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東野奎吾在「小說野性時代」開始連載《解憂雜貨店》的長篇小說,講述的是在僻靜街道旁,有一家解憂雜貨店,這兒並不單單只販賣日常用品,關鍵的還在於能提供解憂的諮詢。只要晚上把煩惱的信丟進鐵捲門上投遞口,隔天早上就可以在店後面的牛乳箱拿到回信解答。從某個角度說,青雨山房的主人吳挺瑋,似乎就像是解憂雜貨店那神秘未知的全能解惑者。很少人會正視一件作品從藝術家工作室完成,原則上;這只能算半完成品!真正讓一件藝術品達到完結、得以示人,還需要最關鍵一道程序-作品的裱褙工序,才能進到畫廊或藏家手裡。
藝術作品的裱褙,不全然只是手藝、技術,它其實是有思想、是有態度,是文化。
臺灣青雨山房的吳挺瑋,這位年輕帥氣的裱褙店負責人劈頭就說「如果時間充裕的話,我指的時間充裕,也就是這件作品的裱褙並不急著迅即得交件、再如果這是我沒有接觸過的藝術家或作品,我都會希望能先看看畫、能聽聽藝術家多談談關於這件作品的事。後來,我也才逐漸感覺到自己的這種做法,並不像傳統裱褙店作為,通常裱褙店都是被時程追著跑、都有沉重的交件壓力。而我,更多的是在跟人相處;與創作者或藏家…。通過聊天過程,我獲得的是;當開始在對這件作品進行裱褙程序時,我好像進入穿越時空,目睹了這件作品的完成。這個聽與談的過程,確實幫助我一道又一道完成裱褙的工作」。「在面對比較經典的作品時,我採取的會是溫和而略微向傳統靠攏,在遭遇當代作品的時候,我承認都是與藝術家『撞』出來的,例如說;曾建穎、蘇煌盛…都是如此,雙方在從事的是不同型態創作,但;精神是相通的」。
至此,我頓然理解,原來青雨山房名字裡的「雨」,也可解讀為「語」。一件作品的初始,固然成於藝術家,但吳挺瑋則是真正完成一件作品的推手。也難怪,10年創業下來,吳挺瑋受到臺灣年輕當代藝術家、藏家、當代畫廊圈的信賴。他深諳每位藝術家作品與個人性格的眉眉角角,他也確確實實讓每件經過青雨山房的作品,都是會呼吸、會有情緒的。
5月25日,名為【一間裱褙店:青雨山房】展覽在臺北Art Space藝術空間開啟,這個特殊的展覽還有個非常有深意的副題「裱褙店的文化構成」,這個展覽選在一個非主流常態性空間舉行,但是,與這個展覽同時並構卻有一個相當優質的畫廊「異雲書屋」來負責整體事務統籌,70位藝術家、逾200件作品,光是對畫家、畫廊、藏家三方的借展合約,前前後後更動與認證,足以寫成一本書。異雲書屋主理人陳維駿告訴我「二年前,挺瑋跟我提到這個很特別的10周年展覽構想,當下,我們就達成合作的共識,去年就先預訂了這個空間的檔期」。
整個展覽構想建立在「一間裱褙店」基礎概念,吳挺瑋希望呈現的是裱褙店日常,這樣的日常就是牆面布滿許多的眾多作品、抽屜裡收著許多待裱褙的作品;無論是書畫抑或是西畫、無論是名家或藝術新星,作品在完成第一道工序成群結隊被懸掛在牆面上時,視覺的意外撞擊,卻讓藝術與藝術間的類比、巧合、對丈發生更多因為偶遇的似曾相識,這是超越美術館策展人的策展論述,而真正落實到藝術與藝術間最赤裸的對話。因此,展場空間理所當然就被複刻成為青雨山房裱褙店微型。
這裡,可以看到從沐冉青綠山水的木刻版畫筆觸,到對於余承堯作品的運筆,拓延到倪再沁、林銓居作品的筆觸書寫,所謂傳統與當代的水墨筆法,如此豐富且多變微縮在一牆面上。再如,王攀元未曾被曝光的情色題材創作,可以對應到蘇煌盛、王怡然、簡翊洪。洪千惠筆下的隱隱約約人物輪廓線,在筆觸上又可對照到常玉、于彭。這個展覽相當讓人咋舌環節是在於,它並非在檢驗「青雨山房」到底經手過多少位赫赫有名的藝術家,它相當重要的是,被看到一家裱褙店對事業的看重與對質量的提升,它不是讓傳統裱褙店停留在手藝,而是從不同作品不同裱褙的作為;被看到對文化的態度。而吳挺瑋這10年所投注精神,則讓裱褙店成為一個不容被忽略的另類文化書寫;一個可以優雅、也可入世的創作。
這個展覽沒有很大的格局、沒有策展人,沒有論述,卻有著一般展覽未曾有過的溫度,能有如此體感溫度是來自從在華梵大學念書,就相當喜歡幫助同學、解決同學問題的吳挺瑋!(文/鄭乃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