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現階段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看法:
田本芬 / 採訪報導
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藝術品從海外急速回流,只用了短短30年的時間,不僅是香港,北京更成了中國藝術品新一輪回流的轉運站。
藝術品市場是與國力息息相關,所謂「盛世興收藏」。但疫情這段期間,中國藝術品市場正處於低谷盤整,且大環境和收藏核心都面臨前所未有的巨變。大環境指的是中美博弈、整體經濟形勢的衝擊;收藏核心則是中國藝術復興、民族文化議題是否持續被國人認同。
除此,還有參與市場群體的改變。原有藏家逐漸退場,更多新貴及企業主,以資產配置的觀念投入這個市場。再者世代交替,40歲以下的年輕一代藏家進場逐漸成為市場主力,他們的喜好品味將左右著市場未來。現階段這些變數都環環相扣交織在一起,並對未來中國藝術品市場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期「疫情後—中國藝術品市場走向」專題,特別專訪到資深收藏家糊塗台先生(被訪者低調不願透露本名)。糊塗台先生是一位中國近現代書畫的資深收藏家,早在三十年前便投入這個領域收藏,可說是中國改革開放第一代的海外收藏家。基於對中國藝術品收藏的長期愛好及對市場敏銳的觀察,面對收藏市場的轉型巨變,糊塗台先生是怎麼觀察的,以下便是糊先生如定海神針般真知灼見的專訪內容。
—編按

此為張大千1946年仿古細筆之作,畫中駿馬待考為唐初昭陵六駿之白蹄烏
CANS藝術新聞:您長期居住在海外,能否從海外收藏家的觀點來看過去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市場的發展?還有自80年代、千禧年後中國藝術市場的變化?
糊塗台:我是從80年代幸運地有了資本累積,注意到藝術品可以作為資產配置。記得13年前中國美術史學者趙力先生在北京訪問我時,問到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未來發展?當時我曾說過,有兩個觀察重點:第一是中國國力走到跟美國平起平坐的那天,中國的藝術品與西方的藝術品價值應該是在同一個水平;第二是當人均所得到達1萬美元時,文化藝術品市場會很發達,2019年中國人均已經過1萬美元。
就我看來,2020年中國已進入與美國平起平坐的時代,尤其是2021年3月18日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中美2+2會談。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直接說白了,「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談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中國官方正式宣佈已進入與西方平起時代,而中國人均水平也達到1萬。我當時講的兩個非常重要的點現在都已經應驗了。
或許妳要問,那為何現今的中國藝術市場會這麼低迷呢?那是因為2008年藝術市場走完初升段時,尾端碰到了中國量化寬鬆的資金潮。回顧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中國加印了4萬億人民幣,造成2008-2012年的市場的全面飆漲。貨幣突然的增加和投資管道的不暢通,以致有一些資金轉入藝術市場,這便是造成市場初升段尾端還處於暴衝的原因。
CANS藝術新聞: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成長依附在中國國力的成長,您所謂中國藝術市場的「初升段」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糊塗台:中國藝術市場的「初升段」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元年開始。改革開放所有的商品包括藝術品在內,可以私有化進行買賣,那時還沒有拍賣行二級市場,所以從1978年到1993年中間,有大量且重要的交易都是在這段時期完成。因為當時的中國缺乏資金、缺人才,所有能變現的東西都在那段時期轉換。也就是說1993年中國境內開始出現拍賣公司前,所有的藝術品都是經過文物商店系統或者是私人管道順暢轉換,甚至是以批量流出海外,到了日本、香港、新加坡後,再從香港跟日本進臺灣。
臺灣從60年到80年工業起飛累積到很多資金,銜接那波資金大潮,許多藝術品從香港、日本流到臺灣,那段時間的臺灣買家有錢有活力購買力強。當時我同時接觸到中國古代、近現代書畫、還有臺灣老畫家的油畫,我思考很久後選擇了中國近現代水墨介入。
CANS藝術新聞:自工業革命後,中國與西方的實力此消彼長。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在世界的舞台是落後的,在150年中西文化碰撞融合,中國的文化並沒有消失,而中國文化又會將如何影響到藝術市場的發展?
