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驊的繪畫,與其說是對景緻的描述,毋寧說是對現世靈光的回視。
我相當喜歡他在處理作品的同時,採取一種極度「退位」的距離處置。也就是說,出現在畫面上的景物,就如同是被鑲嵌在歲月斑駁之下的彩色磁磚;是被包裹在類似舞台、進而成為一幕景,眼前的一切依稀是熟悉,卻又有一股陌生得令人不敢碰近,那是對時間移動之下的記憶片段,像走過風華的陳舊屋舍,被時間、被人為已拆解的只剩下幾許牆上的磁磚留存著淡淡的風采和餘味。
2023年Art Taipei裡的八位MIT得主,我選擇的第二位新星——張驊。
一個很擔心自己沒有合適個照足以亮相、一個在Art Taipei活動期間;總會害羞安靜站在自己展位不遠處,看著進出的人是如何在觀看自己作品的人。
在將立冬之際,Chill人物推薦給您一位善於書寫時間紋路的藝術家——張驊。
-鄭乃銘
記憶 如同礦物砌成的意識之景 ——我寫我畫
文 / 張驊
創作思維
流動於景緻之中的記憶與萬物恆動之理,一直我創作的核心理念之一;人的記憶和宇宙像是有某種聯繫,持續且綿延不斷地變動著;會有這樣的想法來自於我認為宇宙萬物最原初的樣態是一個整體,你我是沒有分別的,而歷經數億萬年甚至更久,在極少數的機率之下,經過無數次微小的爆炸,終於產生出能夠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然後又過了很久才形成最初的生命,而這個整體直到今日都還持續的進化著,這就是我認為宇宙恆動的想法。因此,人和宇宙二者的關聯性是非常深遠的,每一個生命就好像一段宇宙歷史的縮影,而我相信在我們身上,一定有個區塊是可以窺探宇宙生成的軌跡,而「記憶」或許就是通往這些未知的入口。
創作源起
關於創作,我認為內容離不開生活,形式離不開習慣的累積。我的創作主題都是圍繞著記憶中看過的自然風景,會有這樣的想法是來自於生活環境中的啟發。我的工作室剛好被外雙溪、芝山岩、陽明山三個自然環境包圍,眼睛所看、出門所見都是這些藍綠色的風景,因此不自覺地將這些景物搬進生活;例如:陽台上一盆一盆未經過修飾的綠色植物、書房裡收藏的水晶礦物等;生活中累積的小習慣逐漸成為我觀察世界以及創作形式重要的基礎。
系列創作說明:主題《遠景-浮動景緻系列》
若每件作品都是一片閃爍的結晶,貫穿每個畫面的核心是「記憶」;而我認為意識很迷人,就像歷經數億萬年積累的礦物,一層一層包裹著不同時空, 最後凝結成一個時刻;因此我將礦物的質地作為詮釋記憶的手法,揉合自身特殊的經歷,分別透過一扇靠海的窗、河流、植物與室內造景、閃耀的海水、花棚等景象重現生活中的記憶切片,創作出如同結晶砌成的意識之景,呼應蔚藍的意識之海;像是很遠的風景一樣無法觸及,隨著時間持續浮動著。
除了透過礦物呈現記憶形成的厚度,「水」的元素也經常在作品中可以看到。例如:作品〈川與林〉這件作品,是於南法的洛代夫(Lodève)駐村時畫的一條河流(La Lergue)。在駐村期間,我試著從生活經驗著手,依照所處的環境,尋找一個描繪對象-既能代表這個地區的標的,又能紀錄這段難得的駐村經驗。就我所知,La Lergue這條河流幾乎貫穿洛代夫整個區域,或許是河流所占的面積寬廣,加上那年是夏天,陽光落在溪流上,在光線折射下,河水的顏色呈現非常輕透的翡翠顏色,對當地來說算是一個顯眼的標的,基本上只要往市中心走,河流的身影也如影隨形。由於駐村期間,住所離市中心的工作室有一段距離,因此每日行經通往工作室的路上,河邊的風景自然地就成為駐村期間的重要記憶。
畫作中的風景呈現的是我在不同的時空下,對河流的多種身體經驗之呈現。例如:赤腳感受河岸上下的溫度差異、河床乾度與濕度、河水沁入皮膚的冰涼感受、陽光落在水面上形成波光粼粼的視覺刺激等。透過具體的顏色、質感、造形與身體參與的方式,試圖將不可視的感受化為可見。例如:寒、暖色之間的比例,影響著視覺的溫度、顏料的厚薄與筆觸的多寡,關係到乾濕程度。而在視覺上,運用刮刀將顏料一片一片敷至畫布上,並在畫布上水平地來回拖動,形成各種隨機繪痕,呈現河水的流動之視覺意象。此外,我特別擴大了作品尺幅,使全身必須參與整個繪畫過程;為了保持筆觸的連貫,身體必須跟隨著刮刀在畫前左右來回移動,達到運動與繪畫形式之間的平衡。
