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IS+ par Art Basel
余小蕙 / 巴黎報導
圖片提供 / 【藝+巴黎:由巴塞爾藝術展呈獻】
若說今年一月巴黎大皇宮宣布將十月份原FIAC檔期改由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母公司MCH集團接手,為巴黎藝術圈投下一顆震撼彈,然而隨著巴塞爾品牌創立的【藝+巴黎:由巴黎藝術展呈獻】(以下簡稱【藝+巴黎】)首屆展期的臨近,先前的疑慮和爭議皆化為烏有,代之而起的是企盼與興奮,並於10月19日VIP預展日達到最高潮。國際頂級畫廊的共襄盛舉,鉅額的大師名作,世界各大美術館基金會典藏委員會和大藏家的出動,大手筆的買氣,為因疫情疲軟的法國藝術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五天的展會結束後,不僅證實了法國藝術場景的生機和活力,也為成立於1974年的FIAC正式敲響喪鐘。
延續與變革
居全球藝術博覽會龍頭地位的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在繼巴塞爾、邁阿密和香港之後,將觸角伸向了巴黎。面對法國對全球品牌的猶豫和法國文化特殊性的強調,為進軍巴黎市場取了一個冗長的名稱:【藝+巴黎:由巴黎藝術展呈獻】,但事實上,巴黎藝術圈多直接以【藝+巴黎】(Paris plus)、甚至【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稱呼。
乍看下,10月20-23日舉行的第一屆【藝+巴黎】博覽會在結構上與去年的FIAC相差不遠,展場規劃、設施配置、活動項目(論壇、今年取名為「城藝之旅」的戶外大型雕塑和裝置)大體上皆延續了FIAC的風格;然而,成功打敗FIAC的得標方案上標榜的「與時裝、設計、建築、電影、音樂等其他領域對話和串連」並未出現。對此,【藝+巴黎】總監德雷賓(Clément Delépine)表示,「今年展會僅有九個月的籌備時間,只能專注於核心項目,即博覽會本身。」然而,母公司巴塞爾藝術展除了「瑞士製造」的專業技術和品質, 其最大資本在於遍佈全球的重量級收藏家、贊助人和美術館專業人士名單(由42位貴賓代表組成的一張強大網絡的事務團隊,積年累月在各個地區深耕)。巴塞爾藝術展品牌對收藏家的號召力,自然也吸引了世界各大畫廊;本屆來自30個國家的156家畫廊(包括四家亞洲畫廊:韓國Kukje Gallery、日本Take Ninagawa、Taka Ishii Gallery及中國天線空間),是從729份參展申請方案中精挑細選而出,除了以61家法國畫廊(包括在法國營業的外國畫廊,佔總數38%)呈現博覽會的「法國特色」,最突出的特點莫過於陣容浩大的美國畫廊,許多是從未參加或很久未參加FIAC的大畫廊,例如Acquavella、Luhring Augustine,、Matthew Marks等。
紐約百年歷史重量級畫廊阿奎維拉(Acquavella)甚至放棄早一星期舉行的倫敦弗里茲(Frieze)藝博會而選擇參加【藝+巴黎】!專門對收藏家、策展人和專業人士開放的貴賓預展日當天,因大皇宮整修而移至艾菲爾鐵塔附近特別搭建的「臨時大皇宮」會場,人潮絡繹不絕,除了美國,還包括許多來自亞洲和歐洲的藏家和美術館館長(華人地區包括台灣曾文泉、香港羅揚傑、中國李琳)。參展畫廊紛紛帶來了高價位藝術品,除了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的作品不在少數外,數十萬美元的作品更是比比皆是。