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05

居意古美術年度大展 — 煙霞沁香III:掐絲琺瑯、點金宣德爐特展

居意古美術即日起至8月30日,推出「煙霞沁香III—掐絲琺瑯、點金宣德爐特展」,精選超過70件明、清銅爐名品大成,展出各式不同形制、特殊造型的宣德爐、景泰藍爐、鎏金、點金爐與迷你小爐等,完整呈現銅爐的絕美工藝,不僅展品來源著錄清楚、多數更曾在國內外博物館展覽,由台灣知名收藏家相繼珍藏遞傳。此外,另有二十尊12世紀迄至明、清造型各異、精美別緻的藏傳佛教鎏金財神置身其間、共襄盛舉,展場內蘭氣金煙,氛圍大器優雅,令人眼睛為之一亮,更讓藏家們爭相為一爐樂傾萬金!

清早期 點金象首盞式爐

現今大多數的藏家和喜愛者,對於銅爐的收藏觀念,往往不明就裡而只一味局限於著重尺寸、重量或底款等迷思,反而忽略了銅爐本身的工藝造詣和形制之美,其實這才是收藏評鑑的重點角度。此次銅爐特展便展出多件仿商、唐、宋代古器經典造型而鑄的鼎爐、鬲爐、乳爐、缽爐、筒爐等樣式,精純澄透的銅骨、質美流暢的造型、柔膩溫潤的觸感和純樸雅緻的紋飾,在在表現難得一見的雕塑美學和冶金技藝。這次展覽不僅揭開了亙古恆新且各異其趣的銅爐風格,更匯集各種不同造型、美不勝收的精選之作,一次性完整呈現。

此次展出分為四大主題,「宮廷之美」;「金上加金」;「寶色溫蘊」與「掌中玩趣」。展品多元、品項完整、造型雅致和器表紋飾,是這次展品的動人特點。其中不乏宮廷之作,呈現出絕美精湛的傳統工藝。展品中亦有台灣知名收藏家,寒舍創辦人蔡辰洋及雙清館主人洪三雄的曾經舊藏。多數亦曾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來源著錄清楚且鮮少曝光,是喜愛銅爐收藏的朋友,絕對不容錯過的一檔展覽。

宮廷之美——絢麗永恆的景泰藍爐

於數百年之前的紫禁城中浮泛著神祕的月藍光芒,令乾隆皇帝也瘋狂的稀世珍品,景泰藍被認為是中國四大工藝的巔峰之作,距今已有 600多年的歷史,與永樂漆器、宣德爐、成化瓷齊名。景泰藍技法約於元代末期自拜占庭經伊斯蘭地區傳入中國,有掐絲琺瑯、填充琺瑯和畫琺瑯三種不同技藝。掐絲琺瑯是指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勾勒出各種圖樣焊上,再反覆填充、鍛燒琺瑯色釉,打磨成精美作品的工藝。而明朝景泰時期所燒造的掐絲琺瑯,最受晚明鑑賞家推崇, 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因而出現「景泰藍」的俗名,也興起17、18世紀古董市場的仿作風潮。

本次展品亮點之一〈清乾隆 掐絲琺瑯夔龍紋朝天耳蓋爐〉(如圖一)爐身施天藍琺瑯釉地,爐口沿置沖天耳,腹部出以四道棱脊區隔,與雙耳其間施以回紋錦地,下承三夔龍式扁足,帶一寶珠鈕蓋。蓋、口 沿、雙耳及三足皆鎏金,寶珠鏨花刻畫細部紋飾;蓋面透雕纏枝花卉紋,番蓮花紋飾勾勒出花瓣翻折的姿態,花蕊呈垂腹長頸狀,花葉瘦長展開自如,與卷草紋相互交織成一幅美景。

