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1.11

【詩律‧形變‧玄機 – 陳庭詩百秩晉十紀念展】 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

陳庭詩百秩晉十紀念展

陳庭詩鐵雕
堪稱是他人生創作的最終說帖

文 / 鄭乃銘
攝影 / 當代藝術新聞

陳庭詩(1913-2002)生前面對自己的藝術生涯時,到底有沒有怕過?到底有沒有猶豫過些什麼?
這個問題現在當然無從問起。但下面這則小故事,或多少能得知一二。

1993年他在高雄中正文化中心的個展結束,高雄年輕藝術家林純用幫他卸展、陪他將展品運回到臺中。車程中;兩人以筆談聊天。當陳庭詩知道林純用想走藝術創作的路,便送給了他三個字–『不要怕』。
林純用說:「這三個字至今受用」。

從這個小故事切入由白適銘擔任策展、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辦理於2025年將開館的臺中市立美術館暖身展之四,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舉行的【詩律‧形變‧玄機-陳庭詩百秩晉十紀念展】,不難理解白適銘何以要通過97件不同媒材、風格表現的作品;來演繹那位叫藝術家的陳庭詩;而不只是版畫家的陳庭詩背後關鍵。

今年正好是陳庭詩逝世滿20年,選在他生前定居的臺中太平附近屯區藝文中心推出展覽,就更具特殊意涵。

陳庭詩百秩晉十紀念展

版畫創作起於具象轉為抽象的前因後果

這個展覽絲毫沒有淪為感情主義的偏頗,學術的舉重;在這裡森然有序被逐一濾出,白適銘從陳庭詩的版畫、彩墨、傳統水墨、篆刻、書法,再到現成物鐵雕創作,這位本身就充滿溫暖性格的策展人;就好像是從眾多線頭一一抓取提出,一拉;陳庭詩創作的原承、轉折、銜接、穿透,糾纏錯疊頭緒頓時清明,讓人不僅僅看到作品,更看到一位立體化的陳庭詩。
白適銘並沒有太明白點出策展的起承轉合,但進入展場,動線則洩漏他率先點題出外界最熟悉陳庭詩油墨紙本作品,也就是幾乎已經成為陳庭詩代名詞的〈晝與夜〉系列作品。

白適銘說「陳庭詩的現代版畫曾被楚戈評為『已從裝飾性的世界走了出來』,同時在作品中放入『就像大地萌發了一層生意一樣,而這些效果是寄託在畫面絕對空隙處所造成』」。他更認為:陳庭詩的版畫從最早來臺初期的具象描述風格,轉向更能掌握西方現代藝術的純粹性、精神性,但也同時含蘊傳統藝術中的強調生意、留白、抒懷寄情的文化底蘊新境界。
但實質上陳庭詩的版畫,真要溯源則與抗戰時期魯迅倡導木刻版畫運動有相當關係。可是,與宋秉恆、荒煙等人在福建投入木刻版畫及漫畫製作,藉以鼓吹抗戰、拯救國家。卻因為黃榮燦木刻版畫揭露戰後臺灣政經動亂,遭國民黨政府疑為左派處以槍決的震撼,使得陳庭詩在1948年再度來臺後的十年間(註:陳庭詩最早在1945年自軍中復員來臺,1947年因二二八事件離臺,受聘福州《閩星日報》編輯),陷入極度靜寂狀態。
1957年,東方畫會、五月畫會相繼成立,戰後美術現代化運動竄燒,陳庭詩藝術創作熱力蠢蠢攪動。1958年與秦松、江漢東、楊英風、李錫奇、施驊共組現代版畫會,陳庭詩版畫創作的風格從具象跨入抽象,這是個相當關鍵的節點。白適銘就說「陳庭詩在解嚴後的1990年代中期,才願意陳述當初這段恐怖心理經歷。『後恐引起麻煩,視為「左派」,來臺後,我不敢作寫實,改為抽象,免得被戴紅帽子』」。白適銘不免說「不難想見,即便像他這樣年幼失聰無害的人,亦只能將抽象畫作為逃避政治牽累的避風港」。

陳庭詩百秩晉十紀念展
展場一景

甘蔗模板道盡晝與夜陰晴圓缺

白適銘提到:1959年左右,陳庭詩即呈現其對抽象視覺語彙的使用興趣,部分來自米羅、蒙德里安的抽象構成影響,但部分更宛若原始文字或純粹造型圖像,類似古器物表面上的鐫刻紋飾,粗糙單一墨色的套印,營造出碑刻拓本古拙而帶有歷史感的視覺效果。
但陳庭詩版畫風格當中,倒有一點較少被提到,也就是畫面總會出現隙口。根據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教授朱哲良表示,陳庭詩在創作版畫的時候,選擇的甘蔗板;這個材料因為纖維強韌明顯,再加上陳庭詩慣常以滾輪加壓,往往也造成畫面紋理明顯,油墨乾了之後且還會出現隙口裂紋,陳庭詩對這樣的畫面也沒有想要去補救,久而久之;這樣的畫面隙口竟成為他版畫一大特色,讓人錯覺他是故意塑造這樣的視覺效果。
但換個角度來說,1949年隨著國民政府來臺之後,還繼續個人對藝術摯愛的藝術家們,幾乎都嘗試過對於宇宙天地事物的描述,時代遷徙造成得把異鄉當故鄉,多少都會讓人在心裡對於圓滿的渴望與追求。日夜圓融不外伴隨著陰晴圓缺,陳庭詩在他最被著稱的版畫創作系列所出現的隙口,固然是因為材質本身不可免的特性使然,卻也無意間點化出浮雲遊子內心難以揮去的黯淡與想望吧!

