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Magazine • 2022.08.04

吳尚邕 Wu Shang Yung

斷裂、拆解與縫合─ 吳尚邕近作有關時間、物質性的不期而「遇」

文 / 白適銘 圖片來源 / 吳尚邕

吳尚邕,1988年出生於台北台灣,2015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班,曾任第十二屆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目前創作居住於台北。致力於繪畫、影像、立體裝置等創作形式,題材多環繞於日常現象的拆解以及常態慣性邏輯的剖析辯證,以多元、跳躍式的立場探索事物本質性的游移。在創作語彙上,專注於將東方老莊形而上的玄學哲思揉合視覺心理及社會科學等理性的思辨,試圖在多重心靈感知與思維路徑的交織共存間,建構出靜穆且帶有詩性邏輯的超現實幻境。

浮生若夢,人事物的成、住、壞、空來自各種因緣聚合,聚合有時,而成終始。然而,過往與現實究以何種形貌留下痕跡、產生聯結?並在聚散離合的不同境遇中,透過記憶、經驗或認知重新編織,成為全新的故事與傳說?記憶或作為其物質構件的遺留物,象徵一段已知過往與未知歷史的綜合,必須以某種形式、媒介重新被「出土」並賦予「意義」。失去其原有文本及脈絡的記憶或遺留物,僅能在新的因緣聚合下,重建其可能意義,呈現一種在偶然中尋找必然看似矛盾的狀態,藉由時間及物質雙重憑藉,最終形成交織在斷裂、拆解與縫合等循環邏輯中,不斷產生意義的遇其所「遇」。

吳尚邕 
那就順著擺盪吧 
壓克力、畫布 100 x 100 cm 2021

遇,代表隨機,象徵聚合關係,同時也彰顯某種具有流動狀態的因緣軌跡,在起與滅的循環邏輯中,兀自生滅、自成一格。當代解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曾說:「斷裂一向而且注定是要被一再刻印在某件老舊的織物上,而此織物必定是無止期地被不斷拆解開來。這種遙無止期並非是偶然或者意外,它是重要的、有系統的,而且是理論性的」(J. Derrida, Positions, trans. Alan Bass, 1981),認為事物或歷史的發展,並無絕對的起源與終結,刻意的刪除或抗拒,僅能召喚既存以「幽魂」的型態重新返回。過往不論其是與非、良與窳,都將以一種記憶與遺產的形式,游移於如certain(確定,某種或不確定)一語雙關的模糊中,呈現其自身的存在意義。

吳尚邕 
交織著,以某種距離(八) 
壓克力、畫布 100 x 120   cm 2019

在無止境循環的流動過程中,尤其是當代社會,記憶、歷史和意義,猶如拆解舊織物一般,持續、快速而幾近同時地一再被「刻印」(解構又重構),看似偶然或意外,卻非如此。時間的斷裂或物質的消逝,終將經由招魂獲重生的儀式,以記憶或遺產的形式,再次完成其自身「系譜學」內涵的建置。在此種當代社會運行的邏輯狀態下,時間與物質的主客關係,經常被替換至極度模糊、難以辨識或需要不斷被判讀、詮釋始能看見「事實」而非「真實」的片面結構,形成所謂的知識理性。一件保存物質記憶或時間刻印的遺留物,透過歷史的再詮釋、再編織,將成為某種形式的紀念碑或文化遺產,自失序中返入新的「遇合、遇見」關係。

吳尚邕 
從邊界徘徊開始(二) 
壓克力、畫布 50 x 50   cm 2021

吳尚邕的近期創作,開始轉向對「自身與所處環境、時代脈動的聯結」(引自《筆墨.新勢力》兩岸三地青年藝術家採訪文,2015)的關注,對於與充滿乖離、互斥、奇幻的外在現實產生聯結的問題,他早有定見,認為再強調並存的前提下,「試圖拆解生活周遭種種高密度聚合的空間樣貌,重新探索初始個體,在組合建構成整體之後,所呈現的意義與價值」(引用出處同上),意即對與已然喪失本體樣貌的外在現實,透過類似召喚「幽魂」的儀式,進行拆解、還原與重構,與環境、時代的變動保持一種既疏離又無法割除的臂距關係,藉以建立認識、界定或溝通彼此的認知基礎。「交織著,以某種距離」系列作品,即反映「並存」、「共在」概念的初期試驗,「並存」、「共在」象徵人與物之間既存已久的有形、無形距離,透過不斷「游移」、「對焦」,才能發現彼此,成為事實。

吳尚邕 
載(三) 
壓克力、畫布、金箔 60 x 60   cm 2021

在這些初期的視覺化活動中,吳尚邕已試圖去除材質、事物既存的形象、知識與意涵,甚至是意識形態,包含從歷史與物質等不同層面。宛若「幽魂」漂浮般地,失效的地心引力兀自轉動,在有如超現實斷裂、失重的夢境中,呈現其切片式個體的原始真實,靜謐、不斷變體,沒有始終,彷彿地底古生物般的潛行、蠕動,或仍在進行著一部秘密重組的生物演化史,自由來去。此種陌生又熟悉的「有機物」、「有機體」,代表其重新測量外在事物尺標下的種種印痕,冥茫如返回宇宙初開時之洪荒,唯有脫離知識慣性與有限文脈的侷促,才能在與事物遇合的過程中「回歸到精神與本質的層次」,藉此,「物體初始純粹的本質和存在意義」始得以彰顯。(引自《交織著,以某種距離》個展創作自述,2014)

吳尚邕 
金色的本質 
藝術微噴、光面含鋇相紙、現成物裝置 尺寸可變 2018

帶有如動似靜潛行感的「有機物」、「有機體」,作為一種生命象徵的遺留物,宛若印痕般地,在歷史與物質雙重層面上不斷衍化、漂移,以其最簡約、去除框架的形態,展現初始而純粹的本體,已然成為此種視覺化創作活動最堅實的信念。晚近,吳尚邕更進一步深化此種信念,將表現物象的形體/主體,化約成「類似剪影的簡潔抽象結構」,「刻意型塑出介於自然與人為,似可讀又不可盡讀的曖昧形象」,去除體積、返回二元或穿越向度,營造所謂由「所指非指」的片段組構而成的影像與裝置,「交織綴繫出若有似無的對話關係」,維持某種程度的時間想像與不即不離的物質間距,既連接又釋放彼此。(引自《一個流水環繞的地方》個展創作自述,2021)

金色的本質 
展出場景

在不斷游移與對焦的全新軌道中,吳尚邕的新作企圖引帶「各式型態的碰撞和不期而遇」,而此種「遇」,是來自於「去知識化」的隨機與「去中心化」的重構過程,產生某種「自我考古」與「意義再發現」的遇合關係,經由斷裂、拆解與不斷縫合綴補的循環邏輯,找回現實中的存在價值。現成物、水墨、複合媒材、影像、動力裝置,不斷跳脫物質框架的試煉,象徵吳尚邕在這場當代藝術史喧囂戰場上,最沉靜卻犀利的一搏,在奮身一躍的跨越中得以離形去智,如見如來般地,醒悟著醍醐灌頂樣的明心與見性。而不期而「遇」中的所知、所見,帶有返回原初、破除我見的解構意義,並在此種曖昧中體現各種事物有無共構的本質與形貌,畢竟所有人為造作始終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言語道斷,遙無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