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12

張宗憲先生的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 不亞於骨董瓷器

張宗憲 cans藝術新聞

文 / 田本芬

張宗憲先生縱橫中國藝術市場80年,可謂是引領時代風騷的傳奇人物。眾所周知,他所收藏的中國瓷器、琺瑯器、明清玉器、鼻煙壺在國際收藏界享有極高聲譽,更舉辦過數檔重量級的收藏展。在談及張宗憲先生的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前,我們先回顧張宗憲先生ㄧ生重要骨董收藏展覽。

張宗憲 cans藝術新聞
《張宗憲珍藏中國近現代書畫 齊白石作品集》
香港蘇富比2002年6月出版
張宗憲 cans藝術新聞
《張宗憲珍藏中國近現代書畫 十七家作品集》
香港蘇富比2002年6月出版

自1993年6月,國際佳士得拍賣公司為他的【雲海閣】之名,在倫敦舉辦宋元明清四代官窯瓷器收藏展。2008年初在蘇州博物館舉辦【絢麗、華貴、至尊—香港張宗憲先生珍藏御製宮廷掐絲琺瑯器特展】;2011年秋季香港佳士得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張宗憲珍藏御製掐絲琺瑯器特展】,以及2012年蘇州博物館舉辦的【金玉滿堂 掌中寶—香港張宗憲先生藏鼻煙壺特展】。

疫情後,2023年5月底香港佳士得再度為他的玉器收藏舉辦【張宗憲珍藏中國玉雕展】,展出琳琅滿目近300件精美明清玉器。去年9月,上海博物館得到了張宗憲所捐贈的一批珍貴掐絲琺瑯器,可說是上博近年來最重要的一批文物捐贈。9月26日上海博物館舉辦「張宗憲先生文物捐贈」儀式,由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主持,褚曉波館長與上海文博界重要人士皆出席,場面十分莊嚴隆重。96歲高齡的張先生挺著贏弱身體,風塵僕僕專程來到上海。因此,本刊更推選他為「2023年CANS風雲人物」。

張宗憲 cans藝術新聞
張宗憲先生的書畫收藏大部份都鈐有《雲海閣珍藏》、《張宗憲藏》、《張宗憲曾經擁有》三方收藏印章

張宗憲先生不僅在中國骨董收藏豐富
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也同樣的精采

2002年6月,香港蘇富比為他在上海老錦江飯店小禮堂所舉辦的【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展】,開啟了外界對他書畫收藏的認識。

張宗憲經營骨董生意用的是【永元行】,但書畫收藏則用【雲海閣】。2002年的收藏展用的即是【雲海閣】。張宗憲很喜歡「雲海」的意涵,因為他的骨董人生,總是坐飛機飛來飛去、雲遊世界,趕赴每一場拍賣會搜羅文物,「雲海」是張宗憲極為熟悉的風景。因為坐在飛機上,往上看是雲、往下望是海。在倫敦佳士得舉辦的【雲海閣】展覽畫冊中,他題有「蘇白瀟灑憶少年,舉杯抬頭望雲天;依偎青松近碧海,雲際雲海在閣間」的詩句,反映出張宗憲在飛機上俯望大地、回視一生行路的獨立蒼茫。

CANS藝術新聞 2002年7月號
CANS藝術新聞 2002年7月號
曾以張宗憲先生珍藏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展在上海老錦江飯店開幕,以「封面故事」報導他在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上的成就。

進入到書畫收藏領域,成就中國古董、書畫「雙刀流」傳奇人生。張先生接受外界訪問常表示,他是受到當時的大收藏家兼好友蔡辰男先生的影響。當年他為蔡辰男先生常飛到倫敦紐約購買瓷器與古代書畫。有一次蔡辰男對他說:「Robert,你的中國古董眼光這麼好,為什麼不買點字畫玩玩」,就是這句話引起了張宗憲先生對收藏書畫的興趣。

九○年代中國大陸拍賣業蓬勃興起,閃光燈更聚焦在張宗憲身上,而他的近現代書畫收藏大多也在那段時期建構。1993年朵雲軒在上海成立第一家中國大陸拍賣公司;1994年北京中國嘉德舉行首屆春拍、同年秋季北京文物公司在秦公領導下也成立翰海拍賣公司舉辦首拍,張宗憲的身影也開始出現在中國。「那個手拿一號牌、衣著光鮮、眼戴墨色眼鏡坐在第一排的人就是NO.1的張宗憲先生」。

