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二十世紀華人藝術十大天價

從破億到探底之旅
解讀20世紀華人藝術拍賣的成長與變革

文/李孟儒

根據2024年廿世紀暨戰後華人藝術拍賣成交十大Top10,佳士得共有7件入榜,當中由趙無極〈05.06.80 – 三聯作〉以9537.5萬港元拔得頭籌。香港蘇富比則進榜2件,分別為趙無極〈04.10.85〉、朱德群〈力爭上游〉。香港富藝斯釋出的常玉〈曲膝白色裸女〉,也拍出4151.5萬港元,位居Top6。有鑑於2024年度榜單佳士得的霸榜表現,特邀佳士得亞太區高級副總裁暨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部門副主管何善衡,對該板塊深入解讀。

排名統計時間 2024/1/1 – 12/31

20世紀華人藝術 Top 1
趙無極 05.06.80 - 三聯作 油彩 畫布
C 佳士得 2024/09/26 Lot 9 195 x 130 (3); Overall 195 x 390 cm 1980
HKD 95,375,000
20世紀華人藝術 Top 2
趙無極
30.09.65
油彩 畫布
C 佳士得 2024/11/07 Lot 12 150 x 162 cm 1965
RMB 64,570,000

談及趙無極〈05.06.80 – 三聯作〉的徵集過程,何善衡指出:「這幅作品本身在各大拍賣公司中名聞遐邇,自從他入行以來,即知曉該作品的存在。這次是歷經三個世代的專家與藏家長期交流,最終打動藏家,才得以呈現於市場。他強調,佳士得於香港The Henderson設立全新的亞太區總部,不僅彰顯出品牌的創新能力,也大幅提升了對藏家的服務體驗。例如,總部整合了展覽與拍賣功能,若有任何突發狀況,團隊皆能快速應對藏家的需求,提供藏家更全面性的服務,從而建立起更深的信任感。這種結合傳統與創新的模式,也是成功徵集此件趙無極三聯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場對趙無極三聯作的高度關注,更多來自作品的稀有性與估價,而非單純對大型作品的偏好。當前藝術市場處於『精品化』的階段,無論作品大小,只要質量卓越都能引發熱烈競爭。相較於十年前單純追求作品尺幅的趨勢,如今的藏家更加注重品質與稀有性,這使得市場進一步向理性與成熟邁進。」

20世紀華人藝術Top 3
10.01.68.
油彩 畫布
C 佳士得 2024/05/28 Lot 9 82 x 116.5 cm 1968
HKD 63,175,000
20世紀華人藝術Top 4
趙無極
20.01.67
油彩 畫布
C 佳士得 2024/05/28 Lot 27 150 x 162 cm 1967
HKD 43,935,000

2024年是探底之旅 長遠看待市場週期

去年20世紀華人藝術拍賣市場未見破億港元的成交,但何善衡認為這並不代表市場進入調整期。他表示,破億的成交本就是少數現象,反映的是作品的極高稀缺性與特殊歷史背景,而非市場的普遍狀況。例如,先前常玉經典裸女畫作的破億成交,背後是長達20年的談判與市場期望的積累。他分享:「剛入行時,10幾年前的拍品若成交價破4,000萬港元,大家都已覺得不可思議。所以市場的週期需以長遠眼光來看,可能是5至10年。」他進一步分析,2024年雖未出現破億成交,但許多此前流標的精品卻成功售出,還有人開玩笑說是「探底之旅」,顯示市場正處於健康發展的軌道上。市場過熱時,拍賣公司都會給予作品較高估價,用力過猛反而就不成交了。如今藏家對作品的估價更加謹慎,拍賣公司也逐漸回歸理性,這些都使得市場的穩定性與信心不斷增強。

20世紀華人藝術Top 5
常玉
曲膝仰臥裸女 II
油彩 纖維板
PHI 富藝斯 2024/11/25 Lot 13 67 x 120 cm 1950/1960s
HKD 42,800,000
20世紀華人藝術Top 6
常玉
曲膝白色裸女
油彩 畫布
C 佳士得 2024/09/26 Lot 15 50.3 x 81.3 cm 1930
HKD 41,515,000

