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雜誌 Tea Magazine • 2022.01.21

tea茶 雜誌|禪花園 被誤解的枯山水

禪花園

被誤解的枯山水

 

枯‭山水作為一種日本傳統的園林形式,越來越多的枯山水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公園、飯店、私人住宅及商業建築中,對於歷史上一些重要的建造者,例如夢窗疏石和相阿彌,都是修禪的僧人,日本寺廟之中也多建有此類園林,所以到了廿世紀末期被稱為「禪花園」(Zen Garden),並成為了流行詞彙。而筆者認為枯山水並非起源於禪宗寺廟,其精神內涵並非禪宗思想的體現,「禪花園」的稱號也未得到公眾的認同,因此將枯山水加以「禪花園」稱號的這一做法,實質上是對枯山水的誤解。

一、枯山水並非起源於禪宗寺廟

雖然枯山水多建於禪宗寺廟,但早在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大約781年至1185年間,世界第一部園林典籍《作庭記》中就出現了「枯山水」的記載。而於1187年,日本僧人明庵榮西才將臨濟宗黃龍派禪法帶至日本。由此可見,枯山水並非起源於禪宗寺廟。《作庭記》規定「枯山水」的特定意義是:「於無池無淺水處立石,名曰枯山水。此枯山水樣式,乃先做出斷崖、野筋等景,再因順其勢,立石而成之。」可見最早定義的枯山水只是表現自然山水為人工景觀時,抽去水這一要素,因無水而取「枯」意,並非歸於禪意。

而日本之所以出現這種石塊、白砂的庭園,並賦予其精神內涵,與日本人的原始宗教神道教有關。其早期的神社形式就有在鋪滿白砂的地上支四根柱子,以柱子作為牽連,來指引神靈的降臨。神道教認為古木、大樹、巨石以及形狀好看的巖石都是神聖之物,它們之中存在著自然的精靈,並且把具有精靈的石頭叫做「巖座」,即使是當代,也被一些地方的人們奉為神靈之物而予以珍護。所以以白砂、石塊為基本材質的枯山水就不能否定神道教的影響。由此可見,枯山水的起源應該更多地歸類於日本早期的神道教,與禪宗並無關系。

二、枯山水的精神內涵並非禪道的體現

禪宗的核心思想是「悟」,就是一種心靈的啟悟,禪宗把這種悟稱為「見道」,即與道合為一體,這時,廣漠無垠的「道」不再是「無」‭,‬而是對世間萬物的肯定,是一種「無差別的境界」。

禪是自然而然,禪與大自然同在,用慧眼來看,大地萬物皆是禪機。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前後山水的精神就不同了,悟道後的山水景物與我同在,物我合一,相入無礙。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返璞歸真,真正達到了智慧的彼岸。是道已修,苦已滅,集已斷的境界,不再感到無知和苦惱。這時的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也就是所謂「無成之功」的妙境了。而枯山水本著「只有負的山水才是真正的胸中山水」為建造理念,石頭為山,白砂為水,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形態出現。這種對形式重視‭,‬忽視了山水的本質,這也致使枯山水透出的精神內涵始終無法觸及禪道的最高旨本,是對禪宗半悟的體現。

日本自鐮倉時代(1192年-1333年)到江戶川時代(1603年-1867年)的近千年中,由於實權旁落於大將軍和各地大名手中,故私園以武家園林為主。經歷了連年的征戰,武家對生死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並把它寄寓於枯山水之中,但這種認識卻脫離了佛性。日本武士道的古典《葉隱》,其著述者山本常朝的異母兄山本吉左衛門,依父親山本神右衛門的指示,5歲時就得斬殺狗,15歲時斬殺死罪者,養成從小帶刀成長,斬殺人不在乎的習性,而這種行徑顯然與禪宗思想背道而馳。武士道主張苦修、戒律、並尊崇死亡,並以剖腹作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

這種主張苦修、戒律以及尊崇死亡的武士道精神在枯山水中得到了完全的體現。枯山水形式的枯淡、凝固與武士的苦修、戒律相互依襯;而枯山水材質中的石頭是死的,白砂也是死的,這種死亡之美與武士的尊崇死亡相互統一。因此在枯山水所營造的審美意境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種動人心魄的「物哀」之美。枯山水庭園大多只有尺寸之地,只有意象化的山與水,幾乎不使用開花植物,沒有四季的榮衰,沒有真實的流水,也缺失了盈涸和運息,其類似墓地墳場的悲憫氣氛,反映了日本民族所追求的獨特的生死觀……這是一種讓所有其他民族幾乎都無法理解的超人性的審美。

