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焦點 Auction • 2022.10.05

立青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衣淑凡談:即將在香港蘇富比拍賣 的常玉巨作〈紅底瓶枝〉

香港蘇富比 常玉 紅底瓶枝

罐 新聞/台北專訪
圖片提供/立青文教基金會

自從常玉1963年3月創作的這幅〈紅底瓶枝〉作品,蘇富比宣佈將在香港秋拍進行拍賣後,便引來市場的熱烈關切。《罐 新聞》與常玉粉絲們一樣,對於這件首次亮相的常玉作品,它到底來自何方感到好奇?因此在蘇富比台北預展後,特別前往立青文教基金會拜訪董事長衣淑凡,以「鑑賞錄」欄目請衣董事長講述她所見證的這件〈紅底瓶枝〉的收藏故事。當《罐 新聞》把前來拜訪的問題丟出後,衣淑凡沉澱了一下,便娓娓道來⋯。

香港蘇富比 常玉 紅底瓶枝 衣淑凡
當《罐 新聞》把前來拜訪的緣由告知後,衣淑凡沉澱了一下,便娓娓道來⋯。

首先,她拿出一張她跟羅勃.法蘭克(Robert Frank 1924-2019)1997年赴法國巴黎拜訪這幅〈紅底瓶枝〉畫作所有人伊夫‧哈皮利時所拍下的照片。她笑著說⋯這位年輕短髮的女子,就是我本人。怎麼樣⋯很年輕吧!

我是在1992年就認識了伊夫。至於他跟我的交情有多深呢?2001年國巨基金會與大未來藝術出版社共同出版的第一本《常玉油畫全集》(編註:這本畫冊P.234-235就是〈紅底瓶枝〉,畫冊作品名為〈枯枝〉) ,當時這本畫冊的法文翻譯就是伊夫本人。

這張照片就是我帶羅勃.法蘭克在伊夫他家拍的,這是1997年的事,足足25年了!現在他們二人也都不在了。

我不是幫羅勃.法蘭克在台北蘇富比做了一場他所收藏的常玉專拍嗎。當時的他想為執友常玉做點事,籌劃拍攝常玉紀錄片,希望拜訪一些常玉生前的好友。於是我帶著他去了伊夫家裡拜訪了他,因此留下了這張具有歷史的照片。衣淑凡接著說:我就嘗試以四個關鍵點,來談談這件作品背後的故事吧!這樣更能清楚明白這件畫作的真實性與傳承故事。

〈紅底瓶枝〉原藏家伊夫.哈皮
1997年,常玉油畫全集總編輯衣淑凡女士與常玉〈紅底瓶枝〉原藏家伊夫.哈皮利於畫作前對談。
Image courtesy of the Andrea Frank Foundation.

一、為什麼這件作品跟平常所見的常玉油畫不同?

相信仔細看過這件原作的人會有些不解,為何這件作品畫面比較平滑,跟常玉的油畫有些不同。這就得回到1963那一年常玉為何創作這件畫作的背景。

常玉的好朋友伊夫要搬新家,常玉想畫一張畫送他,當作新家落成的禮物。但,常玉坦白跟伊夫說『可是,我沒有錢可以買材料…』當然伊夫給了常玉錢;讓他去買材料!但伊夫就要搬新家了!為了要趕上新家搬遷日期,常玉想到用比較快乾的油漆和畫家專用的木板來創作;而且還要伊夫確定好新家掛畫的位置。伊夫告訴我,這幅畫的確如期在新家落成時掛上了,伊夫還特別跟所有前來的客人們說,不能去碰觸這張畫⋯因為,油漆未乾。

〈紅底瓶枝〉 勒維家族住宅
2019年,攝於勒維家族住宅。
Im age courtesy of The Li Ching Foundation, Taipei, and the Levy family.
常玉〈紅底瓶枝〉於巴黎勒維家族住宅
2019年,常玉〈紅底瓶枝〉於巴黎勒維家族住宅。
Image courtesy of The Li Ching Foundation, Taipei, and the Levy family.

二、為什麼畫枯枝?