糊塗台:中國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中國元素」!關於藝術,我認為近現代跟當代藝術也一樣。我一直認定現在是藝術市場主升段的開始,往後「中國元素」還會更加重要,富有「中國元素」的藝術品,其市場價值不會只停留在目前。
過去西方重視中國傳統藝術品,是因為中國古代藝術品是同時代世界上最高級最珍貴東西,是西方沒有的!因為這種特殊性、優越性,是全人類共同的語言,博物館才展示出來。這些藝術品不僅是我們自己認同,更是西方認為最好的。像是翁萬戈捐贈給波士頓博物館的翁氏六代書畫,便是因為擁有珍貴價值,美術館才會積極爭取。這些經歷戰爭的掠奪,從中國流到全世界各大美術館藝術品都有它們的故事,收藏家、美術館非常需要。
古代藝術品在數量上只會少不會多,經博物館庋藏後就定位了;資本強大後私人收藏也很少再釋出,所以古代藝術品的流動性越來越低,速度越來越慢。近現代書畫也慢慢會出現這種情形,就是擁有者的資本強大後這些藝術品都不會移動了。從1840年以後中國沒落歷經戰亂變革,藝術品的周轉率大概30年左右就有一次流動。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40年資金膨脹穩定下來後,這些藝術品的周轉率會越來越低了,在市場上能看到精品會越來越少。拍賣場的換手越來越少,沒有周轉率,就是古代藝術包括骨董書畫等不能再生藝術品所面臨的市場困境。
CANS藝術新聞:從2015年以後市場下調修正,近現代書畫市場一季不如一季,普品下調速度驚人,高檔品也沒能賣到高峰期的價位。而「假畫事件」是壓垮藝術市場最後一根稻草嗎?
糊塗台:2008年加印的4萬億人民幣進入市場造成了初升段2012年最後的噴出,像中國嘉德2012年拍出天價的齊白石的大老鷹。2012年市場開始震盪,但並沒有全面下殺,高價品低價品漲跌幅已經不再同步。2011-2012年這個特殊現象,有很多人躲不過這波回檔,能躲過的就是未來贏家!
現在回頭看2012年那種現象叫做「一日三市」。2012、2013年藝術市場就開始動搖,2014就出現危機。因為資金流轉的速度很快,想從藝術市場抽出資金來進入股票市場,因為股票市場在爆發。這時發現抽出來的時間不對,或是抽出的過程不順利。因為藝術市場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就是變現率很慢。我在90年初期也曾因碰到這個現象而退場,因為當時對自己的眼力沒有自信。2011、12、13年以後,中國市場碰到這個現象,但這並不是壞事,這是給所有業內人士上了很好的一課;成長是要付代價的,也是必經的一課。
CANS藝術新聞:中國藝術市場經歷2008年金融風暴向下修正調整,最近一波修正自2015年調整,又碰到新冠疫情,導致金流物流人流不順暢,與政府對資金管制政策,您認為市場現在走到了甚麼階段?下一階段又會將如何發展?
糊塗台:2015年中國的初升段就算正式結束開始正式回檔,我當時認為從2012至2017年回檔5年應該會好起來,但是因為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又碰到新冠疫情讓它成延後了。在2018、2019年是主升段開始,但是藝術市場沒有反應出來。其實這個是正常的現象,因為一般的買家,尤其是大陸的一窩蜂現象,都是高買高賣,完全沒有抄底的觀念,當市場下殺後好壞不分時,有可能會撿到好東西。所以在打底回檔時市場會很冷。比較懂得且有資金的買家會下手,好貨一點一點撿。
或許妳想問我,那麼主升段開始慢慢明顯是什麼時間呢?我認為就在今年!
大家肯定很好奇。因為今年春季拍賣仍是高價低價兩頭熱,中間那一段冷颼颼。代表投資大眾都在觀望,中產這段停下來了!有資金抄底的人會在「最便宜的市場上,去撿便宜貨」。真正好的藝術品數量終究不大,出現時就被搶走,因為有錢人還是有錢。所以高端市場很熱,低端開始熱,中間這段很冷,這就是初升段完成回檔打底的時候的必然現象。
最近比較明顯的是高價品出現明顯的換手,資金開始流轉換回到「主流價值」的標的。以前藝術品市場高價品是有主力炒作,某些品類會在某段時間裡表現很厲害,但人為的干預不能長期操作控制市場,人為的力量不會比市場大。不只是這次蘇富比的張大千潑彩,只要有好標的出現接手還是很強勁。但是中國近現代藝術的好標的周轉率現在已經慢下來了,有些可能是在高價區套牢,有些是被資本定位,所以藝術品的總量是減少了。
CANS藝術新聞:明年各國疫情或許可以解禁,所有拍賣運作恢復後,您認為疫情後的藝術市場會有何改變?
糊塗台:疫情後,當人流開始恢復後,或許明年春季市場就有所改變。目前藝術品在轉移交易的過程有困難度,最重要是人流。藝術品不可能是網購,前段2012年後近現代書畫真偽問題仍心有餘悸。從2012年回檔後歷經10年,這波復甦又因疫情延後了!中國市場太大了,搶上去與殺下來的力量,與我原有的經驗不同,規模放大許多但潛力無窮。主升段確定已經開始,只是交易價格是滿足在那一個點而已。
主升段剛開始時都沒有感覺的,只有極少的人有感覺慢慢進場。上一波有人受傷被淘汰,但市場不會只有老資金,一定會有新血進來,當新血進場越多漲得越猛。新血進來都是遞造新行情,不會抄底,就和我們當年一樣。真正會抄底的資金都是非常有經驗的資金。
CANS藝術新聞:除了真偽問題,您覺得中國近現代書畫市場已從野蠻生長邁向成熟之路了嗎?
