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中國嘉德香港亞洲二十世紀
暨當代藝術部總經理與資深專家
陳沛岑 Vita Chen
審慎對待每一件拍品
親力親為行事風格 深受藏家信任
江瑄/專訪
中國嘉德香港/圖版提供
中國嘉德香港的陳沛岑小姐,是一位自信且氣勢非凡的亞洲二十世紀暨當代藝術專家。她堅定的眼神和對藝術的熱忱,讓人難以將視線從她身上移開。80後的她,在一次採訪時受香港蘇富比陳秀玉女士的邀請而踏入拍賣界,就此開啟她的拍賣行專家的生涯;後來又在中國嘉德總裁胡妍妍的邀請下,轉戰中國嘉德香港,擔任亞洲二十世紀暨當代藝術部門總經理。而且首次上場成交業績就突破過億,輝煌的成績讓她在香港拍賣圈站穩腳跟。如今她在拍賣界已累積十餘年實戰經驗,而且每場拍賣仍謹慎以待每一件拍品,審慎研究並全力宣傳,此親力親為的行事風格更是陳沛岑深受藏家信任與喜愛的原因。本期「點將錄」專訪到陳沛岑,請她談談她是如何從藝術媒體轉換跑道至拍賣行業,並如何將每場拍賣每一件拍品規劃得有聲有色。
當代藝術新聞:首先請妳談談,妳自英國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藝術雜誌採訪編輯工作;後來是什麼契機,讓妳踏入藝術拍賣行業工作?
Vita:由英國聖安德魯大學藝術史學系畢業後,我在台灣一家藝術雜誌社任職了四年,因工作關係採訪了許多藝術家、畫廊、拍賣業者及藏家,這份工作經驗讓我深入了解藝術圈的生態。我職場轉換是在2010年初從雜誌媒體到拍賣行業,香港蘇富比延攬了資深前輩陳秀玉女士重出江湖,引領蘇富比公司的亞洲二十世紀現代藝術部門業務,當時這是拍賣行業是一大新聞!雜誌社派我去採訪她的履新計畫。採訪過程她與我聊起了學歷和專業,當下我也沒有特別多想,在經過約莫一週後,收到了她邀我一起加入蘇富比工作。現在回想起來,那次採訪所帶來的緣分真是奇妙,因此開啟了我的拍賣職場生涯。
當代藝術新聞:妳進入中國嘉德香港工作的第一季,就將亞洲二十世紀暨當代藝術部成交額從千萬級別提升至過億,妳是如何在首戰取得如此卓越成績?
Vita:在任職蘇富比七年時間裡我受益良多,所謂滴水可穿石。從一場場拍賣徵集、圖錄撰寫、預展舉辦至銷售過程,透過這些點點滴滴建立起我對於藝術市場的理解、對藝術家全面性的了解乃至拍品的鑑別,更難能可貴的是與藏家間所建立起的信任。
我是在2017年6月加入中國嘉德香港,彼時僅再4個月後就要舉辦秋拍,實際徵件的時間壓縮得很短,我一股腦的便投入首場由我主導的拍賣。由於已鑽研亞洲現代藝術多年,針對這個板塊藝術家的精神和特色設定了兩個主題:一為「反叛之光」,談現代藝術家的前衛與革新、另一個主題為「風華之音」,聚焦於優秀女性藝術家創作,定調清楚主題後,我們團隊便開始列出名單啟動徵件。我在中國嘉德香港首場拍賣創下1.09億港元的成交價和86.6%的成交率,成交額為此板塊先前的5.8倍,當中的冠軍是以2,315萬港元易主的趙無極〈01.05.70〉。
當時能一舉創下如此佳績,藏家的信任是關鍵;至今我都由衷感謝並珍惜藏家的信任與支持,那場拍賣許多藏品都是委託人收藏多年,不忍割愛的藝術家重要代表作。如林風眠的〈群雄爭霸〉,是藏家18年前購自拍賣,一直珍存至今,拍賣宣傳時一位內地重要藏家告訴我,他多年來一直惦記著這件好作品,並不知道作品賣去了那裡;現今釋出,他非常興奮,最終以765.5萬港元購得此作,完成他的收藏心願。此外,認識多年的姚謙老師,也在預展期間受邀演講,和藏家分享他對藝術的理解和愛好,吸引了很多觀眾,這些都令人猶記在心。我認為委託方把作品交付給我,讓我把作品的重要性與特殊性體現出來,替他們好好推廣、取得好成績,同時讓買方買到物有所值的好作品,信任這個平台,是拍賣的關鍵。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不負買方和賣方的信任,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當代藝術新聞:儘管市場有所調整、變化,中國嘉德香港2024春季拍賣會仍圓滿收官,在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總成交率高達81%,妳認為春拍透露出什麽市場信號和風向呢?