爐身之夔龍紋疏密安排得宜,掐絲纖細流暢, 異彩獨現。三扁足為夔龍之變形,龍首顯出莊重威嚴,軀體兩側施以工整線條象徵龍鱗,龍尾斜捲落地,富結構巧思、具視覺美感,是一宮廷精緻工藝代表作。 另一件〈清 掐絲琺瑯獸面紋方鼎爐〉(如圖二)。鼎方唇附蓋,頂飾鎏金獅戲球鈕栩栩如生,蓋上斜面鏤空開光卷草紋細膩別緻。拱門式立耳,夔龍式四足,更顯氣勢非凡。器表淺藍地,腹面中央及四角鑲棱脊,上層飾夔龍,下層飾獸面紋,架式壯闊沉穩,與故宮藏品〈清乾隆 掐絲琺瑯仿周文王獸面紋方鼎〉相似。 景泰藍雍容華貴的外型、絢麗璀璨的色彩、寓意吉祥的紋飾,以及登峰造極的工藝,直至清代仍是皇家貴族的寵兒。在乾隆皇帝的鍾愛和大力支持下,特令工匠創造研發各式新款,於宮廷苑囿及皇家寺廟等處皆有陳設,不僅兼具金工、化工與藝術的高度結合,也是融合西方工藝美術與中國傳統藝術美學的智慧結晶。

圖一 /
清乾隆 掐絲琺瑯夔龍紋朝天耳蓋爐
圖二 /
清 掐絲琺瑯獸面紋方鼎爐

金上加金——蘊含亙古光耀的點金爐

點金、鎏金香爐製作工藝精美絕倫,可謂明、清香爐的另一大特色。採用金、銀等貴金屬來為銅爐增色,所運用的金屬工藝囊括鎏金、滲金、金銀鑲嵌及赤金霞片四種。其中,只有十二鍊的珍貴金銅,才能加以鎏金;將鑄好的銅爐用水銀和法藥薰染入骨,再把赤金銷鎔成泥塗抹於銅爐之身,後用火燒炙逼之浸入爐身,有順序的薰染十幾次,使銅爐產生各種花樣及色澤,終而呈現五彩繽紛、光耀奪目、巧奪天工的一面。其精品數量稀少,至今越發珍貴稀罕。

「滲金」作為一項銅爐裝飾的重要技法,《宣爐彙釋》中提及其將赤金作成屑狀,經過七次的煉鐐,再用水銀薰擦入骨而成,亦稱為「灑金」。大體可分為三種:如雨點雪片一般飛佈、大小參差不一的「雨雪點」;金子大片而可形成人物花鳥形狀的「大金片」;以及細點密布如霧的「碎金點」。此類金屬裝飾技藝所花的費用高、工藝難,民間難以仿造。展品之 一〈清早期 壽桃點金三足爐連座〉(如圖三)底款「宣德年製」,爐身為飽滿大壽桃,桃枝上結出多顆小桃,生機盎然,具福壽綿長之寓意。周身灑金為飾,構成自然得宜、金光閃爍的畫面,令人心怡目迷。

另一〈清早期 點金象首銜環耳鉢式爐〉(如圖四)口沿起線,形若寶珠,飽滿渾圓、穩重壯觀,豐肩兩側綴飾象首銜環、極具精緻工藝的美感。爐通體點金裝飾,底部鑄有「大明宣德年製」款,線條美妙流暢,質感細嫩柔滑,可見匠心之獨運及工藝之高超。

〈清早期 點金螭龍耳獅鈕蓋爐〉(如圖五)形制唯美難得一見。蓋上飾一獅戲珠鈕生動逼真,爐身兩側設螭龍耳狀至碩偉,腹下外撇四邊形基座,爐底鑄款「大明宣德年製」。全器精銅為材,質美工巧,金片厚潤自然生輝,更添華麗精緻貴重之感。

不論鎏金或是滲金,鑄作程序均非常浩繁艱鉅,且當時全憑手工發展出這般技法,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才智技藝。點金、鎏金爐真可謂是工技、藝術、智慧與文化精粹高度融合的神奇表現。

圖三/
清早期 壽桃點金三足爐連座
圖四 /
清早期 點金象首銜環耳鉢式爐
圖五 /
清早期 點金螭龍耳獅鈕蓋爐

寶色溫蘊——宣德爐永不退潮的古典美學

宣德爐又稱「宣爐」,是明代宣德皇帝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令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等名瓷器之樣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所設計和監製出的香爐,是中國史上第一次運用不易鏽蝕的黃銅、嚴守定制規格、精心鑄成的銅器。

形制優美、器表泛光、紋飾迷人。宣德爐款式不下百餘種,每一款式、尺寸、紋樣,乃至於欲安置的處所皆須經宣德皇帝審定。其中最主要者,有鼎彝爐、乳爐、鬲爐、簋爐、敦爐、筒爐等,各具其妙、盡顯其美。明代收藏名家項子京特別鍾愛「乳爐、魚耳爐及蚰耳爐」,這三款亦為宣德皇帝御書房中親用之款式,不僅選料考究,造作嚴謹、形制雋雅,具有亙古長新的永恆之光與美,盈握手中,厚實的爐壁更使柔膩溫潤感應運而生。

