗轉化成一種無死角、無法被隱匿的景觀。

林弈軒 峽谷
林弈軒 峽谷
壓克力彩 92 x 118cm
2022

美國國會的法案通過,大峽谷最深景色最壯麗的一段約170公里長度的區域,成立了大峽谷國家公園,並建立起步道、生態、地質學、教育研究系統。目前大峽谷國家公園是全美最受歡迎的國家公園之一。據統計,每年的參觀人次有400多萬。(引用維基百科)

又大又美麗,大量人數觀看使我聯想到大數據(Big Data),大數據的定義是:「容量」、「速度」、「多樣性」、「真實性」、「價值」,資料來源多元,更新速度非常快。說到價值,不得不提社群媒體也展示人們非常在意數字。我們以按讚數來衡量貼文的內容和影響力。 就以上觀察,我所處理的大峽谷可從畫面中看見巨大山壁背後隱隱透露出0和1,同時也可以找到電路板、電線、 餐盤、聖像等符號,這些符號指向的,是我觀察台灣庶民生活裡價值的信仰。在當代,人們深信透過數據才能認識世界的樣貌 、進而理解與掌控。

學歷
2020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學士,台北,台灣
2013 私立東海大學美術系學士,台中,台灣

展歷
202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新人特區」,世貿一館,台北,臺灣
2023 「相遇在今朝,尼德蘭X福爾摩沙」,富邦藝庭,台北,臺灣
2022 「廣袤,犬舍」,赤粒藝術,台北,臺灣
2022 「高雄獎」,高雄美術館,高雄,臺灣
2021 「壹零年代繪畫考:眼技、手藝與觸知宇宙」,99度藝術中心, 台北,臺灣
2021 「不延綿的景與微光」,寬藝術,台中,臺灣
2019 「存在感」,臻品藝術,台中,臺灣
2019 「非重述穢物語」,十方藝術,台北,台灣
2018 「當代一年展:對社會有貢獻—積極的作為」,花博爭艷館, 台北,台灣
2018 「濳流」,未藝術,高雄,台灣
2017 「新浜貳拾x南⽅游擊」,新浜碼頭藝文空間,高雄 ,台灣

獲獎
2022 《高雄美術獎》優選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2017 《宜蘭獎》入選/宜蘭文化局,宜蘭,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