糊塗台:近現代書畫市場面臨技術面的問題,首先是真偽。要辨真偽就是鑑定,我舉自身經歷的故事分享,第一個是張大千、第二個黃賓虹。
我在1988、89年基於資產配置買了一些數量的近現代書畫名家作品。2008年左右拿出一件張大千作品給了北京某拍場,除了傅申教授認同外,所有業內人士都認為是有疑問,毫無懸念的流標了。過了快10年,在2017年又有一家拍賣公司來拜訪,認為這是一張畫還可以的畫,後來這件全市場無人看好、還曾流標過的畫,竟然拍出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價!為什麼呢?因為拍賣公司找到了這張畫的展覽紀錄,這是一件張大千生前在法國展覽的參展作品,當時出過畫冊。
黃賓虹那張畫是更妙了!三位學者專家出現三種不同的說法。後來碰到某拍賣行的老總惋惜著說,這張畫如果能有著錄就好。現在藝術市場的困擾是高價品都要有著錄,因為實在是眾說紛紜,重要作品是不能沒有著錄而橫空出世的!拍場強調展覽著錄名人收藏紀錄,橫空出世再好的作品也難賣,市場不認!我與傅申教授探討過,他說畫家精彩的作品在畫冊上不會有的,往往來不及上畫冊就被人就拿走了。畫家一輩子的作品能印在畫冊上的有幾張啊!
在清末民初還有些能一音定錘的鑑定家,現在這種專業人才很少了。真偽好壞只由拍賣公司、家屬鑒定,缺乏更客觀專業的「鑒定」。往後在進入主升段後,「鑒定」會越來越重要,就是真假來源的問題。現在博物館都不敢幫人鑑定,但相信慢慢會有一些有公信力的機制出來。
CANS藝術新聞:如果近現代書畫的再次翻身,是否還仍由張大千、齊白石領軍嗎?這幾季的李可染與傅抱石作品好像賣不動高價了。
糊塗台:只要在主段裡面,藝術家每個時期的代表作品一定會走到。像張大千潑彩,這種藝術家個人風格鮮明的作品,一個價錢出現後不能代表整個市場,但對市場會起標誌性作用。慢慢的就會有好作品釋放出來,價格就會跳升。主升段不可再生的藝術品價格一定會慢慢的往上推,推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才會起漲。
我認為張大千作品不見得是全面起漲,因為他的作品有一個量,但他的潑彩跟細筆精品肯定會起到作用。接下來市場的噴發,還是要由像傅抱石、李可染這些數量不大的藝術家精品開始點火。傅抱石、李可染沒爆發是因為市場沒有出現生貨,現在時機又不是很好。生貨只有現在的價錢,沒有跟上次成交價的比較性,對於收藏家來說心理的壓力較小。如果是千年不遇的好東西出現,錯過這個機會要等上30、50年,所以,藏家出手絕對兇狠。
現在市場流行到張大千潑彩這一塊,大家對這版塊有共識,如果張大千潑彩能夠在高價穩住定位,其他類別作品也會往上走;之前大陸沒有張大千後期的潑彩,所以只注意到1949年前他在中國大陸的作品,這些作品的中國元素比較多,與1949年後跟西方融合的潑彩不一樣。

此為張大千接觸西方美學後創新之作
© 2021 圖片由佳士得提供
CANS藝術新聞:您一直強調的「中國元素」是指什麼?
糊塗台:中國改革開放後,從計劃經濟到市場開放改革經濟,最重要的就是西化,西化代表一切,就是最好的,更早西化是民初的五四運動。回頭審視這段最慘的中國歷史,想要現代化就必須西化,這是中國完全沒有自信的年代。
我覺得中國最精彩的一段歷史會是2018年到2021年。這段時間裡中國領導階級發現,「中國的現代化不等同西化,中國的現代化要走自己的路,而不是盲從西方」,所以西方因子會在中國慢慢消退掉,並開始建立自己的體系。2021年3月阿拉斯加的安格拉斯會議,便是進入中國跟西方平起平坐開始;當自信更強,中國的元素就更強,往後中國的元素會越來越強。為何能讓西方、美國這麼大的壓力都拿他沒有辦法。當年的日本做不到,德國也做不到,就是「不全盤西化」。中國想做到這一點。
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可以解釋到中國很多事,因為尊重不同的元素,才能包容這些元素互相切磋才能進步。現在中國接受了很多西方的藝術品,中國藝術市場不只有中國的,還有西方的,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大市場,西方沒有這種市場。
CANS藝術新聞:所以你還是看好近現代書畫市場的未來嗎?主升段之後還有可能出現像一日三市這種瘋狂的飆漲嗎?
