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02

應真藏年度文物展 【中國古代文人寶藏──散意不渙】

2022.6.10-7.9
應真藏年度文物展

應真藏今年首次以文人雅趣為展覽主軸,推出全新系列展覽【中國古代文人寶藏──散意不渙】,展品納集文人書畫、高古玉器、金銅器,隨形木器,文房清玩、居室庭園陳設、案上賞石等。「藏雅集念,散意不渙」恰恰說明了本次展覽旨趣,應真藏主人經年的收藏准式乃隨心而運,依於仁、游於藝,淡然求之亦能成風。隨意隨緣,無需綴飾,便生清雅。 一盞、一罐、 一印,內藏細美,一木、一石、一器,自成氣韞。此次展品共計58組,除文人雅翫,應真藏經年展覽品項佛教造像今次也未缺席,多件精美造像羅列,形美神完,更豐富了此次展覽的審美意趣。這些品項是收藏的歷程,是初見時的心動,是錯被遺漏的珍寶,這隨意的心意亦是應真藏經年沈澱醞釀的集選,今集雅示人,散意成韻,閑韻悠悠,邀您品茗博古,翫畫賞石。

民國時期 淄博文石山子配山東軟石底座 高 29cm

彭康隆
墨色紙本
61.5x91.5cm 2005

中國人對老物件的眷念,深植於骨子裡。收藏古董文物之癖好,從歷代君王到士大夫,崇「古」情懷始 於宋代,世人熱衷賞古、鑒古、藏古、玩古,達到前所未有的繁盛。鑑識、鑽研,匯集著成眾家「集古錄」、「考古圖」等。不再滿足單純的文字描述時,便開始以描繪方式臨摹器物,於是「博古畫」應運而生,本次展覽就有一件精彩的〈明代十五 / 十六世紀 吳門風格博古圖〉。宋明以後器物繪製多用於人物畫配景,構圖多以文士聚會於庭園中,一邊談天一邊觀賞古物;獨立成靜物畫始見於晚明清初,後有研學碑拓者,不拘於物品之形似而歸寫意。

另一件繪畫作品〈明代十六 / 十七世紀 雲龍圖〉畫面蒼雲滿佈靛藍天空,龍首於雲中探出,具象了本為談詩神韻的「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南宋時,有畫師陳容善於繪龍,明清時代亦有名師藝匠摹之。此畫帶有宋韻,貌似陳氏風格,應真藏以為可能明代畫師所作,可惜無款識,卻更富想像空間。

〈十三至十四世紀 尼泊爾 馬拉王朝時期 木雕加彩佛坐像〉造像由整木雕成,無拼接,屬軟木,因年代久遠表面有些乾裂、磨損及多處風化,尤其在雙盤坐姿的膝部。表面上有部分紅礦物彩,頭部及髮髻殘有藍彩,雙耳通肩,鼻高尖挺,闊胸單肩露臂,雙盤姿,一手捥起,一手覆於膝,結降魔印。嘴角微揚,開相喜悅,高凸額骨,屬早期馬拉造像特點,可供細觀,迄今已七百多年,保存不易,通體可算完整,極為難得的一件馬拉木造釋迦牟尼坐像。

明代 十五/十六世紀
吳門風格 博古圖
設色絹本 鏡框
25.5x59cm
明代 十六 / 十七世紀 雲龍圖
設色絹本 立軸 179x95cm

木胎漆作自在式觀音造像〈清中期 宮廷御製 京造木雕漆金 自在觀音像〉又為另一件亮點展品,高僅有十八公分,卻是應真藏收過工藝水平最高的品項之一,表面多層朱漆光滑緻密,衣褶線條流暢,比例精準,天衣風帽覆於髮髻,雙目微閉,嘴角上揚,法相慈悲喜捨,最佳開相。因漆作較厚,有局部細裂。做工細膩,衣褶內仍殘有金漆,配以老紅木底座,與王世襄舊藏《葵生》款木雕紫漆觀音菩薩坐像以及北京故宮藏品清代木雕金漆觀音坐像極為相似。

