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5.15

林明哲 山藝術文教基金會 八千件藝術收藏 時代的縮影

林明哲

八千多件藝術收藏
時代的縮影盡顯其中

鄭乃銘 / 高雄專訪
圖片提供 / 高雄市立美術館、山藝術文教基金會、當代藝術新聞

欣賞藝術要把心放寬。
收藏藝術則要設出節點。這個節點,指的是對所欲收藏的藝術品;是否具備時代環境性及藝術家創作歷程突破、革命、開創的分界點。

至於,如何作一位收藏家呢?
林明哲講得饒富禪味。他說:不要先設想要靠收藏來賺錢。最好,也不一定要作收藏家。但是,一定要多親近藝術、多到美術館、畫廊看展覽,你會發現到後來自己的收穫遠比設想得還要豐富。

《乃銘會客室》這期作客貴賓是兩岸知名度相當高的藝術收藏家林明哲。這回特意避開已經講過太多次的舊題材,讓這位風趣又真誠的藏家來談談他如何通過「分享」的心理,來讓大家更認識收藏藝術的同時,也等於是讓世界走進來、自己走入世界。

—-編按

林明哲 山藝術文教基金會

青春 都到哪兒去了呢?

青春,都在林明哲所收藏的藝術裡了。
19歲那一年,林明哲還是臺灣東方工專(現改名為東方設計大學)學生,他竟然已經收藏了第一件藝術品!那是于右任的書法。這個開始跟現在外界對林明哲收藏藝術類項太具衝突了。問他,怎麼會收藏書法呢?他好認真瞅著我看,語氣格外嚴肅說「唉,你不知道嗎?以前的人;畫是拿來賣的,字;則是拿來送人的呀!而且,書法比較便宜呀」!這….這答案,真的一點都不在我的預期範圍裡!當場,我笑倒。他呢?也挺樂的。
這,就是林明哲。
骨子裡,風趣、幽默、誠實,卻也相當有自我見地。
那,接著下來;我們猜想林明哲應當可以導入他收藏西方繪畫的源頭了吧?
事實不然。林明哲還不打算如此就放過我。
他問我,你猜;我收的第一件畫是什麼?
我還沒想,他可是興沖沖自答「我所收的第一件畫,就是溥心畬的水墨作品」。
頓時我突然很懷疑對這位藏家過往的文字報導,到底有那些項目是沒被填實的呢?
根據手上的線索,林明哲從19歲開始他的藝術收藏生涯,迄今超過50年,收藏的總數量達到8千多件。這次在高美館的【世界-林明哲的藝術收藏】,卻只有抽選出90件,展覽作品的跨度從17世紀到21世紀,400年的青春歲月輝映出藝術演繹的絕代風華。

柯洛 路上偶遇
柯洛
路上偶遇
油彩畫布 45.7 x 73.7 cm
1872
提齊安諾‧維伽略(提香) 有鬍子的老人肖像
提齊安諾‧維伽略(提香)
有鬍子的老人肖像
油彩畫布 47.7 x 33 cm
年代不詳

怎樣作一位收藏家?

我劈頭就問,您覺得收藏家的養成應該有哪些節奏?
「我必須先說明,我的意見只是代表我個人,不是統計的數值。我認為,無論你是有心朝收藏的方向走,或者你純粹只是喜歡藝術、對藝術好奇,我都建議;應該到美術館來欣賞展覽,這很重要也是相當基礎。到美術館來欣賞展覽,應該是最省錢的。你可以通過美術館的專業館員所投入研究、規劃的展覽、燈光、空間處理,從中學習到什麼是美,更深一層的是,你能通過展覽呈現,一次看許多關於對美的造型、結構、布局、顏色,任何一項行業;都能夠在欣賞藝術展覽的過程欣賞到『用心』。這所謂的『用心』是來自於創作者、來自於美術館、起自於美術館館員與策展人所共同為你呈現的。在美術館的展覽當中,你還能學習新的事物、新的感受,更還有美的關係」。

林明哲再說「我最推薦的一種展覽是回顧展,尤其是關於個別藝術家的回顧展。多數的人對於藝術作品的接觸,往往都是屬於點的接觸;而不是面的連結。只有在美術館所精心規劃的藝術家回顧展,能夠充分看到這位藝術家的創作養成是怎樣過來的。如果你接觸這位藝術家是現階段的創作或晚年的作品,你多少都會想;他為什麼這樣畫呢?為什麼這樣表現呢?這些疑問都會藉由藝術家回顧展而理解眼前的創作是因何而來!而看回顧展,就是一種視覺歷史的閱讀,也是認識一位藝術家的最好機會」。

