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焦點 • 2022.08.08

【後浪】台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 助理研究員 胡櫨文

一位90後年輕世代博物館策展人
要如何面對展陳創意
又擔心是否嘩眾取寵

江瑄/專訪 台北故宮博物院/圖片提供

從參與2021年10月【航向天方─十五世紀的伊斯蘭印象】的部分策展,到今年(2022)4月獨當一面的主導【謎樣景泰藍】展覽,胡櫨文小姐正式展開博物館生涯從研究員到策展人的雙重身份。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台北故宮」)工作達6年的胡櫨文小姐說,自己靠著出乎意料的好運進入了台北故宮器物處工作,命運的安排讓她走上較為嚴肅的研究員學術之路,但這次專訪言談間,她卻時而流露出時下年輕世代獨有的語彙,讓人驚嘆原來台北故宮近幾年的「年輕化」,就是靠年輕新世代的新力軍們所推動!今次「後浪」專欄,我們特別訪問到90後的胡櫨文小姐,談談她進入博物館系統工作的緣由,以及作為年輕一代博物館工作者的想法。

由台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胡櫨文所策劃的展覽【謎樣景泰藍】

CANS藝術新聞:首先,可否與我們分享是什麼樣的緣份讓妳接觸到博物館這個工作?又什麼機緣會進入台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

胡櫨文:會進入台北故宮工作完成是屬機緣巧合,我大學唸的是師範大學美術系,爾後又在台灣大學讀藝術史碩士,那時論文研究的題目是中國繪畫史,跟我目前所從事的器物研究完全沾不上邊。畢業後,我本來計畫繼續出國讀博士學位,但卻在著手申請博士班之始,意外得知台北故宮有招聘,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投了履歷,經過了近半年的學術審查,沒想到意外獲得面試機會,並成功錄取,從此有機會成為台北故宮器物處的一員。

故宮南院【謎樣景泰藍】展覽現場,圖像出處:【謎樣景泰藍─策展人導覽】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npmsouth/videos/872037484186418)
故宮南院【謎樣景泰藍】展覽現場,圖像出處:【謎樣景泰藍─策展人導覽】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npmsouth/videos/872037484186418)

CANS藝術新聞:除了學術研究、策展之外,身為博物館研究員還有哪些工作內容?

胡櫨文:進入台北故宮工作後我才意識到,「庫房工作」是典藏單位很重要的工作之一。除為了展覽而有的提件、檢視與整理外,例行的文物保養及協助文物拍攝等都屬於工作範疇,也佔據不少時間。前輩們更曾提醒我,對待文物必須非常謹慎。實作上,我有時候甚至一個早上,只整理不到5件文物,但真的急不得,一切都要以文物安全為原則。此外,博物館員必須每日輪值到展間巡視展品狀況;文書上,還要定期協助校對文物的文獻資料,還有處理例行的博物館行政公文。

博物館員面對的不只是內部庶務,我們還有對外的工作,像是文物諮詢,包括民眾持實物到院諮詢,以及文字的諮詢回覆。在與民眾交流的過程中,除了精進眼力外,也能拓展視野,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就如我曾協助台北故宮臉書器物類的貼文和回覆工作;在過程中,我發現台北故宮臉書的閱眾,都非常專業且具備文史知識,他們經常提出超有水準的問題;甚至,有時候為了回覆這些問題,我也必須花很多時間做功課及消化資料,再以精要的語句應對。這些提問都讓我體認到,我們有一群非常高水準的觀眾,必須鞭策自己,精益求精。

「神遊富春江VR」讓觀眾徜徉於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多層次的視覺饗宴

CANS藝術新聞:請與我們分享這次策劃【謎樣景泰藍】展覽的發想與心路歷程?

胡櫨文:在我到職的第一天,時任處長的蔡玫芬老師,就興致勃勃的詢問我,能否研究掐絲琺瑯?當初我對這個材質完全陌生,但沒多想就答應了!之後發現這個題目遠比我想像的還要來得複雜許多。展覽策劃歷經了6年之久,終於在今年4月,故宮南院【謎樣景泰藍】開幕了!

上回台北故宮舉辦掐絲琺瑯主題展,是20年前的事,從此一直未推出關於掐絲琺瑯的展覽,一方面是掐絲琺瑯初期製作年代問題仍難以解決。文物研究與作品密不可分,掐絲琺瑯尤其必須透過手持、目驗,才能深入了解。2016至2021年間,余佩瑾副院長還是器物處的處長時,她讓我有機會赴法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瑞士蘇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館(Rietberg Museum)、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的「綠穹珍寶館」(Grünes Gewölbe)及北京故宮等地進行參訪,我因此能近距離觀察許多重要的標準器,並與台北故宮的藏品相互印證。這樣的經歷也使我體認到,辦展覽需要把眼光放到全世界,與世界各地的收藏交互對照,以凸顯台北故宮收藏的特殊性。