其實,中國傳統的禪宗,主要突出的是一種直覺智慧,並最終仍然將此智慧溶化和歸依到肯定生命和人生中。在開悟的人看來,大地充滿生機,眾生具備了佛性,一切是那麼活潑那麼自然,絕非枯木死灰般的景象,更不會以自絕生命以求禪定。日本武士道這種對死的執著與迷妄,決定了在日本武士道精神影響下的枯山水,即使名義上追求禪道,也最終無法領悟到禪宗的最深意義,亦無法體現出真正的「禪意」。

三、當代的僧人及學者對「禪花園」稱號仍有異議

很多著名的學者及園林設計師,都認為「禪花園」概念是杜撰的,是西方人在20世紀末期的發明,與日本的傳統園林藝術無關。

亞洲語言學家Tim Hansken指出:「術語‭ ‬『禪花園』最早出現於洛蘭・庫克(Loraine Kuck) 1935年的英語著作《京都百園》‭(One Hundred Kyoto Gardens‭)中。直到1950年,日本還沒有任何歷史、園林書籍中提到過『禪花園』這個詞,但現在已經成為了流行詞彙。歷史上,南派的禪宗僧人完全拒絕花園這種奢華的東西。夢窗禪師,足利幕府園林的建造者,並以自己的名字將其命名。但他訓斥其他僧人時,一位僧人批評他說:『修禪的人不應該去建造園林。』他並指出,夢窗的行為已經遠離了佛經涵義。」1

《JOJG》雜誌的藝術總監、首席日本庭園研究員Tamao Goda談到:「在日本,園藝是一種日常話題,就像烹飪或乘坐公交車前往自己的工作場所一樣。而禪,則是一個非常遙遠的話題。多數日本人很少想到它。我們的寺廟大多位於景色秀麗的環境之中,而且向公眾開放。由於大多數的寺廟財政有限,便有人通過『禪花園』的口號來推動旅遊產生額外收入。我並不責怪資金短缺的寺廟,然而這種對宗教隨意的態度,導致了一些觀念上的混亂。在我看來,並沒有『禪花園』這樣的庭園。」2

伊利諾伊州的藝術家和園林設計者J‭. ‬Skuba認為:「『禪花園』是把『禪宗』的標簽強加到一種嚴肅的藝術形式,是被劫持的術語。禪宗旨在掩飾情緒,並通過實行嚴格的戒律,最終將強大和崇高的精神蛻變為內部能量。」3

日本園林枯山水的美學並非禪宗寺院附近的園林所獨有,枯山水分布在在家庭、餐館、旅館及其他一些公共場所;同樣,禪宗寺院周圍的園林有許多風格,枯山水僅僅是其中的一種。日本禪宗源於中國,中國禪宗的創始人菩提達摩於嵩山的石洞中面壁九年,並非面向秀美的園林風景。而且日本的禪宗僧侶也幾乎一直都是在室內冥想,面對著一面墻壁(曹洞宗)或是相對而坐(臨濟宗),也並不面向園景。日本僧人有慢步禪修的習慣,而不可以踩踏的白砂顯然對這種修行方式並無多少益助。並且在寺廟里裡獨設立「立石僧」來修建「禪花園」這種供人觀賞的玩物,更非僧人清修之本分。

綜上所述,枯山水並非的起源於禪宗寺廟,枯山水的精神內涵也非禪道的體現,「禪花園」實質上是被誤解的枯山水,實在不適合作為枯山水的稱號。

1、‭ ‬Tim Hansken‭ ‬,‭”‬The‭ ‘‬Zen Garden‭’ ‬Term‭”, ‬JOJG‭ ‬(Mar/Apr 2002‭ (‬26‭) ‬),pp 4-7

2、‭ ‬Tamao Goda‭, “‬The‭ ‘‬Zen Garden‭’ ‬Term‭”, ‬JOJG‭ ‬(Mar/Apr 2002‭ (‬26‭) ‬),pp 4-7

3、‭ ‬J‭. ‬Skuba‭,  “‬The‭ ‘‬Zen Garden‭’  ‬Term‭”, ‬JOJG‭ ‬(Mar/Apr 2002‭ (‬26‭) ‬),pp 4-7

文 / 劉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