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1.03

【鑠古燦今-張大千書畫特展】-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

【鑠古燦今-張大千書畫特展】-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

2022年12月15日 – 2023年1月12日
【鑠古燦今-張大千書畫特展】

CANS藝術新聞 / 台北報導

由淡江大學與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聯合舉辦的【鑠古燦今-張大千書畫特展】,12月15日上午十時於淡江大學驚聲國際會議廳舉辦開幕式暨學術論壇。開幕式首先由淡江大學董事長張家宜及校長葛煥昭致詞,立法院前副院長鍾榮吉、前海基會董事長陳德新、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理事長王水衷先後致詞。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主任、策展人張炳煌教授也為展覽做了精彩的介紹。

除前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黃光男教授專題演講外,下午的學術論壇更是精彩豐富、由臺灣藝術大學蔡耀慶教授主持,四場學術發表,淡江大學駐校藝術家袁金塔教授 「張大千潑墨風格形成剖析」,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黃華源客座助理教授「張大千潑墨畫風在台藝之萌櫱」,淡江大學駐校藝術家沈禎教授「不世之才一大千 – 試析大千人物畫的千秋功過」;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劉嘉成助理教授「採得百花成蜜後 – 略述大千體書風之形成」,現場更是座無虛席。

【鑠古燦今-張大千書畫特展】集結來自民間25位收藏家的精彩收藏,2023年是大千先生仙逝四十周年紀念,在此歲末迎新之際,此展也代表收藏界提前向大千先生致敬。展覽亦由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張炳煌教授擔任總策劃,精選一百二十餘件展品,本展及編印的專輯中,內容有張大千書畫各個時期精彩作品,分類為「萬里江山」-壯闊山水、「花顏靈動」-花卉走獸、「妙相莊嚴」-觀音菩薩、「慧定雅姿」-仕女人物、「清風徐來」-扇子雅趣、「氣象開張」-書法筆墨、「文房清供」-雅緻文房。每件作品都代表了大千先生的藝術造詣和涵養,值得觀賞和品味。展場空間由居意古美術、集雅軒及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佈置,清逸典雅,並特別展出一件罕見的張大千手繪荷花旗袍,原為張夫人徐雯波舊藏。

【鑠古燦今-張大千書畫特展】現場
【鑠古燦今-張大千書畫特展】開幕大合影
【鑠古燦今-張大千書畫特展】現場
【鑠古燦今-張大千書畫特展】現場
【鑠古燦今-張大千書畫特展】現場
【鑠古燦今-張大千書畫特展】現場

胸懷古今的大千世界

張大千(1899-1983),曾被徐悲鴻譽為「五百年來一大千」。這位才氣橫溢、豪縱自放、雅善說笑,二十世紀水墨畫壇最具國際聲量的藝術巨擘,在波瀾壯闊的新舊時代交鋒浪潮中大步前行,他以天縱之才,遍覽中土名山大川,融合東方文化精隨與西方視覺藝術,集古典畫學傳統之大成,其鎔鑄古今,升騰幻化,盡晶瑩洗鍊,光芒而無泥滓,風華壯麗,創時代水墨革新之氣象,開藝苑新局,藝術卓越傲視群倫。

張大千的個人形象、生活經歷與卓絕畫藝,三者齊名、豐富且精彩。論其藝事,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無所不能,工筆、寫意均能完善精良;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尚能為詩,既合畫意,又賦所感,能受世人重視,實非偶然。既是天賦,加之手不釋卷,勤學廣採,於傳統畫史、典籍、詩文無不用心,對於歷朝名作,心追手摹,吸納箇中菁華,終成一代巨匠。循其繪事發展,清晰可見,早年取法明、清的文人;中歲往探高古藝術真貌,遠赴敦煌臨摹壁畫,於用筆、用色、造型蛻變,畫風增添穠麗面貌。旅居海外之後,接觸西方自動性表現創作,加之個人領悟,終以潑墨潑彩,標舉其個人成就。

曝書圖 張大千
曝書圖
20×53.5cm 成扇設色紙本
1929
張大千沒骨雙清
沒骨雙清
18×50cm 成扇設色紙本
1932
張大千 前赤壁賦圖
前赤壁賦圖
33.5×98cm 設色紙本
1979
張大千 幽谷雲深
幽谷雲深
49×98.5cm 設色訂製菠蘿紙
1980

這位藝壇巨匠,舉世無雙,其作品,面貌多元,猶如一部繪畫史的縮影,將水墨畫開啟新局,別具意義;其為人,熱愛歷史,重視文化,又富開拓,啟發眾多後學者。無論是針對作品的個案分析,或是對其生活細節的詳加考察;也無論是鑑賞、收藏家想要掌握市場脈動,或是學者專家企圖挖掘作品背後的諸多意義,就其藝術生涯的方方面面持續不斷地進行探詢,都是值得期待的未來。