的確,中國大陸興起拍賣的前幾年,張宗憲可說是大陸拍賣公司的票房保證;有他在場,拍賣氣氛一定熱鬧滾滾。因為張宗憲總是拿一號牌,可以從第一件、買到最後一件,如果他沒能拍到,得標買家也要付出相當代價。當然,這時期縱橫中國大陸各個拍賣場的他也斬獲不少。

2002年6月上海老錦江飯店小禮堂所舉辦的【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展】,展出他所收藏的書畫共188件,大部分都是在各大拍場上所囊獲的精品。自稱不懂書畫的他有一套收藏哲學,一是範圍錨定二十世紀近現代書畫大師作品,因為相較古代書畫來說爭議較小,而且當時近現代大師作品仿品較少;二是借重專業,拍賣前會虛心請教多位近現代書畫專家,甚至寄上拍賣圖錄請專家好友幫忙篩選投票,並且採取一票否決制,所以他的書畫收藏既真且精。

張宗憲 cans藝術新聞
左 / 2006-04-07 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蘇富比圖錄
中 / 2007-10-6 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蘇富比圖錄(第二部分)
右 / 2010-04-06 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蘇富比圖錄(第三部分)

張宗憲先生的書畫收藏大部份都鈐有《張宗憲曾經擁有》、《張宗憲藏》、《雲海閣珍藏》三方收藏印章

香港蘇富比為這批收藏舉辦過三次【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拍賣,首次於2006年4月7日開拍,最終成交率58%,成交總額3871.6萬港元;當中最高價拍品為齊白石1923年作的〈卻飲圖〉,以325.6萬港元成交。當時媒體訪問他為何選擇此時拍賣藏品?張宗憲先生說:「一是我今年正好80歲,討個好彩頭;二是現在市面上好多假的藏品,所以希望這次拍賣可替市場打一劑強心針,這對於同行、拍賣行、收藏家都是好事;第三,正逢香港蘇富比成立30年,也算一種紀念。」

【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第二部分)】則於2007年10月6日舉槌,齊白石作品領銜全場,其中一件1952年創作的〈滿堂吉慶〉,最終拍出1018.35萬港元,成交總額則達5375.23萬港元。相隔三年,香港蘇富比又於2010年4月6日三度推出【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第三部分)】,該專場共誕生2件千萬級別拍品,一件齊白石〈虎〉以成交價3202萬港元拿下全場最高價,該作款識「嘯天」,就是昔日國軍陸軍中將楊虎;一件傅抱石〈東山絲竹〉則以1466萬港元成交,此作更為臺北著名企業家暨收藏家蔡辰男舊藏。這兩件作品皆曾於2002年6月【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展覽】展出。

在2009年至2018年是中國書畫市場價格奔騰的黃金十年,張宗憲先生釋出的書畫藏品頻頻創出高價,有些作品與當初拍得的成交價甚至百倍,這也讓張先生的收藏眼光與遠見再度震驚市場。時至2018年,恰逢中國嘉德拍賣成立25周年,張宗憲特地將4件中國書畫珍藏於北京秋拍釋出,其中三幅為齊白石作品。中國嘉德【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秋拍】中,其中齊白石1920年作的〈福祚繁華〉花果四屏尺幅巨大,呈現熱烈非凡之貌,最終以9200萬人民幣成交。此為齊白石為答謝民國元老胡鄂公的賞識,常為後者作畫,此作即其中一幅,兩者交情相當深厚。

從張宗憲先生的古董與書畫收藏中,可以看見他對藝術品卓越的品味眼光,與洞悉市場脈動的先知卓見。走過中國藝術品發展的各個時代,如今的他仍然心繫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在香港拍場上依然見到他的身影,舉牌時流露的自信霸氣不減當年。中國藝術界長青樹張宗憲先生的座右銘是「不退、不休」;而今,97歲高齡的他,傳奇故事仍在續寫!