「前面二點之外,做一位收藏家,必須有個基礎心理建設,也就是不要想著賺錢。現在有很多的藝術收藏與我這個世代的收藏確實心態上有所不同,我不是在講對或錯,但我認為;收藏有很大的因素是對自己的一份實踐。簡單的講,有些作品的創作年代與你自己是差距很大,在藝術家創作的那個時代,你斷然是不可能回去的。可是,你可以通過一些藝術品所乘載的時代感;換另外一種方式去體認、去參與。對我來說,每一次的收藏都有故事性、都有收穫」。這一點,適足以補白林明哲之所以收藏許多俄羅斯藝術作品的關鍵因素,而他在這一塊的收藏;也被視為除了俄官方美術單位之外,迄今無人超越的最大私人收藏家。

趙無極 6.10.68
趙無極
6.10.68
油彩畫布 97 x 105 cm
1968
朱德群 16.12.1978
朱德群
16.12.1978
油彩、畫布 161.7x27.1cm
1978

藝術作品的三性
民族性、土地性、時代性

您的藝術收藏,很強調作品的時代性、民族性、土地性。您是否能再進一步解釋。

林明哲說「從繪畫作品裡面,事實上也能檢驗時代的起源、歷史的流變,只是;我們賦予藝術往往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視覺辨識,並沒有深入去探究繪畫作品本身其實蘊藏著時代轉換、記錄著歷史的流變」。「我舉個簡單例子,巴比松畫派,套一句簡單話講,它就是推翻虛假,把陽光、色彩…帶進到畫面裡,影響了現代藝術的進程,像這種具備突破、創造性的革命運動轉折的藝術,也是我相當喜歡的」。「我也想到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在他那個時代,多數的繪畫都是習慣畫在木板上,作品的畫幅也都不會很大,如果涉及到較大規格的作品也都是以濕壁畫方式來呈現。這樣的習慣,本身也是跟時代環境有相當大關聯」。

「在這次展覽作品,有很大部分是人物肖像。藝術家在面對肖像這個題材,從古典時期以人物實際的描繪作為基礎,再到美國新寫實主義的盛行,許多藝術家會以相片或幻燈片來進行創作。但是,菲利浦‧佩爾斯坦(Philip Pearlstein 1924-2022)這位新寫實主義藝術家是少數堅持以模特兒來繪製肖像的其中之一。他畫的是他眼中所看到的,同時你應該也有發現,出現在他作品的模特兒幾乎都沒有任何表情,這樣的繪畫方式,也可說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特質」。

「KAWS (Brian Donnelly 1974-),我買KAWS純粹是想來研究的。在這當中,我們必須稍稍回去說說塗鴉藝術。一提到塗鴉藝術,自然會想到巴斯奇亞。外界總是把巴斯奇亞視為『社會視覺混亂的製造者』。可是,卻鮮少去深思塗鴉藝術的起來,最大歸結因素是代表國家經濟發展到貧富不均,進而造成藉由這樣的藝術表現來表露人內心的變化。大家都會以為KAWS利用眾人熟知的圖像來加以破壞或解構,但我則認為,他在所謂的破壞之餘,也加以重建,讓訊息有了一個重新被詮釋機會,也同時改變藝術家對商業美術的看法」。「藝術家擅長運用時代性的材質,也等於通過材質來演繹出時代與土地關係,這一點可以在空山基(Hajime Sorayama 1947-)所表現的機械科技性人物造型見端倪」。

林明哲也提到,中國現當代藝術家在面對土地、民族與時代的描述上,也相當具有象徵性。

他首先指出蔡國強以火藥來作為素材的創作,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他認為,蔡國強懂得去從時代的內容與因素上取材,讓他的創作更具備思想,你可以通過他的創作,體察到他所要傳達的土地與歷史特殊因緣,收藏就得要收這樣結構底下的爆破作品,才具有紀念意義。

接著,他提到張曉剛作品的故事。「我買張曉剛的作品,買得很早,當初是基於想要讓自己的建設公司的空間能有藝術品陳列。記得6件張曉剛的畫,那個時候花了1600人民幣。但後來這些作品因為員工有點意見,覺得在辦公大樓裡掛著斷肢殘臂…,看得令人有點不舒服。因此,我才讓人取下來」。「這6件張曉剛作品的其中之一,曾經送佳士得拍賣,訂價8千元港幣,但卻流標。後來再送北京拍賣,則以850萬人民幣成交」。「提到張曉剛,我倒想跟你分享另一件作品的故事。張曉剛畢業之初,在雲南歌舞團當藝術指導時,〈山的女兒〉這幅畫就是那個時期創作的,這件作品我是在1990年於重慶購得。但也或許是買的藝術品逐漸多了,買過我也幾乎忘了。到了六年後,整理倉庫才又發現這件作品,適巧栗憲庭先生在北京宋莊籌設藝術村辦理一項展覽,我就提供了這件作品參展。張曉剛在看到這件作品百感交集,才告訴了我,原來這件作品在他繪製完成後,即送往美國參加一項展覽,就未曾再見過!難怪當時在展覽時能夠再見,感慨自然特別深,我也才知道這件作品有這麼段故事」。

