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結構,重組,建築,想像
從大員的航行到陽台城市文明未知的宇宙
圖文提供 / 德鴻畫廊 整理、撰寫 / 陳盈婷
近四百年前,世界各國積極向海外擴張勢力,同時,也尋找適合的貿易根據地。葡萄牙、荷蘭、西班牙、英國等陸續來到亞洲地區,而臺灣在此時也正式出現在國際舞台。荷蘭治理臺灣時間38年,看似短暫但對整體臺灣歷史發展而言仍占有重要且不可抹滅的地位,也留下許多重要的建築遺跡。也許這些建築經過多年已經不再完整,不再如當年的光輝燦爛,但它仍是深深影響著後代……包含藝術家林書楷。
策展人高森信男在《解析‧林書楷》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林書楷的知識來源及其知覺,似乎都緊緊地和臺南這座古都扣合在一起,彷彿臺南作為一座神秘的星球,才得以提供林書楷最基本的氧氣和水。」 藝術家林書楷從小生活在臺南,高中開始正式進入美術班接受訓練,才開始走向專業的藝術之路。大學到北部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及研究所,畢業後才再回到臺南創作、生活直到現在,對藝術家而言臺南就是他創作的養分,創作的根本。
透過關懷、探索臺南這塊土地的歷史文化,特別是荷治時期的那段歷史,追溯各文化、文明在臺南這座城市中留下的痕跡,再將這些轉化成符號、圖騰進入他的創作之中,一步一步地去建構出他心中想像的「陽台城市文明」。
每一座城市都是多重的點、線、面來構成,而朝九晚五、辛勤工作的人們就是這些元素。林書楷認為一座城市之所以偉大,不能忽略掉在背後默默工作付出的人們,更不能遺忘掉城市本身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一直以來,使他堅持創作的一個目標不僅在成就他個人,更長遠的是希望藉由他的藝術創作,讓更多人關注臺灣藝術及文化。
藝術家林書楷曾說:「我的作品就像是Google Map一樣,每一張圖都像是區域性的個別截圖,完整也其實不完整。」每張圖在創作時都有主題或是藝術家想傳達的故事,但他在創作過程中並不會先用鉛筆打草稿,而是隨著當下的心境、所經歷的生活種種以及時間慢慢地發展、逐漸的擴張,從圖騰、聚落逐步的衍生出城市,將他想像中的廣闊的宇宙世界展現眾人眼前。
臺南市美術館 【陽台城市文明—再現遊境之城】個展
邀請了策展人高森信男進行策劃,他與藝術家林書楷相識多年,也有多次的合作經驗,由他規劃這次的展覽為觀眾開啟通往「陽台城市文明」的大門。
展覽名稱使用了「遊境」二字是因為臺南這座城市對於藝術家而言是一直在變動的,當我們遊走在臺南巷弄中,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個路口會遇見什麼,不同時間探索臺南這座城市也會發現不同的樣貌。林書楷的藝術創作也是如此,每幅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充滿對城市、宇宙的想像。
策展論述中提到:「藝術家林書楷的創作脈絡根源於三個主要的元素:一為個人浸潤的民間信仰宇宙、二為家族模具代工業的產業記憶、三為古城臺南的複雜時空維度。藝術家透過奇想及創意,將上述三項創作的源流,融會為今日個展所見之作品。」
進入展場,即可看見一大型木展檯上面就是藝術家利用模具堆疊而成的熱蘭遮城,這是他對於這個古堡的想像,也是他對於未來城市文明的想像。這些模具對藝術家而言不僅有著家庭情感的意涵,對於社會夕陽產業沒落的關懷,也是他創作的起點。藉由寫生這些模具不斷解構、重組,再建構出他想像中的城市文明。除此之外,他也將過去工廠使用的模具、他使用過的生活用品重新漆上顏色、繪製圖騰符號,賦予舊事物新的生命及定義,也許在未來當這些物件被重新考古出土之時,人們會給予他們更多的想像。
有些結合了藝術家到東南亞旅行的相關經歷,有些是他對宇宙世界的想像,還有曾經參加廣島市現代美術館展覽的作品。此外,透過去印尼望加錫、雅加達、荷蘭的旅行經驗,開始思考如何讓400年前的臺灣與現在互動、連結。因此,藝術家從六、七年前即開始了一年至少一張熱蘭遮城的計劃,因應這次是以熱蘭遮城作為出發,在展場中我們也能看見不同時期的他所想像出的熱蘭遮城。
在展場中也有播放孕育藝術家成長的模具工廠——華慶鑄造廠的紀錄片,不僅可以讓更多人了解藝術家的創作背景,也可以對藝術家與其父親之間的傳承與連結有更深的感觸。
除此之外,在這次兩個展場的連結上藝術家也藏了一個小心思。他放了四塊匾額模具,即為臺南有名的府城四大名匾——天壇「一」、祀典武廟「大丈夫」、府城隍廟「爾來了」、竹溪寺「了然世界」。特別擺放這四塊匾額除了這是父親工廠快結束之前的其中一件案子之外,匾額也是培育他成長的臺南府城重要的文化象徵之一。除了是給予觀眾的小彩蛋之外,也象徵著他對於臺南這塊土地、歷史文化的關懷。
德鴻畫廊 【陽台城市文明—喃喃自逍遙】個展
除了配合畫廊展覽作品主要是以「語錄系列」為主軸之外,其靈感取自《莊子.逍遙遊》中面對宇宙與環境人事物的哲理。藝術家藉由展名輕鬆的字義來回應疫情的苦悶,背後期望帶出人們面對文化、文明與環境更深層的反思。