陳庭詩百秩晉十紀念展
陳庭詩油墨紙本作品 (左起)1969 蟄#1、1973 晝與夜#25、 1968 窺、1970 新生#1

書法與傳統水墨的厚底是藝術原生靈魂

白適銘這次以相當大的比率呈現陳庭詩的水墨創作、彩墨作品及書法,這些作品的舉陳是展覽令人看得忘神一環。因為,這些基礎的藝術根柢一出現,才真正讓人體受到陳庭詩的藝術創作原生靈魂在那裡。

白適銘就說:「書法,更是他的生命烙印,一個早慧靈魂的吐納縮影,既自由野逸又藏鋒內斂」。這話貼實教人動容。陳庭詩的字,是其溫厚個性的外顯,內化力韻深入,絲毫不見一絲江湖習氣,內心靜氣修為活在字體間。

陳庭詩的傳統水墨到彩墨,自然也可類比其版畫從具象走到抽象的過程,形制上的放開,骨子裡也不全然只是當年內心對政治的敏感恐懼,更多的或許是因為移地而居內心所畫出的圓;已經不再是被社會標準所框架的人設,而是出自他內在的自處;是更趨近於耽靜的自由。也正是因為如此心態,使得他的平面繪畫、鐵雕創作,一直都維繫著空間的自然呼吸與線性的接榫,這精神見諸於創作更是紋路清晰,也一路印證著這位藝術家心厚胸闊的性格。

陳庭詩百秩晉十紀念展
(前景)左起:陳庭詩 Work No.582 鐵 235x134x48cm 1980、歸去來兮 鐵 155x137x52cm 1996、 Work No.356 鐵 128.5x45x565.5cm 1990

鐵雕創作通過物件書寫單純與圓融

白適銘認為:陳庭詩的作品與版畫作法最為接近則是鐵雕創作。將來自高雄拆船廠的廢鐵「現成物」進行再利用,改造成一件件型態多變、逸趣橫生及充滿結構冒險趣味的現代雕塑。在粗曠厚重卻關係和諧的抽象秩序中自現形象,成為似人似物、非人非物的自由造型,讓平凡無奇甚至帶有殘缺的廢材廢料昇華成美學、文學或哲學的一部分。他也說「他的鐵雕作品,反映晚年趨於追求空寂虛靜的身心狀態,不再只是過往單純對季節、時序、現象等的觀察與體現」。「走過抗戰時期的烽火連天、戰後美術新舊對抗所掀起的驚天駭浪,在一切漸歸平靜後,1980年代之後,此種連結美學形式、文學規律及哲學思辯的跨域創作益形凸顯」。
如果說,陳庭詩最被著稱的版畫是以塊狀來詮釋天地諸事的圓缺,那麼;他的雕塑作品則是通過廢鐵料本身的既定模樣來成為延續過去創作所觸及的生命盈虧議題。
陳庭詩私心裡固然可望追求一份圓滿,但我總還會在他的藝術,隱約嗅到幽微揮之不去的宿命憂鬱。他的創作似乎都不時興在結構上,表現密合飽滿的滿格狀態。版畫的塊狀哲學、鐵雕的線性欺近卻未必黏合,陳庭詩通過作品引導觀者的心理與視覺動線去「完構」人人內心渴求的那份圓。這點;既輕且重。只是不知有多少人讀到了呢?

陳庭詩百秩晉十紀念展
(遠景)陳庭詩1995年水墨紙本作品。(前景)左起:陳庭詩 Work No.426 鐵、木、125x50x33cm 1990、 回首人生 鐵、木 187x73X53cm 1977

陳庭詩鐵雕創作堪稱是個人底性格的說帖

他從廢鐵料、現成物料,不去改造,只是去焊燒、黏接,材料的原初是物件使用之餘所剩的零星,但陳庭詩卻能看到這樣的零星;足以成就一方天地。如此的自尊、自重、自得與自在,不是在說他;又是誰呢?
但陳庭詩並沒讓自己淹溺於自憐自艾情態,他的「頑性」常藉著內化的幽默;深邃植入作品裡,時而伏潛時而冒出,這份獨有的精神風格,只有陳庭詩能成就陳庭詩。

陳庭詩百秩晉十紀念展
(前景)左起:陳庭詩 Work No.597 154x101x25cm 1980、Work No.536 鐵、木 152x175x96cm 1990
陳庭詩百秩晉十紀念展
(遠景)左/陳庭詩1988年書法作品〈輝毫臨帖〉、右/陳庭詩2000年書法作品〈鐵石為侶〉。(近景)陳庭詩 吶喊 鐵 219x85x73cm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