年輕藏家精準出手 收藏結構以亞洲藏家為主

趙無極、常玉等大師級藝術家的作品仍占據榜單高位,何善衡表示,年輕一代藏家確實對20世紀華人藝術家保持關注,但他們的購藏模式更為理性與精準,而且通常會先從年輕藝術家作品入手,因為較易買到高水準之作。相較於以往「補名單式」的收藏方式,年輕藏家更傾向於在預算內購買該藝術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希望一步到位。何善衡以趙無極〈10.01.68.〉為例,透露該作下一口價買到的就是一位年輕的藏家,他觀察了好幾年才出手,因其價格合理,又是封面作品。綜合各面因素,年輕藏家會看得很準才出手,反而更謹慎。相較歐美市場,亞洲的市場更年輕,所以肯定會有階段性。紐約、倫敦皆經過百年的沉澱與積累,而亞洲拍賣市場與收藏圈是當中最年輕的,但發展勢頭已快速且驚人。

關於20世紀華人藝術的收藏結構,亞洲藏家群體是該市場的主要推動力,然而西方藏家也逐漸加入收藏行列。何善衡提到,這與亞洲美術館的展覽活動息息相關,例如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的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常玉特展,均為其市場擴展提供了助力。現今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等重要機構,也可見到趙無極作品,未來若能進一步推動華人藝術家在國際美術館的曝光,將有助於吸引更廣泛的國際藏家群體。

20世紀華人藝術Top 7
趙無極
04.10.85
油彩 畫布
S 蘇富比 2024/04/05 Lot 1528 
162 x 130 cm 1985
HKD 40,380,000
20世紀華人藝術Top 8
常玉
瓶花
油彩 畫布
C 佳士得 2024/05/28 Lot 3 
80.9 x 65 cm 1931
HKD 36,675,000

藝術市場的整合與新時代的趨勢

過去,人們習慣將藝術市場分為不同領域,如古典油畫、當代藝術、華人藝術、西方藝術等。然而,隨著新世代藏家的崛起,這種劃分已經成為舊時代的產物。近五年來,拍賣市場的整合趨勢愈發明顯,從印象派到當代藝術、從華人藝術到西方藝術的界限變得模糊。拍賣公司作為市場的快速反應機制,充分反映了這種變化。何善衡表示,如今的藏家並不局限於單一的類別,而是根據個人的收藏主軸進行選擇。例如,有些藏家偏好花卉題材,有些專注於動物主題,還有人追求特定時代或風格的作品。一位藏家在收藏趙無極的同時,也探索新興藝術家如克莉絲汀·愛珠的作品。這種跨領域的收藏模式取代了過去單一類別的競爭概念,反而促進了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互動與融合。此外,當代藏家的收藏選擇更多元。例如,有人專注於60年代的抽象藝術,有人偏好80年代的普普藝術或街頭藝術,甚至專門收藏旅居海外的華人藝術家作品。垂直型與水平型收藏模式並存,但僅專注於華人20世紀藝術的藏家比例正在減少。這反映了市場資訊的高度流通,讓更多人能根據興趣和預算進行更靈活的收藏決策。

當前藝術市場的總體數據顯示,相較2023,2024年拍賣成交總額有所下降,但這是否意味市場進入調整期仍難以下結論。雖然華人藝術市場今年未見破億成交,但其他領域卻有突破性表現,例如莫內的作品以逾兩億港元成交。這些差異更多是由當季的拍品組合決定,難以代表市場的整體趨勢。例如,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光之帝國〉以逾億美金成交,刷新了此前6000萬英鎊(近8000萬美金)的紀錄,顯示A++級別作品的價格明顯優於A+級別作品。這種現象並非市場調整,而是作品本身稀缺性與藝術價值的體現。同時,有些藝術家的高光時刻並未因整體數據下滑而受影響,反而得以藉此推出新展與刷新拍賣紀錄,進一步提升影響力。

20世紀華人藝術Top 9
趙無極
24.05.65
油彩 畫布
C 佳士得 2024/10/18 Lot 117 
161.6 x 150 cm 1965
EUR 4,396,000
20世紀華人藝術Top 10
朱德群
力爭上游
油彩 畫布
S 蘇富比 2024/04/05 Lot 1552 
195 x 390 cm 2005
HKD 30,700,000

結論:市場的新平衡

現在的20世紀藝術市場更像是一個「平衡的遊樂場」。在國際藝術平台如紐約、倫敦、香港,無論是莫內、梵谷還是趙無極的作品,都可能在同一場拍賣中競逐高額成交價,這不僅展示了市場的多元化,也體現出藏家對藝術的開放態度與跨領域興趣。何善衡補充:「亞洲藏家也漸趨成熟,大多是研究型藏家,積極看展、看書、看拍賣與藝博會,處於看齊西方藏家的狀態。」總而言之,藝術市場已經進入整合新時代,難以用簡單的概括性詞彙形容其全貌。觀察市場整體的動態與藏家行為的演變,這才是理解藝術市場未來走向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