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 Art Museum • 2025.07.03

【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7/2 – 11/9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桃園市立美術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首度攜手合作,推出兒童藝術特展「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When Art Meets Nature),自 2025 年 7 月 2 日起至 11 月 9 日,於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展出。本展聚焦「自然、環境、生態、永續」等核心議題,邀集來自台灣與新加坡的五位藝術家共同創作,透過沉浸式空間與互動體驗,引導兒童從藝術中開啟對環境的五感認知與想像力。

展覽由雙方策展人共同規劃,包括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陳永慧(Annabelle Tan)、曾麗明(Elaine Chan)、汪婷婷(Wang Tingting)與桃美館的熊芃組成策展團隊。開幕當日,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館長陳維德博士也親自出席,見證兩館攜手為兒童觀眾打造一座富含感官與敘事的自然宇宙。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CEO 暨館長致詞
楊兆元 拍攝
開幕貴賓合照
楊兆元 拍攝

森林場域:在遊戲中感受生命脈動

本展依主題劃分為「森林」與「水域」兩大場域,引導觀眾從生物棲地的角度體驗自然的豐富樣貌。來自新加坡的藝術家陳紫曦(Tan Zi Xi)以〈不見的森林〉打造充滿巢穴結構的空間,邀請孩童穿梭其中,透過色彩、形狀與質地,認識不同類型棲地與生物多樣性。蘇鈺雄(Soh Ee Shaun)則以〈平靜的森林〉建構一座具療癒感的藝術遊戲場,結合插畫、軟雕塑與互動物件,鼓勵親子觀眾在此停留、放鬆並觀察森林生命的細節。

這些作品不僅強調視覺吸引,更透過空間設計、身體參與與遊戲邏輯,引導兒童在主動探索中感知生態系統的脆弱與複雜性。

 

 

聲音與水的共鳴:沉浸式的感官敘事

來自新加坡的聲音藝術家祖・馬哈茂德(Zul Mahmod)以桃園的水庫、陂塘與水圳為靈感,創作大型聲響裝置〈寂靜下的律動之脈〉。展覽空間化身為一座水下聆聽場域,觀眾仿若潛入無聲深處,側耳傾聽水文脈動與自然細語。這件作品不僅引導孩童打開對聲音的敏銳感知,也讓觀眾重新意識到日常生活中無形卻深刻的自然能量。

聲音作為一種非語言的敘事方式,讓「自然」不再只是課本上的知識,而成為一種可被聽見、想像、甚至記憶的經驗體。

〈不見的森林〉展區
透島影業 拍攝
〈平靜的森林〉展區
透島影業 拍攝
〈寂靜下的律動之脈〉展區
透島影業 拍攝

河流與人:關於土地、記憶與共生

展覽亦呼應桃園在地的地景脈絡。台灣藝術家陳伯義的〈河流實驗室〉延續其攝影踏查實踐,記錄大漢溪沿岸的地理變遷與人造痕跡。作品結合影像、科學互動裝置與教育活動,引導兒童觀察水文變化如何與人類活動彼此牽動,學習以科學視角思考環境共生。

許雁婷的〈河走過的地方〉則以聲音田調與口述訪談為基礎,串聯出一條原住民生活與自然智慧交織的河流敘事。作品透過聽覺與語言引導,讓兒童以感受取代說教,在故事中建立對土地與文化的認同感。

 

 

從藝術出發,種下環境意識的種子

「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項教育實驗。展覽特別規劃延伸工作坊與學習空間,鼓勵兒童在參與中思考自然與自我、環境與未來之間的關係。藝術家們也藉由具感知性的創作語彙,為兒童提供多元進入自然議題的方式,從遊戲、聲音到敘事,皆可成為學習的起點。

在氣候危機日益嚴峻的當下,這場展覽試圖透過當代藝術的形式,讓下一代在感官經驗中孕育對自然的尊重與想像。展覽不只為兒童打造,也為大人重新打開與自然連結的可能。透過藝術,感知未來世界的輪廓。

〈河流實驗室〉展區
透島影業 拍攝
〈河走過的地方〉展區
透島影業 拍攝
「一片、兩片、三片風景」展區
透島影業 拍攝

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
2025.7.2 – 11.9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官網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