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04

【雨】6/1 – 8/31 大阪 藤田美術館

藤田美術館的「雨」展
在靜謐中聽見雨聲

CANS 藝術新聞|整理報導

「雨」
万物にあまねく降りそそぐ雨。
古来、人々は雨を畏れ、雨に親しんできました。
大地を潤し、作物を育てて恵みをもたらし、
時に河川をあふれさせ、大きな災いをもたらしました。
季節の移ろいを知らせ、
時に人々の心を映す鏡となりました。

雨に寄せる様々な祈りや思いを耳を澄ませて聴いてください。

「雨」

雨水降落於世間萬物之上。
自古以來,人們既敬畏雨,也親近雨。
它滋潤大地,孕育作物,帶來恩惠;
有時也使河川氾濫,帶來巨大的災難。
它傳遞季節的更迭,
有時也成為映照人心的鏡子。

請用心傾聽,人們寄託於雨中的種種祈求與情感。

山水花鳥人物圖帖之一
森寬齋
約明治 9 年(1876)

此畫冊共46頁,收錄山水、花鳥、中國故事及京都名勝等題材。作者巧妙運用淡墨暈染與渲染手法,生動展現驟雨中朦朧迷濛的樓閣與人家。
森寬齋(1814~1894)活躍於幕末至明治初期的京都畫壇,曾多次於博覽會中獲獎,晚年被任命為帝室技藝員,其高超畫藝被譽為「明治的應舉」。

2025 年初夏,位於大阪市都島區的藤田美術館推出了一檔以「雨」為主題的特別展示。這場策展選取與「雨」意象相關的書畫、茶道具與佛教藝術品,展現出日本傳統美術中細緻入微的自然觀與精神性,邀請觀眾在仲夏時節走進靜謐的美術空間,感受一場關於「濕潤」與「詩意」的時空對話。

 

 

雨的意象  自然與情緒的交會

在東亞文化中,「雨」從來不僅是氣象現象,它同時承載著豐富的詩性與哲思。中國詩人屢屢歌詠雨景,如杜甫《春夜喜雨》所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形象地刻畫了雨的柔和與恩澤;而在日本的《萬葉集》、《古今和歌集》中,雨也常與戀慕、離別、感懷人生無常之情連結。

藤田美術館此次以「雨」為題,選件涵蓋從室町至近代的書畫與道具,呈現出不同時代藝術家如何以墨與線條、器與釉色,表現雨水的意象。無論是梅雨季的濕潤、山間細雨的寧靜,或雷雨交加的震撼,皆成為藝術家筆下表達自然與人心聯繫的題材。此次展覽以具體物件為媒,呈現雨在藝術中多層次的意象。

寫生畫帖中的梅雨圖
平井楳仙 
明治-大正時代
20 世紀

這是共有三冊的寫生畫帖,分別描繪了四季不同的風俗、儀式、花鳥等。第二卷是由明治時期活躍於京都畫壇的平井楳仙(1889-1969)所創作的。這幅畫用簡潔流暢的筆觸描繪了一位農民在採集梅果、勞作的情景。
皋月雨圖
竹內栖鳳
明治時代 
20 世紀

畫面描繪了一位撐著傘、挑著扁擔的行商人,冒著雨走向林中深處的一戶人家。畫家竹內栖鳳(1864~1942)曾習得室町時代的水墨畫風格與江戶時期圓山四條派的繪畫技法,後又赴歐洲視察,融合西洋寫實表現手法,開創出獨具風格的表現方式。他以縱向筆觸層層堆疊描繪樹幹與枝葉,並細緻呈現枝梢積滿雨珠、滴落而下的情景,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技法與對降雨細節的嶄新詮釋。
風雨山水圖
傳 狩野正信
室町時代
16世紀

這是一對描繪風與雨的對幅畫作。右幅描繪風,左幅則描繪雨。在左幅中,畫面呈現出一位身穿雨具的漁夫,冒著傾盆大雨,在岸邊繫船的情景。畫家以細緻而有力的筆觸,自畫面左上方斜向右下繪製重疊的線條,生動表現出疾風驟雨的氣勢。此作據傳為室町幕府御用畫師、狩野派創始人狩野正信(生卒年不詳)所作。
時雨亭匾
藤原定家 
鎌倉時代
13世紀

據傳為藤原定家(1162~1241)親筆所題的扁額,「時雨亭」為定家在小倉山所建隱居草庵的名稱。
藤田家因仰慕其意,特地建造了一座名為「時雨亭」的茶室。於藤田傳三郎十三週年忌辰的追悼茶會中,由平太郎曾擔任薄茶席的席主,並在席間懸掛此額。
今日藤田美術館的廣間「時雨亭」之名,亦即源自於這塊扁額。
山家時雨懷紙
飛鳥井雅經
鎌倉時代
13世紀