其中最顯眼的高價作品包括阿奎維拉畫廊展位上一幅馬蒂斯創作於1921-1922年的綠披巾裸女(4500萬美元)、培根1986年男性肖像(2200萬);豪瑟渥斯畫廊(Hauser & Wirth) 一幅封塔納1963年〈la fine di Dio 系列〉的綠色作品價值2500萬美元;另一幅〈la fine di Dio〉則出現在義大利Tornabuoni畫廊,標價3000萬美元。許多六、七位數的作品皆很快地找到了買主,例如卓納畫廊首日即傳出締造1100萬美元交易的佳績,就連「新藝初探」展區的年輕畫廊也氣氛熱絡,倫敦「十七」畫廊推出的Patrick Goddard個展,被邁阿密藏家盧貝爾夫婦(Don & Mera Rubell)全部買下。
「文藝復興」下的巴黎藝術場景
事實上,歐美防疫措施鬆綁與疫情後的報復性旅遊和消費的效應,以及美元強勢的加持下,今年各地藝術市場皆大放異彩(甫舉行的弗里茲藝博會也是買氣火爆)。此外,巴塞爾藝術展的品牌效應和新博覽會新鮮感奏效,【藝+巴黎】獲得了FIAC望塵莫及的媒體關注,不僅國際主流藝術媒體特派記者採訪報導,就連紐約時報今年已發表4篇報導!對絕大多數法國畫廊來說,巴塞爾藝術展最大的貢獻在於將世界頂級藏家吸引到了巴黎;儘管如此,巴黎藝術市場展露的新氣象則歸功於近年來由美術館、基金會、畫廊和藝術家共同推動的一場文藝復興。
2014年開揭幕的路易威登基金會,2021年開放的皮諾私人收藏,以及十多個企業基金會,再加上原本就豐富多樣的博物館和文化機構,巴黎的文化活動之多,是歐洲其他大城市所難以望其項背。尤其,近年來,公私立機構都體認到合作打造巴黎藝術生態的重要,並視每年十月FIAC檔期(如今為【藝+巴黎】)為國際重要藝術人士造訪的重要時間點,不約而同推出重要展覽。舉今年為例,具號召力的大展包括奧塞美術館的孟克(Edvard Munch),龐畢度中心的尼爾(Alice Neel)、賈胡斯特(Gérard Garouste)、巴黎現代美術館的倫納德(Zoe Leonard)、路易威登基金會舉行莫內和米契爾的對話、皮諾美術館薩拉 (Anri Sala) 個展,東京宮和老佛爺藝術中心的加亞爾(Cyprien Gaillard)等等。【藝+巴黎】會場上,畫廊也乘勢展售這些藝術家的作品。
2020年1月英國正式脫歐前後,巴黎被視為歐洲市場重新洗牌,將取倫敦而代之的新藝術中心,各大博覽會和畫廊紛紛做了相應的策略調整。除了紐約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柏林赫茨勒畫廊(Max Hetzler)、斯卡斯特德畫廊(Piet Skarstedt)、白立方(White Cube)、常青畫廊(Continua)已在巴黎設點或辦公室,柏林大畫廊施博爾(Esther Schipper)的巴黎空間也在本月開幕,紐約巨頭豪瑟渥斯畫廊的巴黎空間則預計明年開放。在拍賣公司方面,不僅以往多半送至紐約或倫敦的高價作品如今留在巴黎拍賣,邦瀚斯也自2021年起入駐巴黎,蘇富比則預計明年遷到一個更大的空間。
巴黎正在經歷一場文藝復興的浪潮,巴塞爾藝術展的到來,不僅證明了巴黎作為蓬勃發展的藝術中心所具有的活力和吸引力,也被賦予了將世界重要藏家和藝術專業人士帶到巴黎,將巴黎和全球藝術網絡做更緊密連結的催化劑角色。從法國總統馬克隆到紐約MOMA, 古根漢,倫敦泰德現代,蛇形美術館,以及來自美國、拉丁美洲、亞洲、歐洲數量龐大的收藏家的親臨造訪,尤其是參展畫廊締造的豐碩交易,成功出擊的【藝+巴黎】為巴黎藝術場景開啟了一頁新篇章。
十月巴黎的亞洲藝術場景