徐悲鴻 繡球擇婿
徐悲鴻 繡球擇婿
設色紙本 鏡框
款識:悲鴻
鈐印:徐悲鴻
藏印:逸齋珍藏
張宗憲珍藏

註:本幅原為熊式一舊藏。熊式一(1902-?)原名熊適逸,江西南昌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旅居英國,從事寫作及教學,曾任教於劍橋大學。後又出任新加坡南洋大學文學院院長,復在香港創辦清華書院。他的劇本著作甚豐,以〈天橋〉最為著名。
他與書畫界往來密切,如黃賓虹、徐悲鴻、張大千等都有作品送贈。
展覽:【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展覽】,上海錦江飯店,2002年6月。
著錄:《張宗憲珍藏中國近現代書畫 十七家作品集》 (香港蘇富比有限公司,二○○二年六月),圖版149,P.84-85。

這幅張宗憲先生收藏的〈繡球擇婿〉
是為中國近現代偉大藝術家徐悲鴻所繪人物最多的一幅作品

文 / 李孟儒

此畫創作於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當時中國正處於社會動盪時期,徐悲鴻以此作表達了對傳統價值觀念的思考。這幅畫以其獨特的筆法和生動的形象,彰顯其深厚的藝術造詣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張宗憲先生是香港藝術品骨董與書畫收藏家,除中國瓷器暨骨董收藏聞名外,其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更爲豐富。張宗憲自1980年代起開始收藏中國近現代名家書畫;2002年,他在上海舉辦【張宗憲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展】,共展出齊白石、張大千、林風眠、徐悲鴻、傅抱石、吳昌碩、任伯年、黃賓虹等名家的208幅字畫。當中這件〈繡球擇婿〉亦收錄於同年六月香港蘇富比出版的《張宗憲珍藏中國近現代書畫 十七家作品集》第84至85頁。

此幅作品有二顆鈐印。一為「徐悲鴻」、一為「逸齋珍藏」。逸齋是熊式一(1902-1991)原名熊適逸。熊式一是傑出的現代中國雙語作家,對戲劇充滿濃厚興趣,其創作與翻譯生涯始終以戲劇為主題。其著作尤以二戰期間在英國創作的英文小説《天橋》最為人知,被譯成法、德、西班牙、瑞典、捷克、荷蘭等多種文字,暢銷歐美。此外,他與書畫界往來密切,如黃賓虹、徐悲鴻、張大千等皆曾贈送作品給他。所以這件作品原是熊適逸舊藏。

《繡球擇婿》這類題材畫作,源於中國古代的拋繡球習俗,此習俗僅流傳於大陸廣西地區。根據《國家人文歷史》報導,關於繡球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在中國廣西壁畫上有人物手持名為「飛砣」的青銅圓形物體,原為兵器和狩獵工具,伴隨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其功能性逐漸弱化,轉作娛樂活動。人們將其改成繡花布囊,閒暇時互相拋接。一般學界認為「耍飛砣」就是拋繡球的雛形。該活動傳入中原後成為雜耍遊戲,但在廣西壯族的習俗中,它變成男女之間定情的信物,宋人周去非在廣西地方志《嶺外代答》中記載:「上巳日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砣。男女自成,則女受駝而男婚已定。」每年上巳節,壯族舉行「歌圩」活動,適婚年齡的男女合唱、互拋繡球,若有意中人,男子就會在繡球上綁禮物,女子收下即代表願意接受對方追求,繡球便成了雙方定情信物。至今,壯族仍保留此傳統,年輕男女也會藉機解決終身大事。

徐悲鴻將古代拋繡球的場景描繪地活靈活現,人物造型注重寫實並傳達神情,寫實功底發揮地淋漓盡致。該作不僅體現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婚姻觀念及女性地位,更展現徐悲鴻深厚的人文情感及藝術功力。徐悲鴻精通中國水墨畫、書法、油畫、水彩、素描等媒材。1919年,他赴巴黎留學,在朱利安畫院學習素描,後考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他尤受現實主義畫派啟發,復提倡「國畫改革」,屏棄傳統臨摹古畫方式,取實物為摹本作畫,以達至「形韻兼備」。

更為難得的是,這幅畫作左上角閣樓裡有四名未出閣的女子從窗戶向下望。順著女子們的目光,樓下可見九位穿著各異的俊俏男子,兩位還捲起袖子正爭搶繡球;一名書生拿著元寶想重金購買繡球;一名則被擠下狼狽趴地;其餘五位男子正急忙湊熱鬧。這幅畫作總共畫了十三位栩栩如生的男女人物,應為徐悲鴻一生所繪人物最多的一幅。

徐悲鴻 繡球擇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