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之論來自於《大學》,為儒學之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格物是學問的基礎,也可說是儒學的根本。格有限制、推究之意;物可以是心內之物,指人的思想,也可以是心外之物,指外物。在王陽明的心中,為善去惡是謂格物,欲獲取知識則需探究事物的原理,是次展名「格物」,意即採就萬物的規律,窮究事物的理法,而深求事理的精髓與美的本質,亦是應真藏多年來對藝術品文物收藏所秉承的原則,物唯「真」始能蘊蓄出塵之「美」,而「善」亦隱耀其中,體現跨越時代的不渙之美。
此次展品共計38件,以佛教寺廟為題材的絹本畫作有11件,其中不乏木雕造像、明三彩觀音像與佛坐像各類造像,而較為難得的是一對大型琺華彩坐獅,以及數件高年代的玉器和印章,應真藏希望能透過本次展覽向藏家們分享多年來始於心而踐於行的收藏,特精選出版之展品內容,以饗讀者:
展品明代十五世紀水月觀音,宏圖巨製,畫心長347公分,寬184公分,近60平尺的超大立幅,尺幅巨大一般居宅難以懸掛展示,精美碩大的自在觀音讚嘆此明人巧匠能將水月自在觀音完美呈現,細數應真藏經手水月自在觀音不下二十幅,以此幅最為巨碩也最美,且也因巨幅絹本典藏不易,稍有裂補,幸整體狀況良好,五百年了依能再現於世,仰望而折服於水月自在觀音之下,不再拘於細節而能正觀己心,由心引導並神遊於畫面的廣闊與純粹,叩於畫前。
展品明代十六世紀吉兆呈祥圖與美國克里夫蘭博物館藏,應出自同一粉本,雖尺幅不同,但年代相差不遠。展品為長幅絹本,畫中有五位主角人物,四位羅漢尊者與畫面上方閉目思惟的釋尊,身著紫衣袍,入定已久,身形顯瘦,獼猴特來獻桃,鳥兒不畏懼的敷於頂上,釋尊動仍身不移搖,三位羅漢則乘著祥雲瑞彩翩然而至,一靜一動,方顯妙趣,畫面熱鬧且動感俱足,構圖嚴謹,人物表情生動。
展品清代十八世紀宮廷工藝御製釋迦牟尼佛坐像,漢式佛畫,主尊開臉具清宮遺韻,手結期剋印,六方須彌座形式則是宋明時期的風格,釋尊開相清秀,細目珠唇,紅色袈裟飽滿鮮明,金質圖騰細描於上,整體設色對比明顯,層次堆疊,工藝規整,尤其底絹特別細密,猶如薄紙,而上層的礦物色料,數百年後看去仍閃閃發亮,佈局嚴謹,華麗莊嚴,皇家御製,與民間佛畫相比立見分曉,這也是應真藏所得少數官造佛畫之一。
展品北齊青石菩薩首,高55公分,石灰岩質,質地細密,石質較深,且因長年埋於土中,表面分布一層不均勻的石地土漿,高髮髻,配上高冠(已殘缺),冠的正中央已缺件,然紋飾中仍可見雙足殘像,精細雕琢的雙足應為一立姿化佛,為觀世音菩薩相。長圓臉型,眼窩深邃,雙眉細長,靈動雙眼彎如寶弓,鼻樑高且俊挺,深長人中,雙唇立體,上薄下厚,嘴角微揚,下巴圓潤。體量大,雕工、造型與比例皆更勝以往所見造像,置於自宅,日日與其相視,端詳其寂靜安詳之美,嘆其空靈靜謐之相。
展品漢代白玉辟邪,古代辟邪乃屬聖獸,雙肩羽翅,展翅能高飛;胸前魚鱗,能水中暢游;四肢健壯,能疾馳於陸,乃神聖祥獸。展品白玉立體雕,四足低臥,匍匐前進姿,雙肩有翅,頭部帶角,胸前有魚鱗線刻,首左傾昂首張口,神態勇猛,身形健壯。白玉質佳,線工細,神態造型靈動,栩栩如生。應真藏鍾愛高古玉圓雕,多見青玉、灰玉等,極少見無瑕白玉圓雕辟邪,有幸收得,更加珍愛。