因疫情影響,首屆【藝+巴黎】僅有四家亞洲畫廊參加。儘管西方近幾年的市場趨勢更加關注非洲裔和女性藝術家,一些國際畫廊的展位上仍可零星看到幾位代理亞洲藝術家的作品。其中,華人藝術家方面,除了參加「新藝初探」展區的上海天線空間推出李泳翔個展外,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 和柏林/倫敦/巴黎Max Hetzler 展出艾未未,巴黎/倫敦/薩爾斯堡Thaddaeus Ropac 展位上可見嚴培明的畫作,米蘭/巴黎/香港MDC展出嚴培明和柏林中國畫家王茜瑤,倫敦/紐約/北京/上海/洛杉磯Lisson 畫廊展出多幅喻紅的繪畫,維也納Nächst St. Stephan Rosemarie Schwarzwälder 展出苗穎的數位動畫,巴黎/布魯塞爾Nathalie Obadia的展位上則可見到王克平的雕塑。
不少畫廊如貝浩登(Perrotin)、Almin Rech、常青(Continua)、In Situ-Fabienne Leclerc 則選擇同時參加「Asia Now 」亞洲藝術博覽會,展出其代理的亞洲藝術家。2015年成立、今年第八屆舉辦的「Asia Now 」因移師塞納河畔知名歷史建築––巴黎造幣廠(la Monnaie de Paris),規模且擴大至78家畫廊,250位藝術家,更進一步地穩固了其在巴黎藝術版圖的位置。然而儘管博覽會位址富盛名、建築古色古香,但除了位於主建築物的展位(多半經濟實力較強的畫廊),藝術家獲得較優異的展示外,設於中庭帳篷內的展位陳列則多顯得簡陋擁擠,質量參差不齊。儘管如此,「Asia Now 」作為歐洲難得的亞洲藝術平台,將世界各地與亞洲當代藝術有關的畫廊、收藏家、藝術家、策展人和愛好者聚集在一起,起到了相互支持和鼓舞的重要作用。
巴黎老字號畫廊Jeanne Bucher Jaeger 推出中國藝術家楊詰蒼個展,是最為突出的展示之一。楊詰蒼自1989年參加「大地魔術師」展覽後定居法國和德國,創作含括繪畫、瓷器、行為、錄影、書法等多樣媒介。此次參加「Asia Now 」,展出作品包括水墨創作,如〈風生白下〉(1985) 、1988年的「醬油畫」、具代表性的〈千層墨〉系列(1991)、委託德化瓷人根據藝術家臨摹希特勒繪畫,以中國傳統瓷工藝體現的〈還是花〉,以及以文人畫技法描繪猴子摘月典故的〈最後一棵樹〉,呈現藝術家傳統形式表象下的反叛與變革,以及挑戰禁忌的自由精神。
楊詰蒼的作品同時也在巴黎兩大東方博物館展出,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自7月初舉行的「楊詰蒼:全權委任」展包括數件作品於常設展與永久典藏品對話,三樓圓形展廳牆面陳列了的是21公尺長的巨幅長卷〈十一日談〉,以芥子園畫譜為摹本,在中國傳統畫意境的山水林木樹石間,卻刻劃著人和動物以及不同物種之間性愛歡愉的場面。展廳中央則是與塞弗爾國家瓷窯廠合作的〈十一日談〉瓷瓶系列。另一件當代書法〈一切都是可能的〉,則參加了賽努奇亞洲博物館剛揭開序幕的「行雲流墨:二十世紀中國畫特展」,該展匯集了館藏包括康有為、齊白石、傅抱石到張大千、趙無極、朱德群、丁雄泉等34位藝術家共 70多幅從傳統到抽象和實驗性的水墨創作。
賽努奇博物館自兩年前大規模整修重新開放後,致力於尋求東方文物與當代藝術尤其是觀念創作之間的關聯和對話。二樓大佛像廳舉行陳箴(1955-2000)小型個展「共振」,由藝術家去世前所構思的兩件裝置〈對話〉(1999) 和〈空繭〉(2000)組成。〈對話〉是兩把椅子和牛皮製成的鼓,所謂的對話除了交流,何嘗也不是談判和爭論?〈空繭〉以佛珠和算珠製成蠶繭狀的籠子,作品指涉了現代人和社會在資本、消費和精神、靈性之間的折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