此外,作品〈遙遠的藍〉呈現的是南法蔚藍海岸的視覺意象,我透過一扇靠海的窗戶呈現南法駐村的夏日記憶。我在駐村的期間走訪許多城市:坐落於427米高山崖上的小鎮-埃茲(Èze)、僅次於梵蒂岡的世界第二小國-摩納哥(Monaco)、尼斯(Nice)、法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及歐洲文化之都-馬賽(Marseille)等。然而,在走過的城市裡,享譽法國最美麗海灘之城的尼斯最難以忘懷。我在如同夢裡虛無的空間中,開啟一扇窗戶通往海岸;被風擾動的窗簾暗示著空間穿透的方向性,隨著窗簾的懸起,透出背後由閃爍結晶鑲嵌而成的一片藍海,召喚在其記憶中那一片蔚藍海岸:
走在尼斯沙灘時一陣海風吹過,視線隨著風向,凝視著一片蔚藍;
海水在陽光的照射,形成波光粼粼的片狀,一層一層交織不斷變化如同礦物結晶般閃爍……
- 張 驊
除了希望透過繪畫召喚曾經令人難忘的「景緻」,想再次去到的「那裡」;更多的是來自生活環境所帶來的啟發。由於住家以及工作室恰好被台北重要自然文史景觀所圍繞,在環境的滋養之下,那些在室外未經刻意修飾的植栽、路樹與山石,自然地進入了我的創作視野;所見景物化作圖形,隨著繪畫的過程轉換,反覆地解構與重構,逐漸形成彷彿室內造景〈擺石1〉、夜間公園地貌〈擺石2〉等景象。
若創作是對環境的折射,環境的變化也時刻影響著創作的角度。疫情期間,待在室內的機會變得更多,因此我將創作主題轉向生活的「室內」。在作品〈紅花2〉、〈室內風景系列3〉中,我運用結晶般的筆觸或像是拼貼的視覺技法等,反覆地描繪許多記憶的痕跡:泛黃的碎花壁紙、老舊的磁磚與傢俱等;而其中也伴隨類似盆栽、花卉圖鑑、模型玩具、水晶等生活的景物。此外,作品中的空間結構取材自工作室、家屋、公共環境,甚至是虛擬空間;透過點、線、面的相互連接,創建出類似結晶體般多面的室內結構。當這樣的室內結構,透過有機的水晶質感,折射出記憶與景物的斑斕樣貌,綿延的「浮動景緻」也隨之發生。
學歷
2015 – 2021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臺北,臺灣 2017 – 2019 查爾斯王子傳統藝術學院 傳統視覺藝術碩士,倫敦,英國
個展
2023《遠景-浮動景緻系列》,ART TAIPEI MIT 新人特區,臺北,臺灣 2022《遠景》,TSUTAYA BOOKSTORE,臺北,臺灣 2022《變形風景-另一種繪畫的途徑》,凱基銀行,臺北,臺灣 2020《框與影》,雅逸藝術中心(JULIA GALLERY),臺北,臺灣 2017《浮動景緻》,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臺北,臺灣
聯展
2023《高雄獎》,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2022《集保結算所當代藝術賞》,有章藝術博物館,臺北,臺灣 2022《謐境-三人聯展》,異雲書屋 Yiyun Art,臺北,臺灣
獲獎
2023《高雄獎》入選,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2021《2021宜蘭獎》優選,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 2020《第二屆集保結算所當代藝術賞》優選
典藏
2023《藝術銀行112年度作品購入計畫公開徵件》,文化部,台中,臺灣 2021《藝術銀行110年度作品購入計畫公開徵件》,文化部,台中,臺灣 2020《第二屆集保結算所當代藝術賞》 2019 英國查爾斯國王收藏,典藏於鄧弗里斯故居,蘇格蘭,英國 2019 英國查爾斯王子傳統藝術學院,夏洛特路,哈克尼,倫敦,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