展品清代和田籽料薄意刻瑞獸為水松石山房所讓,長近9公分,表面灑金皮(原皮)分佈不均,未以大刀切碾,僅有淺薄雕紋線刻,獸首薄意雕流暢自然,添神異感。質地白潤,包漿渾厚,晶瑩溫潤,是件值得收藏又古雅動人的和田籽料薄意雕,配有水松石山房原簽題的外盒。把翫無厭,愛不忍釋。
展品明代十五/十六世紀夾紵地藏王立像,身著袈裟,手持地藏法器錫杖的僧人形象,雙眼細長,鼻直翼寬,雙唇豐厚,通體髹金襯其衣袍。像身甚輕,為夾紵漆胎製成的金髹青年僧人形象的地藏王菩薩,此風格造像地藏亦為應真藏首見,獨樹一格,莊嚴神聖,清俊傳神,不可多得。應真藏與地藏菩薩或許緣分較深,曾收藏多件,皆是風格造型較特殊者,念此佛緣可貴。
展品五代銅阿育王塔是五代時吳越國王錢弘俶效仿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故事而鑄造的一類小塔。在佛教國家中,可見到各式造塔,不僅具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具重要的宗教意義。展品為青銅鑄成,高21公分,方形體,表面浮雕,頂蓋四角聳立,塔身中央有一七層柱,一體成型,出自日本藏家珍藏品,銅塔保存完好,品相甚佳。應真藏收藏過許多的銅塔,皆為十四至十八世紀之間的漢式及藏式塔,而今得以展出千年銅塔,可謂如願以償。
展品遼代銅觀音菩薩坐像,一體鑄成胎壁厚,鑄造工藝精美,神態雍容,雄深雅健,細節刻畫立體,唯可惜無鎏金,通體氧化有紅綠兩色銅鏽,細看鏽質應為原生彩而成雙色鏽,開相喜悅,衣褶簡練,手掌似握一寶珠,蓮座蓮瓣怒放飽滿而有力度,工藝精美,花瓣亦可見原生彩氧化色。展品高度有21公分,中大型遼銅佛,髮冠高聳,繒帶繫結順肩而下。雖是銅彩未施有鎏金,但因鑄工精美,大氣慈悅且體量適中,為少見之遼代大觀音。
展品明代中期十六世紀銅片金鶚形香薰,初見即被其特殊造型吸引,細細端睨,鶚形香薰,使用古法片金於表面上 ; 尺寸適中,高近40公分,適於陳設。「鶚」屬鷹的一種,中型鷹類,展品鶚形香薰,碩大雙眼,喙短上顎彎勾,背蓋可掀,內部半空與喙部相通,置薰草於蓋內,燃起後氣流由鶚徐緩吐出,滿室平添香氣,仿若置身宋代文人書房之中,焚香引領,曲徑通幽處,深得物外之趣。香爐或香薰為古代文人書房中重要陳設品,亦為香道必備,觸發情思與感知,明心見性。
展品明代十五/十六世紀夾紵地藏王立像,身著袈裟,手持地藏法器錫杖的僧人形象,雙眼細長,鼻直翼寬,雙唇豐厚,通體髹金襯其衣袍。像身甚輕,為夾紵漆胎製成的金髹青年僧人形象的地藏王菩薩,此風格造像地藏亦為應真藏首見,獨樹一格,莊嚴神聖,清俊傳神,不可多得。應真藏與地藏菩薩或許緣分較深,曾收藏多件,皆是風格造型較特殊者,念此佛緣可貴。
展品五代銅阿育王塔是五代時吳越國王錢弘俶效仿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故事而鑄造的一類小塔。在佛教國家中,可見到各式造塔,不僅具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具重要的宗教意義。展品為青銅鑄成,高21公分,方形體,表面浮雕,頂蓋四角聳立,塔身中央有一七層柱,一體成型,出自日本藏家珍藏品,銅塔保存完好,品相甚佳。應真藏收藏過許多的銅塔,皆為十四至十八世紀之間的漢式及藏式塔,而今得以展出千年銅塔,可謂如願以償。
