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傅寧作為2024年歲末的Chill人物,確實是有我個人的道理。
傅寧的作品有股濃郁自我偏執,它無所謂好或不好,從某個角度來講,因為這樣的執念,使得她的作品更貼合她不按牌理自我實踐。她多方採納並非是自己所「生產」的影像為素材,素材都已經過她的變造、改組或者是調控,這些層層疊疊的架設與筆的運用,格外彰顯出作品裡的一股雄闊生命力道,我極度喜歡這種很理解自我分寸、從內往外撞出去的力量,很絕對、很純粹,也很固執的安靜。
文/鄭乃銘
關鍵字筆記
文/傅寧 作品照片攝影/王仲平 @chung_ping_photo
展場照片提供/胡氏藝術、甘樂阿舍美術館、路由藝術(攝影/Martin Seck)、大雋藝術、biscuit gallery、大未來林舍
1995年出生於桃園 ¹,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² 美術創作學系碩士班繪畫組,現居於新北 ³。曾獲2024臺南新藝獎 ⁴ 入選、2022年世安美學獎 ⁵ 入選、2021年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 ⁶ 入選。2023年的雨檔個展 ⁷ 皆獲台新藝術獎第四季提名,並曾於關渡美術館、臺北當代美術館 ⁸ 展出,近年於日本輕井澤 ⁹、紐約 ¹⁰ 各有聯展展出。 使用圖像生產 ¹¹ 作為主要的創作形式,涵蓋捉影(drawing)¹²、繪畫(painting)¹³、漫畫(Manga)¹⁴,偶爾書寫 ¹⁵,創作狀態通稱儒艮 ¹⁶。作品內容反應於當代生活的資訊洪流下,核心關懷:失靈(Glitch)¹⁷ 的焦慮,探討人們如何在當今網路虛擬時代中自我形塑。以鮮明強烈的色彩、大膽生動的筆觸 ¹⁸ 描繪資訊過載時代下所產生的零碎化現象,捕捉影像流動於觀看的瞬間。
註釋
- 工業區、移工再加上航空城,雖然有了市立美術館,或許是離臺北太近,很多生長於此的人沒有「鄉愁」。「鄉愁」可能是《一路順風》裡有榕樹的柏油小路,或《南國,再見南國》最後小客車開進田的畫面,雖然我看起來作物都是雜草:綠色的線條。
- 待了十年之後變成台北減速帶大學,共有八個減速帶。我與有相同文憑的友人一起計算,我們沒算出口的那兩個。
- 變成里民卻沒有脫離校園生活圈,只要走50公尺就是北投區。
- 「臺南新藝獎:無際棲域」聯展,策展人為胡朝聖,於甘樂阿舍美術館展出作品系列《始於文體的誤讀》,節錄論述:「兩檔個展後我強烈地感受到想將作品擴建至空間的慾望,從鉛筆線稿的出現,便是將展牆的白定調為畫布的白。」臺南是個很棒的城市,甘樂阿舍及胡氏藝術對藝術家非常關照,開幕及展覽期間待了至少14天,被Brooke和Kate的美食清單餵成臺南的女兒,期待明年再續前緣。
- 以《限時動態系列:碎形的命題》獲獎。將於潮時藝術個展的作品,以色彩和筆觸的質感為核心重新編列。
- 以《限時動態系列:生活還是很美好啊、壞掉的交通、那句話》三件架上繪畫作品獲獎。
- 分別於双方藝廊、Hiro Hiro Art Space展出「哭是因為訊息的毛刺扎進眼」、「我想念你的紅眼睛」兩檔個展,檔期稍有重疊。還沒讀《眼睛的故事》,但兩檔個展對我來說是從兩個面向觀看「眼睛」,這個命題同時涵蓋了「我」。「很適合下陳珊妮的《紅眼睛》欸。」友人在麥當勞開玩笑道,那晚淡水區不只遶境、threads上還有蝦雨的照片,「幹、這樣太瞎了啦。」我說。友人說得很準,想不起來是哪位神明的誕辰了,「你」確實是個替媽祖扛過轎的人;在「他」成為一串代碼的現在,我是虔誠的關渡媽祖信徒。
- 「Signal Z」聯展,策展人為莊偉慈。《扎在眼裡的毛刺與分岔》系列作是第首次於展牆上使用鉛筆及壓克力顏料,感謝館方及偉慈同意我於佈展首日衝動的畫線請求。
- 「國際對話」聯展,同時於biscuit gallery的澀谷空間展出小幅作品,是Jens首次策展。藉送畫的名義進行家族旅遊,由於還在發展,暫且稱這系列為《鄉愁的採集》吧。
- 於路由藝術的紐約空間「即刻,無需等待」六人聯展,策展人為張晴文。很幸運地,天美基金會的參訪計畫讓我可以參與開幕,據當日協助找路的同行藝術家說法:「傅寧不可以一到現場就把我丟包欸。」在此登文抱歉,我忘記工作慣例:向館內同仁導覽。
