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市中心的斯普菲博物館群是麻薩諸塞州西部最大的文化藝術景點。創建於1857年的斯普菲博物館自創立之初便有「人民學院」(PEOPLE’S COLLEGE)之稱,反映博物館滿足當地社群知識的需求。
斯普菲博物館群由五個博物館組成:達穆爾藝術博物館(MICHELE & DONALD D’AMOUR MUSEUM OF FINE ARTS)、史喬沃藝術博物館(GEORGE WALTER VINCENT SMITH ART MUSEUM)、斯普菲科學博物館(SPRINGFIELD SCIENCE MUSEUM)、伍德歷史博物館(LYMAN AND MERRIE WOOD MUSEUM OF SPRINGFIELD HISTORY)及2017年開幕的索斯醫生博物館( THE AMAZING WORLD OF DR. SEUSS MUSEUM)。2013年,斯普林菲爾德博物館獲得了美國博物館聯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的國家級別認可,這一殊榮僅授予美國6%的國家博物館。2016年9月,斯普林菲爾德博物館被任命為史密森尼協會(SMITHSONIAN AFFILIATIONS)會員之一。
「史喬沃藝術博物館」是博物館群中最古老的博物館 以藏品的原有者命名
該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由小詹姆斯‧倫威克等建築師設計。古典珍品館(The Ancient Treasures Gallery)陳列著來自古埃及、中國、希臘和羅馬的重要藏品,並展示近期收購的布萊克/普納爾收藏(Blake/Purnell Collection of antiquities)的希臘和羅馬雕塑,以及麻省彼得維爾收藏(Raymond A. Bidwell Collection)收藏的中國古代瓷器和青銅器。
史喬沃先生於紐約起家,1871年移居麻省的斯普林菲爾德,亦是他妻子史貝桃女士(Belle Townsley Smith,1845-1928)的故鄉。史氏伉儷的藝術品購藏始於十九世紀中葉,當時他們從一位紐約某古董商手中還買下一件十八世紀銅胎琺瑯瓶。經過數十年的購藏,史氏伉儷以其獨到的眼光形成相容並蓄的多元收藏,並於1896年在斯普菲建立史喬沃藝術博物館(George Walter Vincent Smith Art Museum)。博物館落成就有藏品5000逾件,且陸續擴增,其中包含了當代美國及義大利的名畫及傢俱,歐洲蕾絲織品及中東的地毯。然而,最吸引觀眾與評鑑家目光的卻是來自中國及日本的奇珍異寶。
十九世紀晚期,許多展覽將中國及日本的藝術品帶到西方,讓西方陶醉於東方藝術。在倫敦(1862年),巴黎(1869年)及芝加哥(1893年)都有萬國博覽會的舉辦,引發了上流社會人士對這些異域新奇器物的興趣,爭相追捧蔚為風尚。史喬沃先生雖然從未曾去過東亞,卻與東亞文物及文化結了一生的不解之緣。他從紐約知名的古董商手上大量購買,也在1882年與1887年壯遊歐洲期間,於倫敦及義大利等地搜羅。1899年斯普林菲爾德刊物《共和者 Republican》亦提及:「史先生去紐約前總是信誓旦旦,揚言絕不再被誘購買,但是到了當地看到一件珍奇精品出現,良機一失不再時,還是無法抗拒。」1896至1906年之間,史喬沃先生便表示,其購買的亞洲藝術藏品的數量及花費都增加了一倍。1904年,《匠人 The Craftsman》藝術刊物稱他的銅胎琺瑯器收藏等級已經超越大都會及波士頓等博物館。
創建於1857年的斯普菲博物館涵蓋包括史喬沃藝術博物館在內的五大藝術場館,是當地的地標性文化景點,1905年出版的 《斯普林菲爾德之現今與展望》(Springfield Present and Prospective)就曾極力讚譽史喬沃博物館為該市的文化瑰寶,並稱該館珍藏最受矚目稱道的便是其日本及中國來的瓷器,琺瑯,銅器,玉器,漆器及牙雕。