Vita:就我觀察,可以三點總結春拍後的藝術市場。一、二十世紀現代藝術板塊的競爭趨近白熱化,精品市場需求仍然強勁,只有最頂尖的作品能引起激烈競投。二、中國當代部分,特別在70-90的板塊因為80%藝術家價格在百萬港元以下,參與群眾層面較廣,市場相對穩健。三、藏家資金仍相當足夠,如何堅定老藏家的信心與新藏家的興趣,成為拍賣公司必須正視的重點。
當代藝術新聞:請妳談談吳冠中〈新居〉,這件以962萬港元成交的春拍冠軍之作。
Vita:吳冠中〈新居〉完成於1972年,是他結束被下放農村勞動與長達六年被禁止作畫後,重返北京的重要轉捩點之作。他懷著滿腔的激情,以濃重的油彩、仰視的角度,描繪出在民居前的竹籬與春色爛漫中向上生長的風信子。細觀前景,在濃厚的筆觸中,花葉根莖的線條上下蜿蜒,宛如舞蹈般穿梭,展現強勁的生命韻律。當中色彩的變化豐富得不可思議。對應後方褐瓦白牆的建築,展現動靜之間的戲劇張力,而背景中亮澄的橘黃木門,也象徵了藝術家彼時重獲繪畫自由,宛如新生,對光明未來的期盼與希冀。作品尺幅雖僅只有36×28公分,但細節豐富,在預展時便引起許多觀眾的好評,估價600萬港元,以1.5倍962萬港元易手。買家與underbidder都是新藏家,這也說明了現代經典板塊仍持續有新藏家加入。此價格亦超越了同期蘇富比拍賣另外兩件同為70年代相近尺寸的吳冠中之作逾兩倍。
當代藝術新聞:中國嘉德身為老牌拍賣行,如何吸引更多年輕買家應該是一大挑戰?尤其二十世紀華人藝術家並非當今年輕藏家最感興趣的領域。此外,妳是如何想到規劃「主題式拍賣」吸引到更多藏家關注?
Vita:這幾年我們不斷嘗試用新的方式來推展二十世紀現代藝術家的作品。在2020年,我們曾推出如電子遊戲般配合影音效果的互動式線上展廳,其後曾用動畫、視頻呈現作品的精神,希望賦予作品新的生命,或是以相對活潑、容易進入的佈展方式,來吸引年輕藏家群體的關注。而主題式的拍賣也是其中一個元素,因為在同一主題之下,有時會有已過世的藝術大家,也有在世的當代先鋒之作,藉由主題式的推廣或陳設,吸引新舊收藏群體對跨時序的藝術的關注與好奇心,是我們一直致力推廣的方向。主題式拍賣就如策展般,提出一個精神或論點來說故事,或反映對於市場的看法,對我而言,比起一成不變的訴說單一作品的故事,更加有意思,也會勾起讓人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
當代藝術新聞:就妳觀察,近年來在中、港、台藏家的結構與偏好的題材上呈現什麼趨勢?收藏實力又是如何?此外,對於三地的世代交替現象,妳又有何見解?