張曉剛 山的女兒
張曉剛
山的女兒
油彩畫布 128 x 158 cm
1984
迪特‧哈克 男人2
迪特‧哈克
男人2
油彩、亞麻布 230.5 x 159.4 cm
1984

賣畫係出因為… 買畫則也有眉角

林明哲很坦然地說「就一位藝術收藏家而言,賣畫;沒有是與不是的問題。但為什麼會賣畫呢?我歸納的原因是:餓肚子、欠債、公司要發薪水、照顧家人溫飽,還有;想換更好的作品」。

這理由極端淺白,但我卻沒有意料他會那麼坦白說出來。

我再問他:您有沒有什麼類型的作品是不收的呢?

他說「有!簡筆類的創作、錄像、影像、裝置作品,我不收」。「你看,我就不買常玉的畫。你應該記得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 1888-1976)的作品吧?我曾經買過一件亞伯斯的作品,那是畫在甘蔗板上。事實上,對於像這類型的藝術品,都會遭遇畫面並沒有藝術家簽名式,因此拍賣公司在徵件、上拍的過程,也都得相當煞費苦心一再求證。我記得自己手中的這件,送拍的過程,拍賣公司自然小心翼翼,但拍賣公司則發現這件作品不會有差錯的關鍵因素是在於,這件作品的背後滿滿都是亞伯斯自己詳盡描述作品創作的因由…等等細節。拍賣公司還開玩笑跟我說,光是這背後那麼詳盡的細述就足以出一本小書!最後這件作品也以相當高價賣出」。

布萊恩‧唐納利 驚滔駭浪
布萊恩‧唐納利
驚滔駭浪
布面丙烯 315 x 315 cm
2018
桑德羅‧齊亞 吹笛者
桑德羅‧齊亞
吹笛者
壓克力、紙板 149 x 103 cm
1983

世代收藏存在代溝. 藝術創作絕非投機事業

收藏家事實上是存在著所謂收藏代溝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上個世代收藏家與這個世代新興收藏家,根本是存在著極深的溝渠;而不是成見問題。

我最後問林明哲:您如何看待自己跟小孩這一輩對藝術欣賞與收藏的「分叉」呢?

他說「有呀!我的孩子喜歡的藝術內容,我確實也未必全然都能接受;反之亦然。但我對這個現象並沒有太大的心理困擾。現代人太習慣速食主義這套概念,這個慣性影響到現在藝術品的表現風格。我無法說這樣的現象是對或錯,可是,這樣的創作表現也容易造成創作的本身極易被取代或更新。這也就是說,它讓現在的收藏是建立在與速度競爭的,讓藝術創作喪失了與收藏家相處的時間」。「你仔細去想想,推遠一點,明清那個時代,能夠真正被記憶、成為大家的畫家又有好幾?每個時代藝術家會被留下來的,10位都不到!可見,藝術創作絕非是投機事業」。

「我喜歡買的藝術作品,從廣義來講,就是作品本身是否有時代性。通常所謂時代性,也就意味著推翻舊的慣性、思維,這樣的創作可以看到藝術家的思想層次、可以見到藝術家如何選擇/突破表現方式、可以讓收藏家不只收藏作品也等於收藏一段故事,能夠跟人分享」。

菲利浦‧佩爾斯坦 兩個吟遊詩人木偶和模特. 坐在黃色與藍色布幔上的裸婦
(左) 菲利浦‧佩爾斯坦 兩個吟遊詩人木偶和模特 油彩、畫布 193 x 152.4 cm 1987
(右) 菲利浦‧佩爾斯坦 坐在黃色與藍色布幔上的裸婦 油彩、畫布 183 x 152.4 cm 1970

在收藏中看自己. 也在收藏中看世界

藝術收藏,可以是收藏價格的一種總和,也可以是一種價值的量體。但是從一個比較大層面視角來看,多數的臺灣藝術收藏難以擺脫的心理罩門,那就是…分享!

林明哲卻是少數願意通過自己的藝術收藏,來達到與人分享的臺灣藏家。在這個分享的過程,他無意去彰顯那一件作品是多高單價、那一件作品又是如何萬古流芳。他告訴我「我沒有要人去當收藏家、也沒有要鼓勵誰去收藏什麼藝術,最好的是;你不要去當收藏家,可是,你一定要去親近藝術、要到美術館、要到畫廊,要去跟藝術面對面,最終;你將會發現自己所獲得的會遠比所預想的還要豐富」。這話,說得令人動容。

自此,我也深切體認,為何這次林明哲的收藏展會定名【世界】?原來,在這些他所收的藝術品當中,讓世界走進來,而您也走入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