糊塗台:我認為現在就是主升段了!主升段剛開始都是不知不覺的。只要是投機性市場一定都會複製,最後一段的噴出叫做雞犬升天,一日三市。2012年還算是小規模,初升段的規模量能跟主升段的規模量是不能攀比的。
中國藝術品這個底部認真說來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一直到1977年,打了140年的大底。1978年第一次初升段出來,衝到2008年奧運鳥巢時代,然後進入初升段的最後一波衝到2012年;因為金融危機4萬億打進來,在這開始震盪做修正。在修正的時候上述那兩點都達到了,人均所得1萬美元,如果人均所得再經過改善,中國市場就更可怕了。中國的市場一定會比美國大,不僅是近現代書畫,所有的藝術品也包括西方的藝術品都會漲價了,因為中國藏家也在買。
中國有14億人口,4個人算一個家庭,14億人口有3億5000萬個家庭,只要有1%的人家裡會掛東西,收集小東西,就是350萬的家庭,全國人口的1%,想在家裡買點藝術品去來欣賞,收藏自己歡的藝術品,那這350萬個家庭每個家庭裡面不要多只收3件東西,就是萬件,請問有什麼東西可以滿足這1000萬件?
CANS藝術新聞:您說中國市場一定會比美國大,不僅是近現代書畫,所有的藝術品包括西方藝術品都會漲價,這是基於什麼看法?
糊塗台:因應市場的需求,西方藝術品不會在中國市場消失,當代作品會新生很多出來,因為古畫跟近現代書畫、骨董這種是已不會再生的。和西方市場一樣,當高檔品都被定位失去流動性後,一般普品的價格也會上揚。
我的第三個故事是跟當代收藏有關。
90年初中國還沒有拍賣市場時,我去深圳最大的博雅文物商店閒逛,記得是跟榮寶齋還是集古齋合作的。裡面有經營文房四寶等還有當代畫廊。我看上兩張當代寫實油畫,雖然畫家是誰都還搞不清楚但畫得真好,價格非常便宜我立即買下沒多想。接待我的總經理很好奇,同時非常熱心的表示可以替我再收集一些。2011年我到拍賣場看預展,赫然發現這兩位默默無聞的藝術家有一位已經出了大名,價格狂飆,另一位則沒有出現在二手市場。當時無心插柳價格狂飆的這位藝術家叫-冷軍。另一位叫李睦,現在是清華大學博士班導師,從事藝術教育工作。
選擇當代作品要是自己喜歡,冷軍的作品剛好隨著中國市場的成長發展成現狀。所以說當代市場是冒險家的樂園,收藏自己喜歡的,搞不好會有一些意外的收穫。
CANS藝術新聞:所以現在西方藝術品進來,不會是一個暫時流行的現象,就像大唐盛世時不排斥其他的文化,各種海外珍奇都聚到中國,非常熱鬧多元化的?
糊塗台:無論是近現代,只要不可再生的藝術品價值都會一直增加,冒險家的天堂當代這一塊也是,如果有那種眼光或者運氣碰到了。我覺得大家應該要用更宏觀的視野,來看整個中國的發展跟他的藝術市場的規模,這其中還包括藝術生活、藝術教育、藝術推廣,像是你們的專業雜誌等一切與藝術相關的行業。藝術品市場不要只關注在一兩年漲跌,要看一個大的趨勢!
藝術品未來的價格不是我們現在能夠預測,因為中國那時的資本累積會很可怕。屆時中國市場的規模將來一定比2012、2013年嘉德拍賣一季50億60億人民幣的成交量要好,真的到了主升段的噴發時規模可能破百億。可是破百億的市場拍品結構是什麼?又會是哪些籌碼呢?
在初升段時有些古董跟書畫籌碼量都已經鎖定,周轉率變少,所以經典精品再度換手時價錢會噴的很凶,可能就是直接喊到5億,價格會是跳動的。市場有一大部分的份額會分配在於目前可生產的藝術品標的上,就有一些新的籌碼出來會被定位。
中國崛起西方沒落,西方的藝術品會慢慢拋出來。下一波中國藝術市場的籌碼,西方藝術品有可能會佔到蠻大的份額。就像中國的瓷器乾隆年代是全世界最好,到了嘉道後被西方瓷器追上出現黃金交叉。中國在沒落後,瓷器工藝水平就被西方超越,許多人就開始收藏這段時期的西方瓷器,因為它是那個年代全世界最好的瓷器。等到市場全面噴發,未來不只是中國的文物回流,世界上最好的東西都會進入中國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