宣德爐集「精、巧、雅、美」於一身。第一眼接觸,其引人注目之處,就屬其多樣細緻且柔美的皮色,單就斑色而言,便有朱砂斑、朱紅斑、石青斑、石綠斑、黑漆古斑、淡藍斑、棗紅斑的分別,底色更有蠟茶、棠梨、藏經紙、栗殼色,以及紅、黃、青、綠等諸多變化,深淺皆有一言難盡的妙趣。《宣爐歌注》中曾評贊:「宣爐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膚柔膩可掐。」而依《宣德彝器圖譜》所載,其皆鑄有宣德國朝年號之款識,有「大明宣德年製」、「宣德年製」、「宣德」、「宣」四種,以楷書、篆書為多,草書次之,其餘款識應為當時或後世私鑄者也。

綜觀以上所述,宣爐可說是經皇帝主觀意識主導,追求盡善盡美, 並在官方傾盡全力、不恤心血下,集精工巧匠鑄成的寶貴藝術品。

清早期 點金獅首耳筒式爐
清早期 點金雙魚耳簋式爐
清早期 鎏金象首耳鼓式爐一對

掌中盈握——迷你小爐貼身細語最可人

明清之際,許多製爐名家將其神乎其技的雕琢、鐫刻及鑄銅的功夫 ,運用至小薰爐的工藝中。此類薰爐的口徑非常小,大多僅有 3-8 公分,是古代文人士夫們書房裡,甚至結伴郊遊、山宿在外必帶的備具匣中,不可或缺的物件,故亦稱「迷你小爐」或「暖手爐」。既能握在手中賞玩、取暖,更便於隨處焚香、品香。結合文人雅士寶愛的實用與美感,更富涵文化底蘊與收藏價值。如展品之一〈清早期 朝冠耳獸足爐〉(如圖六)圓體承三獸足,兩耳形似古代官帽上的雙翅,狀至美雅。蓋面鏤空,肩部弦紋之上高起六枚鼓釘,上飾雲紋,盡顯銅雕紋飾的沉穩大方之美。底款「大明宣德年製」,剛柔並濟,實屬銅爐難得佳作。

暖手爐是古代宮廷和民間普遍使用的一種取暖工具,起源說法不一。一說源於春秋時的楚國,因楚國冬季潮濕,故楚人將香草放入帶孔的薰爐中焚燒散氣;另一說源於隋代,當時隋煬帝南巡到寒冷的江蘇,當地銅匠呈上可內置炭火的小銅爐給隋煬帝取暖,隋煬帝便稱其為「手爐」。

手爐就構造上而言,通常有爐身、爐蓋與提把三個部份。爐身造型頗多,有圓有方、有稜角、花瓣、橢圓等不同外型,大可置足、小可懷袖。蓋面勢必鏤空,雕琢成古式花格、吉祥圖案、山水花鳥人物等各式美觀紋樣,美不勝收。爐把雖少變化,但亦有著重其把腳之鑿飾者。論材質,以黃銅居多,白銅次之,雕鑿金工及琺瑯手爐則屬較為稀有珍貴。本次展品〈清 銅胎畫琺瑯山水花卉紋暖手爐〉(如圖七),方口帶提把,器表施白釉為地,以畫琺瑯技法裝飾山水圖紋。蓋頂鏤空,蓋沿繪飾花卉紋,腹部四面開光,其中兩開光內繪山水景緻,可見小橋屋宇、清靜山林。另兩開光內繪飛鳥遍野,繽紛雅緻,實為難得殊品。

今夏,莫失良機,邀您前來一睹明、清兩朝冶金之精、工藝之巧、文化之雅及形神兼具之美,一起清賞銅爐之妙趣。

圖六 /
清早期 朝冠耳獸足爐
圖七 /
清 銅胎畫琺瑯山水花卉紋暖手爐

煙霞沁香III——掐絲琺瑯、點金宣德爐特展
展期:2022/07/29-08/30 11:00-19:00(週一休展)
展覽地點:居意古美術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28-4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