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焦點 • 2022.12.08

【問世間,情不為何物─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畸零地計畫之聲音藝術家-國立台灣美術館

問世間 情不為何物 國美館 鄭琬蒨 耳邊的鼓聲

2022/11/05 - 2023/3/5

畸零地計畫之聲音藝術家-DJ誠意重、徐嘉駿、鄭道元、劉芳一、洪梓倪與鄭琬蒨
一個給耳朵的凝視練習

文 / 黃詠純
圖片提供 / 國美館

畸零地計畫為策展人徐文瑞與張懿文邀請六位聲音藝術家,探索國美館內部可能的畸零處,依據空間特性與身體感受,創作聲音裝置作品。在建築法規上,畸零地是指基地面積狹小或地界曲折,未符合法定之最小面積,或基地線與建築線之斜交角度,而致不能興建的土地。廣義上,畸零地是指設計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無法或不易使用的空間,或造成使用者行進動線的阻隔,迷失方向,或視覺干擾等不舒適感,或閒置無用的地方。策展人以畸零地為隱喻,指向現代治理技術框架無法定義的知識、心靈狀態與自然環境等失落領域( the lost place)。藝術家在國美館的「畸零地」空間所做的裝置介入,可以視為一種對失落空間的「藝術針灸」,在現代技術與體制所構成的美術館身體上,進行「打通經脈」的嘗試。

問世間 情不為何物 國美館 鄭琬蒨 耳邊的鼓聲
鄭琬蒨 耳邊的鼓聲 2022
聲音裝置 40分 展覽現場。
© 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丘条影視 邱垂仁。

當觀眾行至美術館大廳,觀看台灣美術雙年展主視覺牆面並思考從何開始欣賞時,發現藝術家名稱旁有星形標註者,即是宛如星點錯落於美術館現場的畸零地計畫作品。

美術街手扶梯下

觀眾於美術街行走觀賞時,不時會聽見唱盤轉動的噪音,為藝術家DJ誠意重位於手扶梯下的裝置作品〈旋轉浮浪貢〉,唱盤上的尪仔標、彈珠,繽紛的色彩常吸引美術館觀眾互動操作,調整出不一樣的聲調。「浮浪貢」有漂流、流浪之意,而黑膠唱盤已非現今DJ使用的發聲設備,尪仔標為台灣約1960-1980年代的童玩,上述隨著時代沖洗而逐漸消失的物件,在美術館一隅譜出難以忽略的聲響。乍聽或覺得是噪音,但在唱盤固定以33⅓ rpm速度旋轉,固定的頻率在持續聆聽中逐漸形成某種節奏。DJ今日不在唱盤後方創造節奏,轉讓唱盤旋轉發聲,迴盪時空更迭交錯的曲目。

問世間 情不為何物 國美館 鄭道元 盡音
鄭道元 盡音 2022
單頻道影像、五頻道聲音 尺寸依場地而定 展覽現場。
© 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丘条影視 邱垂仁。

展間106旁斜坡道

藝術家徐嘉駿〈區〉位於展間106旁,約20公尺長的雙向斜坡道,觀眾可從此處上下通行1至2樓展間,藝術家聯想至電影《潛行者》中時空扭曲的超現實狀態。他以連接內外空間為發想,錄製美術館外設備聲響,如通風管線,並運用美國太空總署(NASA)開發的慢掃描電視(SSTV)傳播方式,將館內相關影像轉換成電波,與館外聲響共同編曲變調。將一般可辨識的空間圖像、館外設備聲響製作成聲,於斜坡道上交疊不同的空間層次,宛如空間不再受到物理限制,異地區隔,轉而讓觀眾坐在斜坡道中央迴轉的落地窗前聆聽時,模糊此處與他處的感官認知,模糊內/外空間界定的邊界。

問世間 情不為何物 國美館 徐嘉駿 區
徐嘉駿 區 2022 聲音裝置 133分27秒 展覽現場。© 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丘条影視 邱垂仁。

時光天井上方2樓空橋

「一個循環反覆的迴圈,宛如人生的某種狀態」為時光天井2樓空橋觸發藝術家鄭道元的感受。原為連結兩處的通道,當一方禁止通行後,身體宛如一團滯留的氣壓,原地折返。封閉的彼端,播放著某個虛擬的背影持續向前走,觀眾進入空橋可感覺到四座喇叭聲響的夾擊,作品聲音與影像為各自的迴路,偶爾會有影音共鳴的瞬間,而後不復再見。〈盡音〉的無限反覆,是藝術家鄭道元為觀眾設置的自我瞭望台,抹去外在何時開始與結束的答案,空橋寬度約可容納1-2人,懸空的位置增添駐留的緊張,藝術家將此面對自身的情境,視為對展覽命題「情」字的回應。

問世間 情不為何物 國美館 劉芳一 地下宮殿、時間機器
劉芳一 地下宮殿、時間機器 2022 多聲道聲音裝置、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而定 展覽現場。
© 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丘条影視 邱垂仁。