張大千之畫,有傳統的精華,有現代的精神;有物理的觀察,有精神的想像,體現傳統與現代急速碰撞的時代意義。畫中筆墨極為古典,但是又不乏造型元素,這是畫家個人魅力所在,相信其精彩作品,不受時代與地域所限制,而能綿長持續受世人喜愛。

張大千 山水四條屏
山水四條屏
匡廬勝境、煮茶綠蔭飛瀑、七里潭望釣台、黃山三十六峰(由左至右)
99.5×40.7cmx4 設色紙本

「師古」、「師造化」、「師心」:

師古者,即以前人為師,以古人為師。書畫重視筆法,自古以來,書畫家能否承前啟後、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端看他的傳統功底是否深厚。張大千用大量的時間和心血臨摹古人名作,從清代石濤起筆,到八大、陳洪綬、徐渭等,進而廣涉明清諸家,再到宋元,最後上溯到隋唐。他認為:「畫藝要領:師古人,師造化,求創新。」他一生創作歷程,是不斷在師古、師造化中,求變化,尋創新。早期摹古,用工極深,特別是臨摹石濤和八大作品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很多大收藏家、鑑賞家都難以辨認。這些得以通過諸多鑑識者的眼睛的托名之作,可以說明他的「師古」深得箇中三昧,方能使畫猶若古人面貌。

張大千 朱夏玉荷圖
朱夏玉荷圖
45×37.5cm 設色紙本畫仙板
1964
張大千 雙溪書屋
雙溪書屋
41.8×35.5cm 設色絹本
1952
張大千 青城第一峰
青城第一峰
93.5×46.2cm 設色紙本
1946
張大千 秋江垂釣閒居圖
秋江垂釣閒居圖
132×51.8cm 設色紙本
1948

這師古之法,大抵也得力於他願意收藏。為了貼近傳統佳作,他不惜千金求畫收藏,而後朝夕摩娑,反覆觀摩,讓古人之法能為己用,且從中再探究古代名家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而建立他自身的藝術視野。師造化者,係以自然為師。畫論中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語,意即說明山水畫作本乎自然,要使畫面安排亦須契合自然。一位畫家,有丹青妙筆,更是一位美的發現者,生活的探索者。平日即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觀察、感受生活,從生活中獲取素材,不斷積累,又要經過加工提煉。唯有真正到生活中去,長期地、不斷地、反覆地寫生創造,多角度地深入觀察、表現,再觀察、再表現,才能實現神與物化。張大千學習了「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石濤精神,遍游名山大川,無論是遼闊的中原、秀麗的江南,還是荒莽的塞外,都有他的足跡,也從千變萬化的自然景物中汲取營養,逐步形成自己的心中山水,或是俐落靈秀,或是峻峭險拔,或是快意爽利,或是渾厚凝重,都是從自然之中觀察而來,他曾說:「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見聞廣博,要從實際觀察得來,不只單靠書本,兩者要相輔而行的。名山大川,熟於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要經歷的多才有所獲。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獸都是一樣的。」

張大千 南無觀世音菩薩像
南無觀世音菩薩像
107×47.8cm 設色紙本
1943
張大千 摩登春意圖
摩登春意圖
102.5×53.5cm 設色紙本
1951

師心者,係以心靈追求為師。藝術創作是藝術家主觀之意與現實生活之境相互交融理解之後,以個人理想為目標,所建構出的世界。主觀的探究與客觀的判讀都是不可或缺的經驗,再經過長時間的磨練,終將心靈感悟和自然生活的物象融為一體,轉化成作品展顯於世人之前。師心,是建立在師古與師造化兩者的深厚基礎之上,在傳統的筆墨與對自然的感悟之後,面對現實的一種回望。張大千的山水畫創作晚期,開創了潑墨、潑彩的新畫風,他從歷代畫論中,思索傳統潑墨意涵,加上西方現代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的作法,創造了一種屬於水墨世界的潑彩風格。這是一種將色與墨相融相間,將半抽象與寫意的具象畫法融為一體,產生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這是張大千集傳統大成之後走向個人創新巔峰的階段。其構圖新穎,大氣磅礡,不拘一格。這種山水畫畫面是迥異於傳統,畫面呈現蒼茫幽深的意境,使觀者在視覺上產生了虛實相生的效應,同時可謂氣魄宏大,氣脈流貫,繁複變化卻又渾然天成,顯示了畫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現了畫家氣吞山河的胸懷與氣度。

張大千 煙嵐雲岫圖
煙嵐雲岫圖
54×75cm 設色絹本畫仙板
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