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3.16

樂思洋 Angelle Siyang-Le

樂思洋 Angelle Siyang-Le-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總監

藝術推手

亞洲最被信賴的藝術博覽會
香港巴塞爾  如何與眾不同

鄭乃銘 / 專訪
圖片提供 / 香港巴塞爾

鄭乃銘:首先,請您來介紹一下2023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有哪些亮點?這是三年疫情之後,自2019年巴塞爾香港最盛大的一次藝術展會。

樂思洋:我們非常高興及興奮今年的香港展會能夠回歸三月展期,最備受注目的是自2019年以來所有特色展區將載譽回歸,包括「藝聚空間」(Encounters)、「光映現場」(Film)、「策展角落」(Kabinett)以及「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Conversations)。今年有22間首度參展的藝廊,當中包括來自台北的伊日藝術計劃以及多間亞洲藝廊。巴塞爾藝術展一直致力呈獻亞洲及亞太地區的傑出藝術作品,這次展會也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參展藝廊都在區內設有展覽空間。

其中聚焦大型作品的「藝聚空間」展區多年來一向廣受歡迎。今年再次由悉尼Artspace行政總監Alexie Glass-Kantor策展,圍繞「此時.當下」(This present, moment)主題,展出13件大型裝置作品,探討我們作為個人或是集體如何掌握空間,也就是如何在奇特而流動的當下自處。焦點作品包括香港藝術家楊沛鏗的〈屋簷下的擁抱先生〉(2021年),延續以往的創作實踐,將植物生態及靜物擬人化,演繹人類情感與關係的錯綜複雜;以及林嵐的場域特定作品〈推車派對〉(2023年),長達14米之拼接作品由循環再用及日常可見的舊布料製作而成,從六個工業手推車組成的椅子中延展出來。作品靈感源自林嵐對女工的童年回憶,更會邀請觀眾進入寧靜的作品內部。

繼去年與M+首次合作呈獻鮑藹倫的〈光之凝〉後,今年我們也會和瑞銀集團共同支持呈獻皮皮樂迪.里思特最新的場域特定流動影像作品〈信手不渝〉,將於M+幕牆上展出。作品糅合里斯特馳名的幻彩調色效果和靈活自由的鏡頭運用,呈獻於一個有數以百萬計居民的繁華城市中,切合香港城市風景中事物變化萬千的面貌。

值得留意的是今年所有的參展藝廊都選擇了實體展位,我們非常期待能夠再次迎接海外藝廊以及贊助人參與展會,繼續支持亞洲藝術圖景的發展!我們也持續帶來台灣藝廊或藝術家的精選項目,包括:

  1. 首度參展香港展會的伊日藝術計劃推出藝術家時永駿的新作系列〈玩具包裝組〉。
  2. 大未來林舍畫廊將帶來台灣概念藝術代表人物陳界仁、中國抽象繪畫先驅吳大羽、華裔美國畫家陳蔭羆以及中國當代藝術家申亮和趙趙的作品;
  3. 墨齋將呈現五位青年藝術家—蘇煌盛(1987 年生於台灣桃園)、曾建穎(1987 年生於台灣南投縣)、勞同麗(1982年生於廣東雷州)、康春慧(1982年生於新疆烏魯木齊)及丁橋(1986年生於山東)的作品。他們利用早期南亞、中亞和東亞的材料和方法,進一步拓展早期跨國藝術語言的視覺符號研究,來探索宗教、生態、性別和酷兒等議題。

 

鄭乃銘:我最想請問您的一個問題是,您曾是巴塞爾藝術展大中華地區的總監暨亞洲藝廊關係主管,您勢必也相當程度掌握整體亞洲地區藝廊的發展。您怎麼看這幾年來亞洲地區的藝廊發展?在區域上又有何不同之處呢?

樂思洋:近年來亞洲地區的藝術市場持續蓬勃,這對於我們核心項目香港展會及社會各界的合作都很有助益,也有利亞洲藝壇的長遠發展。香港位居亞洲中心,其領先的金融中心地位、免稅政策以及充滿活力的文化氛圍都賦予香港難以替代的優勢。隨着M+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政府對非營利組織持續支持、以至2022 年施政報告宣佈設立文化藝術盛事基金,都反映了香港致力發展藝術文化基建的決心,以此來進一步鞏固香港的藝術中心地位。而這對藝廊的營運是十分有利的。自2019年來,畫廊新空間不斷開幕,如季豐軒、MDC畫廊(MASSIMODECARLO Gallery)及方由美術進駐大館,這都顯示出香港藝術界的靭性與活力。

亞洲的文化圖景可說是非常多樣化,很多地區都有着豐富的藝術資源和基礎,比如日本的知名「物派」運動以及南韓甚具代表性的單色畫藝術。於旅遊限制期間,藝廊更多關注區內及本地藝術家,所呈獻的藝術作品和展覽也更具野心,持續探索數碼藝術等新媒介和發掘新晉藝術家。就台灣藝廊來說,很多藝廊都是非常勇於創新,也很積極走向國際、參與海外的藝術活動。《2022年環球收藏調查報告》顯示台灣藏品中的數碼藝術品比例是最高的(21%),當中與 NFT 相關的數碼藝術佔比也最高(14%)台灣在亞太藝壇的發展史上一直都擔當着先鋒角色,曾培育出多名重量級藝術家,在現代藝術方面也是很有優勢的。

 

鄭乃銘:面對亞洲城市有越來越多不同規格大小的藝術博覽會,這樣的量化現象是好的嗎?