竹雕壽老是明晚清初常見的老翁開懷笑口〈清代十七 / 十八世紀 竹雕壽老坐像〉,右手捧著桃子,膝前有一小童子,於一圓型竹根部因材施工,巧妙佈局,神氣栩栩。竹刻藝術,明清特有,匠人傳承技藝,古法造型,令人心生歡喜,也是藏品界主要收藏項目之一。歷代文人雅士愛竹,讓竹雕技藝發展極早,竹子虛心勁節,素有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人生貴有胸中竹」,畫竹刻竹,比德在心。竹雕多為小器擺件,紋理纖暢,色澤樸實,展品東方朔、竹雕壽老與降龍羅漢為伴, 氣節高尚,德風內藏。

福建漳州,位福建南方近廈門,屬內陸城市,四面環山,民風純樸,漳州窯乃盛於明代,主要特色米黃釉,細開片,大都是器具,如瓶,碗,杯等,其中瓷塑也是一特色,分別與德化相抗禮,各有特色,風格特異。但是以目前傳世的瓷塑來講,數量明顯少於德化許多,展品〈明代 十六 / 十七世紀 漳州窯觀音立像〉一手持如意,一手藏於袖,雙腳踏於蓮葉上,通體黃白釉色,表面細開片,開相端正喜悅,這樣的方圓臉,微笑型態,屬漳州窯獨有,應真藏喜藏之。

尼泊爾 馬拉王朝時期
十三至十四世紀
木雕加彩佛坐像 80x60 cm
唐代或更早
銅鎏金權鎮一對
直徑 4.5 cm/ 高 3 cm
清代 十七世紀
奇竹雙頭如意
長 41 cm

〈漢代 巧色瑪瑙跪熊〉乃由鮮豔色彩的紅瑪瑙巧雕而成,玉匠巧妙運用紅白色澤相間變化,勾勒出熊毛色分佈,巧奪天工,抓人眼球。漢代時已具備很好的寫實能力,玉匠能巧妙運用玉材,隨形雕作,生動巧致,藝術價值極高。又瑪瑙的硬度比玉石更高些,所以刻磨更具難度。應真藏收過漢代的石熊,銅熊,玉熊,綠松石熊,首藏此漢代瑪瑙熊,讚嘆漢代玉匠奇精絕技藝。

席鎮為壓席角之用鎮。古人席地而坐,為防起身時蓆子移動,因此席鎮應運而生,為壓物之器,各種材質的席鎮如金銅、玉石、陶瓷因各朝代的審美取向而有了各種樣式,〈唐代或更早 銅鎏金權鎮一對〉權鎮銅胎有鎏金,底部中空灌鉛,但因時間久遠已經泛白鉛化,席鎮形扁圓形,狀如瓜,外表有迴紋繞,頂部有突起,穿洞,能結繩,鑄工精細,鎏金厚實,外表有綠銅斑,應有四件,今僅存一對 。

佛塔又名浮屠(梵語佛陀之音譯)藏語稱曲登。佛塔最初是由用來供奉舍利,經卷或法物。〈偽滿州時期(1932-1945) 銀錯金佛塔〉為藏式舍利佛塔,為喇嘛教所供奉之塔,也就是中國早期塔婆式塔的發展,從元代將喇嘛教奉為國教,塔婆式塔便開始流傳且盛行起來,元至明清之際,民間及官方大舉興造佛塔,由大型建築至小型雙手可捧起者皆有。台基分兩層,基本上有十三級,塔剎上為圓光紅日仰月在下,基座中央內放置一小四臂觀音觀音鎏金像,塔身都是以銀質為主,塔基,肚上有金線嵌入,作工講究,塔基有封底未開,基座四方,後方有銘刻「呈贈 石田禮祝 殿(1886-1978)滿洲里 興物產組合」。

清中期 宮廷御製
京造木雕漆金 自在觀音像
高 18 cm
清十七/十八世紀
竹雕壽老坐像
高 14.3 cm
明代 十六/十七世紀
漳州窯觀音立像
高 51cm
偽滿州時期(1932-1945)
銀錯金佛塔 尺寸:44.5 cm