在經過審慎的評估及調整後,本次【韶華璀璨─斯普菲博物館珍藏】在香港佳士得的拍賣收益將會用於對館藏的保護,及購藏女性,有色人種及代表性不足的藝術家的作品,從而實現博物館促進平等性,多元性及開放性的承諾。
清乾隆 御製白玉福祿壽擺件
高 27.2 cm
來源:史喬沃先生(1832-1923),斯普林菲爾德,麻薩諸塞州,入藏於1910年以前
George Walter Vincent Smith (1832-1923), 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 acquired prior to 1910
白玉圓雕一站姿老人,左手捧桃、右手扶杖,為壽老形象;有仙鹿依傍,鹿諧音「祿」,壽老木杖上方有蝙蝠飛舞,蝠諧音「福」, 三者結合成福祿壽三星,題材祥瑞。壽老相貌慈祥,雕工精細,衣袍飄然若動,鬍鬚線條細膩,玉質均勻油潤,白如凝脂,如此尺寸大的清代人物玉雕實屬難得一見。清宮舊藏一件略小的白玉羅漢擺件(23.7公分),衣袍及面容的雕刻風格與本件相近,現藏故宮博物院,著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香港,1995年,圖108號。
清雍正 御製掐絲琺琅饕餮紋貫耳大壺
高 64.7 cm
來源:史喬沃先生(1832-1923),斯普林菲爾德,麻薩諸塞州,入藏於1910年以前
George Walter Vincent Smith (1832-1923), 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 acquired prior to 1910
壺為盤口,斂頸,鼓腹,下部束腰。腹部凸飾饕餮紋,地飾萬字錦地紋。頸飾蕉葉紋,內飾雙鳳銜花紋,地飾回紋,蕉葉間以蓮紋。頸兩側設貫耳,飾饕餮紋。頸、腹間繞以鎏金銅弦紋一圈,上飾螭龍卷草紋。足脛處飾獸面紋。此壺為盛清宮廷琺琅器中極為傑出的一件作品。其體型碩大,紋飾細密繁複卻不顯凌亂。腹部以罕見的凸飾手法表現源自青銅器的饕餮紋,運用亮麗的釉彩為饕餮的五官畫龍點睛,與交錯的獠牙相輔相成,為這上古神獸賦予了嶄新的面貌。
盛清時期,在帝王的引領之下,宮廷仿古風尚盛行,眾多宮廷藝術品在器形、紋飾上皆自前朝文物汲取靈感。此壺器形即仿自青銅壺,《西清古鑑》中載有周饕餮壺,其造型與此十分相似。饕餮紋做為青銅器上之主要紋飾,亦在仿古掐絲琺琅器上頻繁出現,但除此例之外,似未見他例以凸飾手法如此大面積地表現饕餮紋。Juan Jose Amezaga舊藏中有一件乾隆掐絲琺琅瓿(高44公分、濶48公分),腹身飾以平面饕餮紋,肩上則有四個小型凸飾獸面,可以做為此類裝飾手法的比較例,見巴黎佳士得,2007年6月13日,拍品25號。另可比較一件乾隆鏨胎琺琅獸面紋活環耳壺,其工藝及紋飾雖與此壺不同,但同以鎏金銅地烘托立體且色彩繽紛的仿古紋飾,視覺效果與此頗為相似,見香港佳士得,2013年5月29日,拍品2068號。此壺琺琅工藝之精湛,在頸部紋飾的部分上尤為突出,其掐絲細密、釉彩飽滿,為同期宮廷掐絲琺琅器之佼佼者。值得一提的是蕉葉形開光以黑藍雙色勾邊,較大多近似例僅以單色勾邊的做法更富有層次感。比較一件乾隆掐絲琺琅鳳耳三足爐,其上腹飾以黑釉勾邊如意開光,見香港佳士得,2017年11月29日,拍品2915號;以及本場拍賣中的一件清十八世紀初掐絲琺琅福壽連綿串璧紋鳳耳大瓶,以黑紅雙色勾勒如意開光,見拍品2809號。
瓶上鳳凰華貴的形象與張宗憲先生珍藏中一件掐絲琺琅鳳形花插相仿,見《絢麗.華貴.至尊:香港張宗憲先生珍藏御製宮廷掐絲絲琺瑯器特展》,頁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