在展場中,藝術家試圖營造出貼近於他生活、創作領域的感覺,卻不完全複製他的工作室樣貌,希望帶給觀者一種輕鬆自在又能夠感受藝術家創作氛圍的整體效果之外,也能夠更加了解他的創作以及創作時的內心狀態。值得一提的是,在展場一處,藝術家特別將手稿、隨筆掛在麻繩上,做「曬字」的佈置,增添了空間的趣味性以及與觀者的互動性。
畫廊展出作品以「語錄系列」為主,藝術家本身並沒有要強行為每件「語錄系列」作品作特定的解釋,他認為每件作品都代表著他創作當下的狀態與感受。欣賞每一件作品就像是跟著藝術家一起遊歷一座城市,一起站在陽台上俯瞰飄浮的世界樣貌。過程除了感受藝術家創作當下的心境之外,在真實與虛幻之間,還可以看到他想呈現的城市文明的圖景與未來想像。
「語錄系列」的重要意義與價值在於,觀者在不同階段看都會有不同的感觸與解讀,是具有時間性與堆疊性的創作,不僅是學術性的突破,也是一種讓觀眾更加貼近藝術家的表現形式。
透過「語錄系列」作品,模具的擺設以及「曬字」的設計,觀者可能因為閱讀某段文字而會心一笑,可能看到某張圖而有所感觸,也可能是發現某件模具而感到熟悉,勾起過去回憶,讓觀者的生命經驗與藝術家及作品產生共鳴。
兩檔個展於9月26日結束,但藝術家創作的腳步不會停歇。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林書楷的更多細節,《解析.林書楷》是你絕對不能錯過的好書,內容上除了集結國內外策展人為他寫的分析文章之外,也收錄了近幾年國內外展覽紀錄和作品。
2021年下半年個展開展期間,南美館二館【碰觸到風景背後的那一刻—在地連結展】也隨之展開。緊接而來的還有十月份的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彰化藝術節等。非常豐富的展覽計畫值得大家期待,藝術家本人也準備在疫情趨緩的日子裡讓大家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好好認識他以及他的創作。未來,他會繼續堅定地走在藝術創作的道路,嘗試更多元的方式引領更多人去探索「陽台城市文明」。
答客問…
Q:從第一本畫冊到現在這本,可以發現您在創作風格上以及主題上有些不同,您能談談其中的轉變和想法嗎?
林書楷:上一本畫冊就是「飄浮的島嶼與圖騰島民」系列作品,也是和德鴻畫廊陳世彬先生合作的開始。當時剛從臺北回到臺南,對於臺南許多傳統文化、歷史、宗教信仰都充滿著好奇,因此在作品中加了許多這類的元素,整體顏色運用上比較豐富,畫面上呈現出刺繡的效果,除此之外,當時也加入比較多的西方脈絡。從「圖騰島民」後,我開始去思考臺灣這塊島嶼與國際連結這件事情,後來進入「飄浮的島嶼」的創作,也接觸了大航海時代相關的資料,思考如何從這段歷史文化中去探索臺灣,進一步想像要如何與世界連結。有了這些養分後,也間接促使下一個系列,也就是現在的「陽台城市文明系列」。
Q:透過不同時期的作品可以看到其實在「陽台城市文明系列」這個系列裡也有風格上的轉變,談談差異在哪裡?這些差異是想傳達什麼樣的理念?
林書楷:在這個系列裡其實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以「陽台人」這個形象開始出現作為分界點。在之前我是使用代針筆,它象徵著工業性的發展,後來使用小毛筆(紅豆筆)去繪畫,相較於之前線條上不會那麼完美,會有粗細、瑕疵,但就是代表著人的溫度,每一個都獨一無二。我認為思考創作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因此作品中逐漸開始出現「陽台人」的形象。對我而言,作品中的每個點線面就像是生活中、社會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創作過程中透過不斷的去堆疊最後成為一個有機的狀態、建築物再慢慢形成聚落。
Q:從在德鴻畫廊展出的「語錄系列」作品可以發現,今年的新作品相較於以前顏色上似乎更加豐富多元,可以分享一下為什麼會有如此的轉變嗎?
林書楷:這次所展出的六件新的「語錄系列」,顏色上的使用的確與之前不同。其實在南美館的個展中也可以發現色彩以及背景上處理與以往不同,而這些改變其實和疫情是有所關聯的。遇到疫情,大多數人都是渾沌或是比較負面的狀態。而對於我來說反而是變成另一種創作靈感。我嘗試透過色彩、背景的處理去回應疫情所帶來的負面能量,所以整體呈現才會跟以往有些不同。
Q:這次的兩檔個展可以說是階段性的創作展現,未來有什麼規劃或想法呢?
林書楷:之前可能比較像是透過裝置、模具組成立體的之後再去思考、寫生、繪畫出平面的作品。之後可能會反過來,先從平面出發,然後再去組成大型裝置或是雕塑作品。另外一個方向是,拍動畫,其實「陽台人」這個形象的出現也是對這個動畫這個想法的鋪陳。除此之外,也有將「陽台城市文明」實現於真實世界的一些計畫和想法,請大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