中國自古微型雕刻工藝精湛,諸如竹、木、牙、角、石、玉甚至果核等,同為雕鏤巧技,多文具或案頭清供,成為文人日常親傍的賞玩之物,本次呈現一件〈清代 十七世紀 奇竹雙頭如意〉。如意詳解為滿意或跟期望一樣,符合心意的意思,也是一種象徵吉祥的陳設器,常見由竹木玉骨金銀銅等材料,單一或複合材料製成,最高由皇帝下至一班凡夫也都能手握如意,唐代張祜題畫僧二首,終年不語看如意,似證禪心入大乘。如意功能是吉祥物,是生活品(撓癢),亦有鐵如意可作為兵器,擊之能碎物。展品是以竹為材,順勢自然生身而成,後人切一取良材時,略有小刀雕刻成如意,外皮潤黑,包漿陳舊 。

一件臥虎的硯台造型〈金 / 元代 歙州 歙石 虎型硯〉,因背脊上有一小平台可供磨或舔筆,順筆用之硯台,中國製硯講究的便是石質堅硬,表面細密,這樣比較好發墨,其二講究造型,此虎形硯惟妙惟肖,臥屈成形,並陰線刻畫虎斑紋,虎硯的實質黝黑,質地較硬,表面光潤,可能來自廣東省的歙石,精巧生動又帶著趣味的虎形硯。

火燒玉是玉器中仿舊的方法之一,是用火燒烤玉器,使玉器受熱後轉化成白色,如骨白,即是仿石灰古,燒烤時需加熱至約300~500度,加上冷水浸泡冷卻後再浸泡錳酸鉀,將玉與化學成分互相作用後,再將其打磨光亮,火燒玉在明清時較常使用,一派以倣高古形制以滿足仿古能力,另一派喜愛灰白骨質感。更顯古意,〈清中期 火燒玉八駿圖山子〉即是火燒玉,在清代時也自成一格,古玉外表,清初玉匠融入時代風格,山形玉雕,有松樹,有山石,有八駿馬及一牧人,配上一紫檀隨形底座,相得益彰。

唐代
白大理石獅子蹲坐像
高10 cm
清 中期
火燒玉八駿圖山子
高15 cm

〈唐代 白大理石獅子蹲坐像〉的大理石獅子鎮高僅10公分,以獅鎮來說體量算小的,正常約15-20公分高,石獅造型刻繪生動,前足上下交叉盤放,與獅王悠閒的盤踞高處,閒散自怡的姿態極為相似。唐代小白石獅鎮品項中,此類造型較為少見,小巧可愛。

〈清代 靈璧石含壽山石底座〉文石質硬,可敲出清脆音,表皮多皺,深淺紋理,氣如山色通晴陰。應真藏已藏近二十年了,配有彭氏寫生照,寫實功力甚佳。賞石文化源起晉唐,揚於宋元,盛行明清,深受老莊哲學和道禪思想影響,價值觀亦內斂無為,素以「本自天然,不假雕琢」為上。賞石美學主要形成於宋代,又因徽宗愛石痴狂,眾臣爭先搜羅進貢,玩石、 供石、訪石、拜石各行其道。閒來無事,望石靜坐,一敘情志,適心快意。明人文震亨有言:石令人古,這賞石尚古的「古」,不只是一種時間概念,而是一種內心深處想見的情境狀態。居室中若無雅石坐鎮,自然缺乏一種空靈之氣,小中見大,一石一景一天地。靈璧石(又稱磬石)算是最好的石頭,人言三奇五怪,異狀為佳,質密堅潤,褶紋遍布,顯現大氣無形。集靈璧石數件,漆黑如墨,敲之如磬,大巧若拙、氣韻十足。悠悠頑石,集天地靈氣而生,各自奇異。

漢代 巧色瑪瑙跪熊
高 3.7 cm
金/元代 歙州
歙石 虎型硯
高 3.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