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起,收藏界期盼已久的【金琅華燦:張宗憲捐贈掐絲琺瑯器展】已於上海博物館四樓展廳正式亮相,這是上博近年來收到來自單一收藏家所捐贈的一批重要文物。5月8日下午,上海博物館特地舉行張宗憲先生掐絲琺瑯器捐贈儀式暨展覽開幕式。儀式由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主持,張宗憲先生及親朋好友,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上海博物館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萬春,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峰,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陳克倫,上海博物館各時期捐贈人及家人等都出席了儀式。
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為張宗憲先生頒發捐贈證書。他表示,「今天大家再度相聚於上海博物館,第二次舉辦張宗憲先生文物捐贈儀式,感謝張宗憲先生對上海博物館的深厚情誼、崇高的愛國情懷和化私為公的大義大愛。」上海博物館特別將此展覽設立為國內首個琺瑯器常設展廳。
張宗憲先生可謂是中國骨董圈的傳奇人物,眾所周知,張先生的收藏豐富、涉獵廣泛,近現代書畫、瓷器、玉器、銅胎琺瑯器等收藏都極具規模。他出生於上海古董世家,骨子裡就流淌著中國骨董的DNA,十多歲就能獨當一面去北京天津辦貨。50年代在香港創辦「永元行」迄今,傳奇經歷像是一部中國藝術品市場近代史。他也是最早活躍在國際拍賣會上的中國人,並將國際拍賣行引進香港,為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對上海更有著深厚的情感,一直與上海博物館保持密切聯繫,並長期關心和支援博物館的建設發展。
2023年9月,張宗憲先生將其珍藏的32組46件明清掐絲琺瑯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當時他曾說,「我與上博之間有很深厚的感情,我出生地是上海,我一定要捐到上海,捐給上海博物館。今後我還要捐,希望我捐第二次的時候,諸君都能再次來到這裡。」言出必行,近期張宗憲先生再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梵文碗、麒麟香爐、獸面紋匜、開光人物圖方花盆、鳥形燭台、花卉紋六方瓶等8組9件銅胎掐絲琺瑯器,讓這批掐絲琺瑯器的面向更完整豐富。本次展覽共展出55件張宗憲先生捐贈的銅胎掐絲琺瑯器珍品。張宗憲先生在儀式上表示,「今後有機會我會繼續捐贈品質更高、數量更多的藏品給上海博物館,希望在豐富上博館藏與展陳的同時,能夠增強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吸引更多世界各地的遊客到上博共賞中華瑰寶」。
本次展覽的展陳設計以「物」為中心,展廳的整體空間以軸對稱形式排列,根據器物的大小和類型劃分為四個展區,其中,第四展區參考古代宮殿的佈局方式特別增加了裸展區域,將重點大型器物進行集中展示。展廳根據琺瑯彩特有的「紅」、「藍」色彩搭配金屬材質特徵,提煉掐絲琺瑯器的花紋進行圖形設計與重組,組成不同造型的金屬門洞,在柔和明亮燈光的烘托下增加空間的變化與質感,形成金琅華燦的視覺系統,兼顧舒適度與美觀性。
此批琺瑯器數量眾多,其中不乏清康熙、乾隆時期造辦處琺瑯作的作品,這些作品最能展示清代皇家琺瑯器的製作水準;年代跨度廣,製作年代從明代至晚清民國,展現了掐絲琺瑯的歷史與發展過程;器形豐富多樣,包括陳設用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等多種器類,是可供多角度研究、展覽的琺瑯器佳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清 掐絲琺瑯花鳥紋象足熏爐〉,兩器相同,銅胎鍍金,置於木座,呈圓形,由蓋、二層罩、爐身三部分組成。蓋、二層罩均飾鏤雕祥雲蝙蝠紋,爐身出板沿,內填淺藍色琺瑯釉,掐絲以“卍”字錦紋為地的花鳥小品,小品以玉璧為間隔,花卉有玉蘭、梅花、菊花、牡丹、芍藥、芙蓉、荷花、鳶尾花等,另有小蝶翩躚於花叢間,爐身掐絲淺藍地勾蓮紋,熏爐下承嵌寶石象首形三足。熏爐的主要功能為燃炭取暖和薰燒香料,兩器莊重大氣,應原為宮廷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