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Exhibition • 2020.11.29

罐子書屋|《維揚明式家具・續編》新書分享會

2016年,《維揚明式家具》出版,受到古典家具收藏界及研究者的關注與討論,該書是張金華先生歷經十餘年專題調查的研究成果,也是近年來在明式家具學術視野上的重要推進,『維揚』這一概念的提出,也讓大家通過地區類型的新觀點來發現明式家具的丰姿卓越。

 

在此基礎上,隨著研究的持續發展,經過四年積累增量,張金華先生的新著《維揚明式家具·續編》,於2020年10月正式由故宮出版社出版,書中披露了更為精美的古典家具案例,以及對個案的細緻分析,如罕見明式「拔步床」的精彩描述,填補了研究上的空白,更加完善了「維揚明式家具」的知識獲知,隨之再次激發了業界的熱情關注。

 

「罐子書屋」有幸邀請到《維揚明式家具》作者 張金華、故宮出版社器物編輯部副主任 張志輝、當代藝術家 徐累三位嘉賓,於11月29日(星期天)在北京798藝術區「罐子書屋」舉行《維揚明式家具·續編》的新書分享會。三位嘉賓老師將從不同角度分享關於「維揚明式家具」的研究與賞鑒心得,期待各位熱心同好親臨現場及討論。

 

眾所周知,作為文化遺產的一個整體,傳統家具和建築在歷史發展中唇齒相依。在同一地區、同一時代,家具不僅隨建築形式而變化,而且在造型上也借鑒或移植了建築中的一些元素。反之,從傳統建築的構造中,也可間接反映出不同地域家具的特征和氣質。因此,家具與建築之間的相互影響,始終是個有趣的話題。蘇南地區的傳統建築較為纖秀,蘇北地區的相對軒敞,園林學者陳從周先生用「巧糯」來概括蘇南風格,用「健雅」來概括蘇北風格,是比較準確的品評。甚至有學者認為,蘇南、蘇北營造風格的差別,直接原因是歷史上注重吉讖,強調陰陽數理意識的不同,兩地匠師所用的傳統木尺有長短之別,故建築各有風貌。

 

兩地家具風格亦然,如椅具座面的比例,蘇南地區多為長方形,蘇北地區則接近正方形,這一問題還可進一步系統研究。如建築中的樑柱,蘇北地區通常將樑端截出箍頭榫,插入柱端開設的槽口內,而蘇南地區則在柱端做直榫,插入樑端的榫眼內,這種特徵也直接影響家具做法,比如兩地所製架子床的床柱與床頂仰塵框架間不同的結合形式。再如蘇北園林建築中檻窗下的板壁,通常多罩有一層花格欄桿,冬天裝上板壁保溫,夏日可取下板壁以便空氣流動;蘇南地區則採用單層板壁。此種形式也影響了兩地所產架子床及踏步床床圍的作法,形成較為鮮明的地區差異。通過不同區域營造特點的探究,也使我們從這些差異中了解民風、習俗、地理環境以及文化傳統層面的規律。

 

需要強調的是,維揚家具生產情況和遺存的揭示,固然打破了長期以來「蘇作」是蘇州地區生產製造的一統結論,但並不是取而代之的關係,而是對原有系統的進一步細化,是恢復歷史原貌、尊重文化原態的態度。在晚明以來三百多年間,「蘇州系」與「維揚系」兩者既有競爭,又有交融,客觀營造出家具史上的江左風流,治家具史者不可不辨,我等還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加強和豐富維揚明式家具等地域流派的研究。筆者所做工作僅為一個開端,在自己力所能及範圍內做了一些資料的收集與分析,以供更多人的研究,歡迎大家的更正、補充。

文 / 張金華

(節選《維揚明式家具・續編》編者序文部分內容)

分享會嘉賓

 

張金華

中國古典家具重要研究及修復專家1968年4月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南通市,199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1994年成立古典家具研究修復工作室,2005年受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擔任古家具鑒定專家。2016年出版《維揚明式家具》,2017年舉辦維揚明式家具學術研討會,2020年出版《維揚眀式家具·續編》。

 

張志輝

故宮出版社器物編輯部副主任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中國家具學專業,師從陳增弼教授。近年研究興趣為中古家具形制流變。《故宮博物院藏明清家具全集》《故宮博物院藏器座》編委,編著《清風山房藏明清家具》,撰稿《鑿枘工巧—中國古臥具》、《坐位—中國古坐具藝術》等出版眾多家具類圖書。

 

徐累

著名藝術家1963年生於江蘇南通。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院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