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推手
回顧2024
北京–上海展覽量雖有激增
私人美術機構有很明顯的「市場考量」
鄭乃銘 / 臺北|上海 專訪
圖片提供 / 張騰
2025新年伊始,「當代藝術推手」欄目啟動新的機制,不再侷限於產業第一線實踐者,編輯部在新年度將『推手』這兩字義擴大化,希望能把藝術生態裡的不同角色、立場的參與者;也都納為訪談對象,揭開這新機制起手式的是藝術經濟學者張騰。這位居住與工作皆在上海的研究學者、文化寫作者,連續參與了2021-2023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藝術市場報告》的諮詢研究工作,也曾於2023年應邀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客座;同年創建「藝術市場經濟學研究」智庫。話題,就從2024年大陸的視覺藝術展覽透露了什麼樣訊息開始…
「太強的同質性,應該可說是去年(2024)就美術館、藝術中心的現當代藝術展覽共通性,它們並沒有太過於明顯的文化特性,展覽本身並不是架構在文化特性上,只是視覺藝術的展示」。張騰說。
其中,私人所屬的美術機構在對於展覽的選擇上,張騰認為確實有很明顯的「市場考量」。可是,他也很明白指出,「但在展覽選擇的模式上,已經出現很固定方式。比如說,機構在對於合作選擇對象,會比較偏向較為信任的人來操作;甚或展覽內容也會是機構比較信服的藝術家,這種從藝術的內容到由誰來負責執行的分工合作,在去年更能看出相當清楚的結構」。「至於,在政府所屬的美術館方面,固然市場性也會被考量,但卻也同時能看出政府的美術館在展覽型態上,會著重在現當代藝術的內容。比如說,北京中國美術館的展覽,儘管會出現各地方文化所屬單位推舉的藝術作品,但都會聚焦在現當代藝術、當代書畫這些類項。可是這當中也開始出現較不一樣的思維模式,我的意思是,比如去年在上海公園雕塑館所舉行靜安雕塑展,就接受私人單位的贊助、支持,它透露政府在對應藝術文化活動逐漸關注私人的工作,也同時能與私人藝術專業單位共同來完成。這裡,我也要特別提到,當政府的美術館能與國際美術館產生合作連結的時候,有時候確實就會存在展覽成本過高,因此能接受私人進入贊助體系,多少都也說明在長久嚴格制規上已經出現了鬆動,也說明政府美術單位對待文化藝術的宏觀態度」。「當然,如果以上海PSA(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它在政府扶持又必須肩負營運壓力之下,能有展務募款的權利,就更能夠在展覽呈現較多元藝術生活化選擇,這對於觀眾而言,都會是不同的欣賞經驗」。
美術館、藝博會活動數與參觀人次激增,這會與藝術教育著根產生正比與否?張騰則說「美術館、藝博會或畫廊,這三者分屬不同體制,與藝術教育是不太有區別的。我們不得不承認,現階段的未成年人親近藝術方面展覽與活動,這與美育是毫無關聯;而應該得力於自媒體普及化。以大陸來講,『小紅書』所衍化出來的成熟數據系統,我指的是對藝術方面;不去細分性質,年輕族群只要一打開『小紅書』,它所滾進來的訊息量就非常多元,不像IG或Facebook只單一進入你個人曾經打卡的內容,這種全球性驅動邏輯強度凌駕過於其他自媒體平台」。「另外,北京大學藝術文獻中心提供給我的一份資料與資訊裡顯示,北京與上海的展覽總量2024年相反地可能要比2023年稍微多一些,這代表了兩所城市裡,藝術市場的活力與堅挺。但大陸地區其他城市展覽數量同年對比相對則是下滑的。觀察其資料資訊會發現,在中國大陸的其他地區,除了一些新興藝術市場城市如深圳、杭州有一些營利機構如畫廊等等,大部分展覽的所屬機構是非營利機構如美術館等等,回答關於有著市場過熱所帶動的大環境下的文化展覽激增問題。如果是說藝術市場中心城市,有著完善的藝術產業基建的他們,從經驗來看是共進退的,但如果假定藝術市場是以中心城市作為市場信心與資訊的供給方,帶動地區藝術市場發展的話,在近期是沒有看到這個產業裡非營利機構與營利機構之間的強關聯」。
當我問到展覽內容過度商業化,固然對產業有助益,但是否容易導致文化中空現象?張騰這麼說:「這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說,也就是『文化』與『中空』。我想這麼跟你說,當文化存在中空現象,才會被消費意識主導」。張騰認為,中國買家抵抗力是相當高,在疫情那段期間,口碑良好的大畫廊在二級市場的獲益是很可觀,關鍵在於有人在出清、也有人在購入。這多少也說明,二級市場所出現的作品是具有保值,而一級市場呈現的展覽內容在保值信心是不易受到藏家買單。這種現象在有一陣子網紅展格外熱門,但這樣的活動文化抱負低又極度扁平,過了;也就過了,並不特別在藝術人才庫上出現囤積效益。「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年在藝博會上,幾乎繪畫作品佔極大比例,越來越多人對藝博會的興趣在降低,這等現象說明當藝術的同質性過高、保值性提不出未來說服力,藝術家的創造力就像你所講的;已經出現明顯貧血現象。當藝術家不再以擔任先鋒來表達自己,這才是真正削弱藝術產業的致命點」。從市場剖視文化、點出中空情態,顯見經濟洞見別具深意。
張騰認為,整體視覺藝術產業令人擔憂的是,市場所提出的多元性還是太低。「當一個良性藝術市場認定的藝術家不多,這就有點像你問我;去年女性藝術家獲得收藏比例升至七年來新高,與男性藝術家相佔比例為44%,我個人認為,這有很大關係是出在私人機構所推動的DEI(多元共融)與國際接軌已經出現奏效,尤其美術館在展覽安排上確實較為敏銳,而畫廊對女性藝術家商業價值發掘度始終沒有系統性關注,這不免在市場定義出現落差」。
展覽的數量、新設畫廊紛紛出現,這固然出現高歌猛進社會現象。但就如同張騰告訴我「文化產業無法用工業化來解決」。這話,形同一記警鐘,文化可以是恆久志業或只是速食?種如何因,也就得承受如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