經過這次策展我才知道,原來一個展覽要順利開幕,需要非常多的人通力合作。【謎樣景泰藍】經過多次院內開會討論、調整方向,最後訂定展覽架構,不僅鋪陳掐絲琺瑯發展史,更強調不同時代的轉化和創意。器物處的同事協助我提出展覽的170組件文物;其中,有40組件的展品送請保存處修復。展覽因為在南院舉辦,所以器物處的同仁一起出差佈展;當然,更少不了南院處同仁的幫忙提調、展場施作等。展覽開幕後,還有各處室的同仁協助教育推廣的相關活動,這些都是讓這個展覽順利成功的關鍵。

走入多寶格引領觀眾一起走入沈浸式劇場

CANS藝術新聞:外界對於台北故宮現在的展覽有越發年輕與活潑化的看法,作為年輕一代的策展人,妳是怎麼看待外界對你們的評價?

胡櫨文:台北故宮吳密察院長提倡友善、開放、智慧、普世的四大願景,並致力於許多新的嘗試,所以展覽的題目、內容方向,以及展廳內越來越豐富的互動式裝置,都注入新鮮活潑的氣氛。因為我自己是美術系出身,關於博物館客群的年輕化,我會很期待,能針對從事藝文方面創作的年輕世代做推動。例如,這次北部院區【多寶格的收、納、藏】,與新一代設計展結合,就是很吸引我的合作。我身邊許多當代藝術的新銳創作者,他們作品元素經常來自台灣傳統,比如宮廟;我常在想,台北故宮何嘗不是另一條尋覓元素的路徑呢?

之前我曾參與【航向天方─十五世紀的伊斯蘭印象】策展討論會,曾聽裝幀藝術家何佳興老師說,日本的設計界大概在1950、60年代,便與博物館密切合作,發展出設計標準色、標準字…等等,並形成一種具文化特色的日本設計架構。台灣在這個時代,也有不乏品味獨到的文藝青年參與文創,我想信這些年輕世代的設計師正是目前台灣博物館的主要客群。這次【謎樣景泰藍】,我很期待觀眾能把景泰藍展品的時代「顏色」,延伸到當代設計運用層面。如果能與當代藝術家、設計師做跨領域的合作,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創意發想呢。

同時在策展的過程,我也發現,「如何包裝一個展覽」是個學問。一方面盼望能發想出不同以往的華麗展陳方式,或更能吸引人的題目;另一面又會擔心是否嘩眾取寵,或知識面呈現不足。一個展覽要如何同時傳遞藝術史的知識,又能接地氣的讓一般大眾能夠理解,這是策展人ㄧ直都在思考和仍在摸索的課題。

【經典之美-新媒體藝術展】展場一隅-「走入畫中」體感互動裝置

CANS藝術新聞:台北故宮推出的展覽除了深厚的文化知識層面外,妳認為如何才能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歷史與文物?

胡櫨文: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分享自己喜歡上藝術史的歷程。我從國中就開始讀美術班、接觸藝術史,但在我大學以前,都還蠻討厭藝術史的。因為我記憶力不好,很討厭背書,我一直以為,藝術史是一個要背很多人的名字的科目。上大學的時候,西方藝術史是我們的必修課,有一天,師大美術系的楊永源教授以相當有趣的提問,來解讀19世紀英國藝術家愛德華·馬奈一件現藏於奧賽博物館的作品〈在陽台上〉,改變了我對藝術史的看法。楊教授問我們:「這幅畫描繪紳士、淑女端坐的場景,為什麼要在這三個人物前,加上橫跨主角前、看起來破壞構圖的欄杆」;楊教授接著說明,在19世紀,陽台是新興中產階級擁有財富,及能夠蓋出多層樓房的象徵,所以那個時期的很多肖像畫,都會特地加上欄杆,暗示畫中主角的財富地位,這樣畫作就如同時下流行的ig打卡,刻意拍攝一些非必要、但想炫耀的東西。經過那一堂課我才知道,藝術史不是死背,而是可以如同偵探般的,藉由藝術品分析它的蛛絲馬跡,拼湊出作品隱涵的歷史訊息,這是非常有趣的理解方式與過程。

如果能讓觀眾在艱澀冷僻的知識內容外,經由藝術之美和文物一些被忽略的細節,找到貼近現在生活、引起共鳴的元素,或者隱藏在文物背後的訊息,就能在體驗展覽欣賞文物之際,發掘更多新知樂趣;說不定,就有更多參觀者像我一樣從此愛上藝術史了!

台北故宮全新文物互動導覽牆運用拖拉、滑動等互動手勢,可輕鬆飽覽故宮文物精彩的數位圖像、影片、動畫、360度環物模型、書法互動釋文等
【航向天方─十五世紀的伊斯蘭印象】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