由鎌倉時代的公卿——飛鳥井雅經(1170~1221)所作的一首和歌,描寫山中細雨濛濛的和歌。
雅經師承藤原俊成(1114~1204)學習和歌,並擔任《新古今和歌集》的撰者之一,是當時極具才華的詩人。
此外,他也是一位著名的蹴鞠高手,後來創立了「飛鳥井流」流派,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從墨色到器物的雨之美

本次展覽精選多件與「雨」意象相關的藝術作品,呈現出雨在傳統藝術中豐富而深邃的表現。

如江戶時代狩野派畫師所繪的〈風雨山水圖〉,畫面以濃淡交錯的墨色描繪雲霧繚繞的山巒,斜線狀雨絲自左上方傾瀉而下,一位身披蓑衣的漁夫正於岸邊繫船,彷彿置身風雨驟至的瞬間。畫家以筆勢表現風雨之勢,以人物之靜映襯自然之動,氣韻生動,引人入勝。

本次展覽的焦點之一,是平安時代的國寶〈佛功德蒔繪經箱〉。這件黑漆漆盒專為收納《法華經》而製,盒身以金銀蒔繪細膩描繪經文故事。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其中一面呈現〈藥草喻品第五〉的圖像,描繪草木沐浴法雨、隨分受潤的意象,經文「其雲所出,一味之水」將佛法比喻為普潤眾生的甘露,「草木叢林,隨分受潤」象徵眾生各得其法益。經箱以斷續銀線精巧勾勒降雨,工藝技法罕見,將宗教精神與藝術美學完美融合,成為本展不可錯過的代表作。

來自朝鮮時代的〈本手雨漏堅手茶碗〉是本次展覽中的亮點之一。該茶碗釉面內外呈現如牆面滲水般自然斑駁的紋理,底部帶有微紫色調的鼠灰釉斑,高台周圍與器壁散布細膩氣泡及青白釉流,展現燒製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景致。這種自然生成的釉變紋理,被茶道愛好者珍視為蘊含「景色」之美,象徵歲月與自然的痕跡,深刻詮釋了侘寂美學中對時間與靜謐的感悟。

 

 

以雨為引  凝視時光流動

這場藤田美術館的特展,讓人們重新體認「雨」在藝術史上的深遠涵義。它既是自然的現象,也是時間的節奏,是情緒的隱喻,更是創作靈感的源泉。在眾多跨越千年的作品前,觀者不僅能看到雨,更能感受到古人眼中的靜謐與心中的濡潤。

展覽不僅呈現藝術表現的多樣性,也邀請我們反思與自然的關係:是否還能在紛擾現代中,靜心傾聽一場雨?

[國寶]佛功德蒔繪經箱
平安時代
11世紀

本品為收納《法華經》而製作的深蓋式漆盒。通體施以黑漆,除底面外的各個面上,皆以金銀研出蒔繪描繪《法華經》的各種經文故事。其中,在描繪〈藥草喻品第五〉的面上,以萬物草木沐浴在慈雨之中的圖像,象徵佛法普及眾生的慈悲教化,並且以斷續的銀線細描降雨的方式,在當時的作品中極為罕見,屬珍貴的創新表現。
伊賀青蛙烤手用小火盆
江戶時代
18 世紀

這是一件以青蛙造型製作的小型伊賀燒火鉢。伊賀燒產於三重縣伊賀市,以花器、水指等茶陶為主,深受茶人喜愛。作品以含有砂礫的粗質陶土塑形,呈現圓潤的身體輪廓,在四肢與雙眼周圍可見以雕刀修整留下的痕跡。自頭頂至背部施以青綠色的玻璃質釉,生動呈現出青蛙皮膚的質感。
本手雨漏堅手茶碗
朝鮮時代
16 世紀

放置茶碗的內盒上刻有茶道大師松平政信 (1621-1693) 的題字,松平政信曾師從小堀遠州(1579-1647)學習茶道。
此物為朝鮮半島的茶碗,碗身內外呈現出如牆面滲水所留下的痕跡般的景緻。碗內底部可見大片帶有紫色調的鼠灰色釉斑,而在高臺周圍及外側器壁,則分布著針孔狀氣泡與青白色釉流的痕跡。收納此茶碗的內箱上,拜小堀遠州(1579~1647)為師,同為著名茶人——松平正信(1621~1693)所題寫的箱書。
八大龍王像
室町時代
15-16世紀

畫面中描繪了十一面觀音與掌管雨水的八位龍王。龍王所駕馭的龍騰空盤旋,寶瓶與寶珠中湧出水流,背景則以濃墨潑灑,展現出風雨交加的強烈氣勢。此類圖像十分罕見,至今未見其他類例,推測可能是用於祈雨儀式的畫作。據傳本作出自室町時代活躍於建長寺(神奈川縣鎌倉市)的畫僧——啟書記(生卒年不詳)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