展間101旁暫存空間

藝術家劉芳一〈地下宮殿、時間機器〉,藝術家將小麥克風放入口中錄製吞嚥聲,並在布展期間行走於美術館,錄製人身對外在環境聲響的頻率吸收與共存,創造如貝殼共振的效果,讓聲音儲存在身體介面裡,加入藝術家田調採集的聲響再編曲而成。而展間101旁暫存空間許多支H型鋼的造型,讓藝術家聯想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地下水宮殿,該宮殿具有儲水、排水的城市功能。在保留原有的儲物功能前提下,藝術家於天花板製作黑色鏡子,產生地上與地下的視覺感受,透過宛如水流、空氣般的聲音穿透,並經過藝術家身體的調節合奏,讓此區域成為雙年展的地下聲響宮殿,吞吐著展覽的頻率。

問世間 情不為何物 國美館 DJ誠意重 旋轉浮浪貢1、2、3、4 2022 唱盤裝置
DJ誠意重 旋轉浮浪貢1、2、3、4
2022 唱盤裝置 38 × 45 × 10cm 展覽現場。
© 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丘条影視 邱垂仁。

展間202往3樓的閒置空間

站立於藝術家洪梓倪〈直角〉區域,因高度觀眾將擁有不同的美術館視野,動態聲光裝置〈直角〉像是時鐘秒針一般不停轉動,裝置上的光線對周圍的環境產生反射與互動,轉動時裝置持續收音與放音,像是一個不停播報美術館空間時刻動態的電台,將美術館觀賞場域,延伸至更隱密、無人所知的所在。接著再往上的階梯,鄭琬蒨〈耳邊的鼓聲〉同樣運用燈光與聲響,模擬人類耳朵內部的想像,粉色燈光如耳朵的血管,沿著樓梯往上的鋁質聲音裝置,採集類似耳鳴頻率聲響編曲製作,觀眾可乘坐於天井下方座椅聆聽感受。該作品源自藝術家耳鳴經驗,人類耳朵接受刺激時便會自行發聲,只是當聽神經異常放電,產生大聲,使我們暫時接受不到外在的耳鳴。藝術家將此種發生於身體之內的聽覺感受,向外擴大至畸零地現場演奏耳邊的鼓聲 。

作者加斯東巴什拉《空間詩學》認為空間並非僅是物理性的尺寸規格,容納有形事物,同時也能觸發人類情感與意識活動,六位聲音藝術家如詩般闡述個人意識與畸零地空間的連結,將美術館習以為常的凝視活動,轉變成更為感官直覺,被聲響包覆的領略。

問世間 情不為何物 國美館 洪梓倪 直角
洪梓倪 直角
2022 鋁、電子材料 尺寸依場地而定 展覽現場。
© 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丘条影視 李雨軒。

藝術家檔案:

誠意重是DJ、唱盤樂手,使用DJ器材演奏跟創作,長期對DJ文化進行研究,且進行實驗創作和現場演出。以唱盤主義跟DJ角度來創作有趣的聲音或音樂,近年也與國內外樂手進行合作自由即興、實驗音樂的交流演出,2019年與妙工俊陽、小劉結成三重奏團體「神仙老虎狗」

徐嘉駿,1997年生,現居臺北。聲音藝術家、活動策畫、獨立廠牌主理人。他長年實踐無輸入線路反饋(No-input Mixing Board)技術,並且在該技術上建立出獨樹一格的語彙,現以個人名義演出/創作,並更專注致力於帶領工作坊、場景培養以及活動策畫等。此外,他也是實驗音樂廠牌「MKUltra Productions」的主理人,不定期發行臺灣及世界各地噪音與實驗音樂作品,將在地場景與世界連結。

鄭道元,現居臺北的複合媒體藝術創作者,他從實驗聲響、影像及裝置等不同媒材的關係中探尋自我狀態與存在本質的相對與共存,將一體兩面作為核心概念貫穿於作品中,試圖呈現「全即無,終為始」的哲學意象。

劉芳一現居住及創作於高雄,特別著迷於各式物件具有的聲學細節,也慣於日常搜集聲音,以此進行即興演奏或聲音拼貼,構成意義含糊的敘事。作品呈現形式包括作曲、裝置與演出。關注人自身以及外在的種種聲音、如何感知並予以回應,或不回應。

洪梓倪習於在個別特定的空間,構造和體現將作品中的元素,試圖探究限地製作中,音頻/視頻作品的邊界實踐。主要利用光線折射與空間結合,探討光的表面結構如何對圖像進行物理解構,以及如何使作品的視覺響應實際空間,並造成聽覺元素互動,藉此探索光與聲音、空間形成的相互關係。

鄭琬蒨,在臺北生活的屏東人,倫敦藝術大學聲音藝術碩士。從小學習古典音樂,因著迷於聲音的稍縱即逝特性而開始研究「聆聽」的各種現象。擅於透過野地錄音素材、物件聲響裝置與電子合成音的組合,改變聽者對於聲音的想像。近幾年的創作主題圍繞在長者族群、社會事件、文化觀察、記憶和聲音的感知性。創作類型包含聲音裝置、錄像、現場即興、實驗音樂演出、素人共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