因為常玉希望趕緊把畫好送給伊夫,除選擇容易乾的木板油畫創作外,在構圖上更選擇了他在1962年就有的石版畫構圖。

石版畫尺寸就是一般賀卡大小,常玉拿它作為聖誕節賀卡。根據立青文教基金會的研究,這張石版畫常玉共印了四張送給了四位朋友(編註:在立青文教基金會所出版的《常玉版畫全集》P.108-109,詳細載明常玉送給的四位朋友是:亞爾伯.達昂Albert Dahan、娜塔莎.勒維Natacha Levy、彭美拉.芙羅Pamela Forrest、阿諾.美格兒伯爵Comte Arnaud de Maigret。)每一件送出的賀卡,常玉都在版畫上題上給誰及賀詞。也就是說常玉能那麼快把畫完成送給伊夫作為搬家禮物,或許是因爲他對此構圖比較有把握;還有此構圖本來就有祝福之意,尤其是中國人過年過節喜歡的紅色。

常玉 紅瓶枯枝 圖案製成石版畫
常玉 紅瓶枯枝
常玉 紅瓶枯枝
1962年常玉就以紅瓶枯枝圖案製成石版畫,印了4份作為聖誕節賀卡贈送給4位朋友,同時也都很清楚註明是給那位。

三、透過紅外線看到了這幅畫的創作過程

通常我們判讀一件作品真偽,都會透過紅外線或紫外線來掃瞄畫面,從中閱讀肉眼無法看到的畫作內在。我可以讓你們看看這件作品的紅外線掃描照片,這張黑白的紅外線照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原作枯枝後面,還有些較淺的枯枝,這些較淺的枯枝痕跡,我想應該是常玉創作時想過要將花枝往上延伸;但畫上後,覺得不滿意,最後還是以枯枝往左右伸展的姿態來完成這件作品。

通過紅外線,可以一清二楚看到這件作品的創作過程,如果以紫外線來掃瞄,出現黑色斑影,表示這件作品曾經被修復過。很明顯的這件〈紅底瓶枝〉沒有出現黑色斑影,說明這件作品沒有經過任何修復,是一件保存完好無損的作品。

衣淑凡說:我可以讓你們看看這件作品的紅外線掃描照片,這張黑白的紅外線照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原作枯枝後面,還有些較淺的枯枝,這些較淺的枯枝痕跡,我想應該是常玉創作時想過要將花枝往上延伸;但畫上後,覺得不滿意,最後還是以枯枝往左右伸展的姿態來完成這件作品。

四、作品背面木頭邊框為何貼有『法國4』標籤?

我當初看到這個『法國4』的白色標籤,也好奇不解。於是,我問了之前台北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高玉珍,也是2001年該博物館策劃常玉百歲紀念展【鄉關何處:常玉的繪畫藝術】的策展人。高玉珍說:「這是史博館的標籤呀!因為這件展品是來自法國,所以有『法國4』的標籤」。這一件作品也刊載在2001年台北歷史博物館所出版的【鄉關何處:常玉的繪畫藝術】畫冊裡。

常玉〈紅底瓶枝〉
常玉〈紅底瓶枝〉曾於二○○一年十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日展出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鄉關何處:常玉的繪畫藝術】,本作畫背貼有相關展覽標籤。
常玉〈紅底瓶枝〉

藝術家非典型的作品,就應該被誤讀?

當蘇富比香港宣佈將拍賣這幅常玉〈紅底枯枝〉畫作後,市場上的確出現不同的聲音。

衣淑凡提到:「現在似乎誰都可以說作品的真、說作品的假。但說真說假都應該提出證據。成熟的學界、收藏界和市場都應當尊重這個基本的道理」這話說得輕淺卻格外沉重。她補充說:「以立青文教基金會長期對於常玉畫作致力於收集、整理,並且編輯出版作品全集,每個作品的細節盡力求真與佐證,為的就是要對藝術家和其作品負責。」

採訪結束,衣淑凡感謝《罐 新聞》特別前來立青文教基金會探索這件作品的真相,她希望立青文教基金會所提供的文獻資料能對這件作品的論證有所幫助。一個成熟的市場,「專業」一定要被尊重,不能讓非專業的人人云亦云,否則對這個市場將帶來嚴重的傷害,傷及收藏群體對這個市場的信任。

透過這次「鑑賞錄」欄目的訪談,相信外界對於香港蘇富比即將拍賣的這幅常玉〈紅底瓶枝〉畫作有了深度的認識,而這更是《罐 新聞》推出此欄目的初衷。

常玉〈紅底瓶枝〉 《常玉油畫全集》
常玉〈紅底瓶枝〉著錄於2001年由衣淑凡女士編制、國巨基金會及大未來藝術出版社出版之《常玉油畫全集》圖版132, 244至245頁,以及2011年由衣淑凡女士編制、立青文教基金會出版之《常玉油畫全集第二冊》圖版132, 131頁。
常玉〈紅底瓶枝〉【鄉關何處:常玉的繪畫藝術】
常玉〈紅底瓶枝〉曾於二○○一年十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日展出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鄉關何處:常玉的繪畫藝術】,並著錄於展覽圖錄彩圖, 圖版101, 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