樂思洋:亞洲是非常有發展潛力的。在過去十年間,我們建立起廣泛強大的藝廊、藝術家、收藏家和藝術人才網絡。隨著弗里茲藝博會進駐首爾(Frieze Seoul)以及新加坡藝博會(Art SG)的開幕,再次證明了亞洲巨大的潛力及不斷增長的市場 ——我們非常樂意見到藝廊和藝術家們能夠得到更多展出機會。

我們致力鞏固和發展亞洲的藝術版圖,持續履行推廣主辦城市以及亞洲及亞太地區傑出藝術的承諾,近年來我們亦為亞洲藝術展提供專業建議。以東京為例,大大小小藝廊和藝文機構遍佈市內每個角落,在這樣獨特的地理環境下,正需要東京藝術周(Art Week Tokyo)這樣突破傳統格局的平台聯繫本地藝壇,促進東京與國內外藝廊、藝術家和收藏家們的交流。我們希望通過與東京藝術周和 S.E.A. Focus等區內盛事的互動和合作,分享我們在組織項目方面的專業經驗,在展會以外為藝廊發展提供更廣泛的支持。

 

鄭乃銘:巴塞爾香港展會又是如何取得那麼龐大、持久的信賴程度呢?您覺得;巴塞爾香港的成功關鍵是在哪裡?

樂思洋:巴塞爾藝術展自1970年以來一直致力成為國際一流的藝術展會,我們多年來籌辦展會的經驗及建立起來的藝廊、藏家網絡與知名度,對香港展會是有一定幫助的。不過我相信具地區性特色絕對是每個展會的成功關鍵。就香港展會來說,除了確保至少有50%的參展藝廊於亞洲及亞太區內設有展覽空間,我們也一直加強與本地藝壇以及文化機構的互動交流。持續求變對於藝術展的長遠發展也非常重要,網上展廳及「巴塞爾藝術展:香港現場」的推出讓我們在旅遊限制期間可以與海外藝廊及藏家們保持聯繫。

 

鄭乃銘:您認為,一個好的藝術博覽會是否該具備哪些特質呢?它又能扮演什麼社會角色呢?

樂思洋:我認為好的藝術展會需要在推動文化交流和普及以至公眾教育上擔當更積極的角色。在這方面與本地機構的合作及展場以外的公眾項目就起到了重要作用。就香港展會來說,我們今年不但與M+和瑞銀集團合作呈獻瑞士藝術家皮皮樂迪.里思特作品〈信手不渝〉,也一如以往地為香港非營利機構提供特別設計的指定展位,當中的文化夥伴包括亞洲協會、亞洲文化協會、香港版畫工作室及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今年我們也將擴大支持至大學,涵蓋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與本地學界以及新一代藝術人才有更緊密的交流。「香港藝術月」期間,各大博物館及文化機構也將同時呈獻精彩豐富的節目及展覽,締造覆蓋全城的文化盛事。

鄭乃銘:巴塞爾香港展會在未來是否也會有若干新的運營內容加入呢?

樂思洋:當然!我們一直積極探索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以不同的形式支持亞洲藝術生態的發展。借助我們的社群網絡、專業知識以及與區內藝廊長年以來建立的深厚聯繫,我們與東京藝術周以及新加坡的S.E.A Focus合作呈獻的藝術項目非常成功,未來也會繼續發掘其他合適的機會。

鄭乃銘:最後,您可以個人的角色、也當然可以工作職務上的角色來回答這個提問:巴塞爾香港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樂思洋:我加入巴塞爾藝術展已經十年了!在獲任命為香港總監之前,我主要是負責業務發展、展會策略和藝廊關係方面的工作。在早期發展香港展會的時候,香港大眾普遍對展會的印象仍是偏向以海外藝術家或藝廊為主的國際展會。

為了進一步向大眾推廣主辦城市以及亞洲及亞太地區傑出藝術,我們從首屆展會起便設立聚焦亞洲及亞太地區藝術家的「亞洲視野」展區,並推出聚焦新晉藝術家個展的「藝術探新」展區,在發掘藝壇新秀的同時,令展會內容更加接地氣,讓到訪展會的海內外觀眾及藝術從業者能夠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區內藝術生態以及文化特色,也通過與本地文化界的多元合作與展場以外的項目促進社會各界對於現當代藝術的認識。

在2020年初,我更有機會負責統籌香港展會的首個「藝薈香港」項目,匯聚本地22間頂尖藝廊參與。自從首屆展會以來,我見證區內藝壇的蓬勃發展,參與展會的不只是頂尖藏家和藝廊,也有越來越多的公眾人士和新一代的藝壇力量參與。在香港總監的新崗位上,我將領導香港展會的發展方向,相信在推動藝壇發展、公眾教育以至培育新一代藏家方面,能夠做得更多、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