Vita:中國的藏家年齡層很廣,我目前接觸過最年輕的是20多歲便開始收藏。他們很多是在網路或新創產業獲利的老闆,相當有自己的主見,收藏實力驚人,上千萬或上億港元的消費都不是問題,這樣類型的青年藏家在中國較多。比方2019年我們以3,715萬港元拍出的奈良美智〈午夜吸血鬼〉,這位藏家年齡便不到30歲;而在中壯年的藏家群體中,中國也有相對較多的私人美術館,他們有情懷、抱負,清楚自己的收藏路線一有合適其脈絡的作品現身,並勢在必得,如2021年上拍吳冠中一件飽含對妻子情誼、難得一見的花卉主題代表作的〈丁香〉,便由內地私人美術館以2,004萬元港元拍得。至於香港藏家和早期老一輩的台灣藏家有點相似,他們一定比例對藝術有開放的態度和純粹的喜愛,對藝術的接受度和包容性很高,有些時候並不一定純粹以資產的角度去配置收藏,相對來說很多元。在世代交替方面,確實能明顯感受到兩個世代的藏家品味及審美的不同,但針對購藏,主要的經濟話語權、佔據市場最大分額的實力買家,目前很大的比例還是集中在上一世代手上,畢竟經濟實力還是居上。
當代藝術新聞:在當前經濟發展放緩的形勢下,妳對亞洲的藝術市場有何觀察?鑒於近期中國經濟不穩定,妳是否認為目前的市場正在處於「調整期」?
Vita:不僅限於亞洲藝術市場,放眼全球經濟因種種原因而持續不穩定,雖然中國經濟發展放緩,但中國仍是一個巨大的經濟體,即便在最差的時間裡,也有人能在這些機遇之中獲利。藏家資金還是在位,只是目前市場正在變化中,藏家當然也在觀察,不會輕易出手。像是幾年前西方當代板塊炙手可熱,價格飆漲迅速,目前正面臨修正期,購藏這此領域的藏家,出手相對謹慎。而亞洲現代板塊,精品可遇不可求,若有高端精品問世,仍可締造高價,如去年秋拍我們呈現的一件難得大尺寸並具自傳意義的吳大羽〈無題10〉仍創下2,469萬港元的高價,現階段藏家也在觀察東西方市場的走向,價格雖趨於保守,不過以成交率而言,整體還是趨向穩定。
當代藝術新聞:目前市場上,90後藝術家在增加勢不容小覷,中、港、台年輕一代藏家對作品選擇是否更偏年輕化?吸睛或是美的作品更受歡迎,這是現在市場明顯的變化嗎?
Vita:我覺得也不見得年輕一代藏家的選擇就一定偏向90後年輕藝術家,而是像3萬美金以下的作品,很多藏家出手前不用顧慮太多,只要夠吸睛、有趣,這種直觀性的吸引,很可能就會被觸動購買欲。但隨著藏家的成熟,汲取了足夠多的市場經驗後,直觀性喜歡的衝動購買相對會逐漸降低,不論在市場、私人收藏上,真正能歷久彌新的藝術品,還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當代藝術新聞:在2023-24二年,中國當代的黃宇興、歐陽春;新生代的邱瑞祥、孫遜、范揚宗等均寫下佳績。然而,高頻出現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一共就十幾位。妳怎麽看待此現象?
Vita:藝術拍賣市場生態屬於雙向進行,關乎供給與需求。全球藝術家如此之多,一長串名單展開,競爭必然劇烈,而別具特質又有一定市場價值與需求的藝術家,才有機會進入二級市場的名單行列中,再者,能成為名單上固定出現的藝術家更加困難與局限,不得不說此一現象的確殘酷,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亞洲藝術拍場的變化,五年前香港的藝術拍賣市場是以亞洲現當代為主,如今朝向橫跨東西方的藝術板塊發展,這是相當顯著的現象。
當代藝術新聞: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吳大羽、林風眠…等中國大師,對於大中華區的藏家來說應該是有門檻的,尤其在大環境不穩定的因素下,請問鍾情於這些藝術家作品的藏家具有怎樣的特點?以及近些年藏家結構是否發生變化?此外,草間彌生、奈良美智一線日本藝術家,妳認為他們作品未來是否還有創下高價的空間?
