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聲音也可成為生活的載體
藝術就更開啟了五官感受
文|鄭乃銘
這個展覽是個有機體。以法國龐畢度中心的新媒體收藏品為基礎,概念是展覽從一個城市到一個城市,重組並邀請新的參與者加入,臺灣這一站的前身則是 2024 年龐畢度中心與上海西岸美術館合作的「清醒夢境:聲音的旅程」。在國美館這次總計有 30 件作品,龐畢度中心主要係呈現 20 年來,舉凡從實驗音樂、聲音裝置、影音創作、聲音環境、聲音演出,在各式跨領域的匯流與梳理之後,聲音藝術讓我們在聽之餘;也能看見聲音!
我相當喜歡這個展覽的主要原因係在於,龐畢度中心讓這個聲音展覽並非是一種刻意孤高藝術呈現,也不是過去大家聽到聲音藝術;就很直覺是噪音環場的反感。更真確來說;龐畢度中心讓藝術確實落腳在於因生活而起、因生活有感,而當這種種來自於生活的無序聲音,悄然成為另外一種語言的傳遞時,聲音藝術也能成為一種閱讀的短篇。比爾.豐塔納以聖母院在遭受大火之後,在靜止的大鐘上安裝地震加速度計,這收集的聲音同時也折射城市的震動頻率。另外,他也捕捉冰河融化的聲音…,這件作品被放到戶外,更讓人感受到大地在說話。與蘇珊.菲利浦茲的〈布榖鳥窩〉這件作品被安置在樹林間,布穀鳥的聲音與環境真實鳥聲巧妙成為高低音交接,非常超現實。王虹凱、莫奴、艾利亞.莫薩蘭與管啟次郎〈幽靈、水泥、迴音〉是所有作品最具備詩篇概念。饒加恩的〈世界花園〉是聲音雕塑。但最需要一看則是在 201 展間 DUMB TYPE〈備忘錄、或、航行〉影音裝置作品,在光條掃描的錯接與置換當中,牽引出人類生活、數位資訊社會及空間非歷史時間的尺度轉換,就好像是我們在換轉接插頭一般,一個插接;就穿越記憶的不同時差。尤其這件作品的展間布置,簡直到了神級作工。事實上,在龐畢度中心的要求與國美館的卯力準備之下,這個聲音藝術展的空間聯繫得天衣無縫,每件作品於獨立空間完全各自發聲,一點都不會影響到隔壁鄰居,非常非常該給國美館團隊好好鼓掌喝采。
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
2025/4/12 – 7/6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1
2018.png)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