- 基本上是「造型藝術」的延伸:使用「手」、「眼」、「心(腦)」來創作(生產意義);以「手」先行,生產痕跡(trace)捕捉意義是我的慣性。
- 大學期間於潘娉玉老師的素描課第一次接觸了這個概念:不同於sketch的「素描」;在必修的「抽象素描」,葉竹盛老師也要求類似的操演;藝術家黃華真於golden駐村心得翻譯為「新素描」。由於我在近期意識到,關鍵字的翻譯時差,在此選擇2019年於國父紀念館的展覽「捉·影:國際當代素描展」作為翻譯。
- 1840年有位畫家看到印刷版畫脫口而出「從今天開始,繪畫已死。」;班雅明1935年出版《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1995年有《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一書。即便羅浮宮定義的第一藝術就是繪畫,關於「形式之死」的討論仍在歷史上層出不窮。架上繪畫於我是層疊結構,自可視到不可視分別是:顏料層、打底劑、布料、木作結構,1960年代的表面支架運動影響我深遠。藝術家李俊賢在台新基金會網站使用了「偏挺」來翻譯,很像他在作品中使用文字的邏輯,推薦大家閱讀。
- 「愚星」是在以展覽發表作品之前使用的筆名。漫畫以網路或自費出版Zine發表;說故事的方法大體是手塚治虫奠定的分鏡技術。喜歡的漫畫家很多,不是日本人的有莫比斯。未成年不要在租書店偷看《晚安布布》,淺野一二O絕對不知道他對交友軟體的影響力。
- 近期發表文章是《天美基金會美東參訪心得》,詳見天美基金會官方網站。《物件-物件 》是我的寫作計劃名稱,希望成功出版。
- 如果卡夫卡在《變形記》裡,成為發出野獸聲音的巨大甲蟲,那獸性大發的我就是儒艮。
- 在程序運算錯誤時產生的視覺效果,有時我翻譯成「毛刺」來強調載體質變的物質性;精神層面更接近與規律產生差錯的時刻,是不可控的「失能」。科學和迷信的共同點:當研究數據充足,即可認定為事實。對於技術發展我保持樂觀態度,1995年出生的Z世代回憶中充斥著設備更換檔案佚失的經驗。AI敢會愛?
- 所有透過手留下的痕跡都可以是,筆只是框架,我不認同在二維空間製造供審美的幻象才是繪畫,手銬和腳鐐都是自願戴上的。希望藝術環境能脫離形式分類,「手」 與「材料」的關係才可以真正解放。
個展
2023 「我想念你的紅眼睛」,Hiro Hiro art space,臺北,臺灣
2023 「哭是因為訊息的毛刺扎進眼」,双方藝廊,臺北,臺灣
2022 「窺視失靈的畫家湯姆」,福利社,臺北,臺灣
2022 「限時動態:stories」,潮時藝術,臺北,臺灣
2018 「失能的人與壞旅途 |愚星/傅寧個展」,水谷藝術,臺北,臺灣
聯展
2024 「策展項目:見微」,大未來林舍,臺北,臺灣
2024 「即刻,無需等待」,路由藝術,紐約,美國
2024 「國際對話」,biscuit gallery,輕井澤,日本
2024 「美好的小混亂」,大雋藝術,臺中,臺灣
2024 「臺南新藝獎:無際棲域」,甘樂阿舍美術館,臺南,臺灣
2023 「Signal Z」,臺北當代藝術館,臺北,臺灣
2023 「好好:一個生活的副詞」,he&she space,臺北,臺灣
2022 「違和之地III:花園裡的洋娃娃」,新樂園藝術空間,臺北,臺灣
2022 「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關渡美術館,臺北,臺灣
2021 「鏡水樓台」,2021臺灣當代一年展策展培力計畫,臺北,臺灣
2020 「以為自己很釋懷,然而,淚徹夜未眠六人聯展」,名冠藝術館,新竹,臺灣
獲獎
2023 2024臺南新藝獎,入選,臺南,臺灣
2022 世安美學獎,入選,臺北,臺灣
2021 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入選,臺北,臺灣
2015 炫光計畫—首獎,臺北,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