Vita:中國現代大師的作品實際門檻並不那麼高。以林風眠的作品為例,由於尺幅及作品數量的關係,拍賣的價格區間從幾十萬港元到千萬港元不等。吳大羽的小尺寸紙上作品價格也普遍在30萬港元以內;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的紙上作品,很多也在百萬港元以內。當然,畫布上的作品另當別論,但在幾百萬到一千萬港元之內,仍能找到藝術家具代表性的作品。他們的作品並非高不可攀,還是很容易有切入收藏市場的時機,這就得看藏家的收藏規劃。像我們也有20-30歲的藏家人生第一件收藏就是朱德群的作品。總的來說,鍾情這類藝術家作品的藏家,普遍有幾個共同點:一、認同作品的文化與藝術價值,肯定這些藝術家在創作上有所突破、對他們在藝術上追求的純粹及投入高度認可;二、經典作品在市場價值上維持的相對穩定性;三、個人品味的欣賞;四、收藏板塊的配置。目前藏家主力結構還是在40-70歲的年齡層,近年也有年輕一代藏家進入市場,但相對來說佔比正在發展中。
再談日本一線藝術家草間彌生和奈良美智具有驚人的活動力及影響力,在海內外大展不斷,除了在日本有畫廊定期舉辦展覽外,草間在東京設有私人美術館、奈良也剛結束青森縣立美術館的回顧展。而在海外,他們都有一線的國際畫廊在推廣,並且已成為美術館的票房保證。如西班牙的畢爾包美術館現正舉辦奈良的回顧展;草間巨型達六米高的黃黑南瓜雕塑目前也在倫敦肯辛頓花園展出。這些都有助於藝術家的作品被大眾認識,理解,進而喜愛,最後進入收藏,這是一個正循環的累積,有助於新藏家在市場上的投入。而這也是市場能夠在下個階段再突破的關鍵。
當代藝術新聞:能否分享一下從踏入拍賣界的十幾年中,妳自己個人印象最深刻的幾個時刻?以及跟妳現在於此崗位上又有哪些新的心得?
Vita:這一路走來,難忘的時刻不計其數,但在我剛進拍賣行一年左右還是個菜鳥時,有一次和藏家去看別家公司的拍賣預展,對方問我某件作品多少價格適合購買,我給出了建議。最後拍賣時,他堅定的舉牌並且買下了作品,我站在旁邊莫名的心臟隨著他的舉牌加速跳動,對方的信任觸動了我,第一次深刻的體會自己的建議會影響別人的決定,自那時起,便期許自己要更精益求精。
第二個難忘時刻是2013年趙無極過世後,因需要遺產估值,當時有機會能去拜訪他位於日內瓦和法國的住宅和基金會倉庫,在很短的時間內瀏覽了他上千件作品,還有許多如同日記般的手稿速寫本。能踏入向來仰慕的藝術家生前的生活空間,包括畫室、藝術家的收藏品、各式書籍、室內擺設、飼養的貓狗,這一切都讓我印象深刻。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屋內還有一個巨型貼滿中式花形圖騰馬賽克的泳池,當時想像著他的生活,覺得自己離趙無極更近了一點,這次經歷也令我至今回味無窮,每當我們徵到趙無極的作品時,我亦可以更貼近藝術家角度為作品撰文。一晃眼十幾年過去,我深深覺得拍賣是集眾人之力去成就的事情,需要有信念,並堅定持續地去做,大家一起為共同的目標努力,而團隊合作無間也是成功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