展品遼代銅觀音菩薩坐像,一體鑄成胎壁厚,鑄造工藝精美,神態雍容,雄深雅健,細節刻畫立體,唯可惜無鎏金,通體氧化有紅綠兩色銅鏽,細看鏽質應為原生彩而成雙色鏽,開相喜悅,衣褶簡練,手掌似握一寶珠,蓮座蓮瓣怒放飽滿而有力度,工藝精美,花瓣亦可見原生彩氧化色。展品高度有21公分,中大型遼銅佛,髮冠高聳,繒帶繫結順肩而下。雖是銅彩未施有鎏金,但因鑄工精美,大氣慈悅且體量適中,為少見之遼代大觀音。
展品明代中期十六世紀銅片金鶚形香薰,初見即被其特殊造型吸引,細細端睨,鶚形香薰,使用古法片金於表面上 ; 尺寸適中,高近40公分,適於陳設。「鶚」屬鷹的一種,中型鷹類,展品鶚形香薰,碩大雙眼,喙短上顎彎勾,背蓋可掀,內部半空與喙部相通,置薰草於蓋內,燃起後氣流由鶚徐緩吐出,滿室平添香氣,仿若置身宋代文人書房之中,焚香引領,曲徑通幽處,深得物外之趣。香爐或香薰為古代文人書房中重要陳設品,亦為香道必備,觸發情思與感知,明心見性。
展品北魏加彩陶馬,高25公分。秦、漢、魏、齊與隋唐之馬造像姿態各異,反映各朝審美意趣及特色,融會過渡,各汲養分,但應真藏尤鍾北魏彩繪陶馬,其整體比例馬首較小,頸部寬粗,裝飾華麗,胸前瓔珞鈴鐺圍飾,身披馬鞍與泥障,下擺揚起,姿態威武。毋論大小,應真藏認為北魏陶馬更比唐代寫實馬俑具視覺震撼感,而北齊陶馬雖造型雖與其貌似相似,但細察即可辨之不同。嘗見多件北魏彩繪陶馬,渴望有日藏之,今日有幸承收此件北魏加彩陶馬,表面黑陶已帶皮殼,傳世近60年的彩陶馬,並有五零年代此馬伴隨主人之家傳肖像畫,意義別具。
展品明三彩自在式觀音坐像,主要色彩亦由黃、綠、紫三色組成,臉部及其他肉膚色則無彩,露出原胎色猶如膚色,綠彩主要分佈於上身之衣飾帛帶,並與黃彩交互輝映於纓絡髮冠,紫彩則分佈於觀音下身衣袍,配色協調,精光內蘊。觀音開相端正莊嚴,彎眉相連,雙眼有神,挺鼻厚唇,耳垂肥大,悲憫大氣之相,身體修長,雙臂有力,具元代遺風。觀音右臂舒於膝上,左手輕倚,舒坦自在坐姿。應真藏心儀三彩造像因其寫實神態具豐沛的藝術生命力與感染力,應屬造像之首,匠人雙手化泥,將信仰揉捻其中,造像生動傳神,恍若觀音現世。
展品琺華坐獅一對,琺華為陶瓷裝飾釉,又名「粉花」及「法華」。琺華始於元代並盛於明,用色以黃綠紫居多,亦有藍白等色,於山西地區燒製,釉色濃豔,深邃之藍盈若寶石,紫色亦如晶石雍容華美,黃綠亦色彩斑斕鮮麗,風格獨具。
琺華獅左右各一,公獅怒目卷鬃,咧嘴尖牙,張口威吼,通身藍釉,腹部明黃,鬃毛纖綠。母獅左足下輕撫幼獅,面露慈愛,設色與公獅相仿,雙獅底部皆有原裝之琺華釉彩底座。因低溫燒製,胎呈米黃色,單獅約略50公斤重,加底座後有70公斤,已近成年男子體重,應真藏認為此等大型琺華獅造像,施釉工藝講究,線條流暢,於當時造價不斐,若非皇家寺廟或商宅權府者必不得擁。遙想此對大型琺華彩獅,於數百年矗立於廟宇神殿、皇室殿堂亦或巨賈殷商宅府門前鎮宅護法,必為氣韻雄渾,威宏磅礴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