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雜誌 Tea Magazine • 2022.01.21

tea茶 雜誌|蔡永和 茶室修造小記

「無為茶書房」是個可將兩個空間獨立使用也可彈性連結的設計運用,一道由兩扇門組合開闔的茶室隔間門,搭配灰色泥牆質材顯得良好而平衡,或是閉合或是打開,都呈現優美的空間效果。茶書房相鄰的一長條外推陽台則作為專屬水房。選擇素白人造石流理台,在陽光下注入活躍的生活感,與內廳古典有著對比的節奏,顯現茶的生活樣貌。

▼  無為茶書房

利用早年收集來的半透性老竹木門片,直接用來做間室隔屏環境氛圍良好。現成舊料物件增添新空間的溫潤,這些看來仍有挺度但表面已初具皮殼老件,使用起來倍感穩實,非新作事物可比擬。

茶室順依個人打造,

主要滿足我對茶的觀念想像與生活實踐。

 

過去愛茶只為生活嗜好,朋友間喝茶平常自然無需條理規範。但後來認真習茶也對茶道內涵有了探索興趣,間接接觸到古典東方的陰翳美學,這其實與我對影像創作在光影詮釋感受熟悉且謀合,相對延展對傳統草庵茶室低微光色環境氛圍,與簡樸內涵所嚮往。岡倉天心《茶之書》裡描繪茶人與自然相處之道更直抵我心。‭ ‬「撿拾斷梗,結柴為庵,瓦解星散,荒原復現」,古歌裡描述茶人置身曠野的胸懷,天地共生的浪漫真性,人在天地間所處的自然關係都深具啟發。

附屬茶書房的和室茶間,刻意降低的天花除了為了製造低緩的茶室空間氛圍外,夾層上則利用來做為儲存器物或乾倉藏茶使用。壁照採光則製造自然天光的空間效果來。紓解改善低矮茶室的逼迫感。
附這回不但使用老木料,還刻意選用曝曬在外的粗獷木頭,主要是為了與土牆肌理的調性融合。簡單的空間陳設,適當製造的視覺「澀感」是極其必要的藝術考量。尤其選擇草庵式自然概念的建材風格。
改修前客廳一角榻榻米地席發展為一處茶人對飲的小茶室‭–‬【西月茶寮】。另規劃一張大桌的書房,則連結附屬以老木料作的兩疊和室茶間共同形成‭–‬【無為茶書房】。除了大小兩茶室外,也將行茶空間延展至客廳臨窗一張四方老木桌。白天自然採光良好,作為日常接待茶友喝茶輕鬆談聊皆可盡興。

▼  西月茶寮

「西月茶寮」為我在茶室的經典,運用最簡單的元素製造一個深具古典內涵的現代草庵茶室。利用兩組風格相異的對角牆面製造空間張力。賓客推開55釐米的門洞,眼前左邊是大面白牆角落開一小窗,現代感的光影線條顯得素白空蕩,但因此淡化空間的狹迫。然而從事茶人這端角度向望回,則呈現由土牆與竹木門築起的空間,相對顯得沉湎的古典。當初有意製造‭:‬茶人藉古鑑今器物傳承莫忘初心;賓客進到茶室則丟開現實想像,這是兩種心境對望的空間趣味。

這些從生活醞釀來的靈感,

且形成構築明確想法與生活目的。

 

如同事茶人有著自己對茶的詮釋,亦如創作者對作品想法的絕對主觀。這是一個粗獷中自然有的細節,施作不求細工但有刀斧手感。事前擬好規劃,但不完全理性照圖施作,總依臨場憑感覺作調整,使觀點保持彈性與靈活。在工地每天與木作師傅一起,意念眼光隨著施作的手彷彿自己操作。每塊舊木取材料面皮殼狀態不一,要事先構想拿捏得當。眼裡這已不只是裝修,而對自己生活空間的重新度量。

是我簡樸茶生活外,對茶認真展開的空間運用與想像。

現代生活飲茶習慣日常,因應各種茶事的運用,實非制式茶室所能涵容。各茶道流派與茶事形式背後的茶心,其實都有共同沉澱的地方。靜心終究體會感受自然幻化的茶性靈精神,重回原始自然。無論空間形式走向如何變化,茶室是否具備這樣收斂精神,即是茶室的美感內涵與經營。

 

這樣精神設置經營,其實接近創作時要求。不只在乎視覺上美感,處於幽暗,閉眼凝思憑抽象感覺體察茶湯氛圍與帶給的細膩感受。

 

都會城市的巨大,蝸居小室的卑微。我茶室裡的經典,就是為了創造一時興起的詩意,美好而存在。

這是我私人空間,雖然這次修造重點在茶室,為了鋪陳茶人生活概念而來,但做為居家的客廳陳設,我選擇北歐老傢俱搭配部分民藝桌椅,讓生活裡增添不同色彩與豐富性,客廳休閒舒適性一樣具備。縱使摻入較多風格但無損茶範,因為茶在生活間自然流動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