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0.24

第75回正倉院展

第75回正倉院展

2023/10/28-11/13 奈良國立博物館

第75回正倉院展

整理報導 / CANS藝術新聞
圖片提供 / 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提供

在紅葉滿天的時節,今年10月下旬將迎來第75屆正倉院展。本次展出北倉9件、中倉24件、南倉23件、聖語藏3件,共59件寶物。其中,6件作品為首次公開展出。歷經千年,幾經修復,本次的寶物亮點為北倉的〈九條刺納樹皮色袈裟〉、〈漫背八角鏡〉及〈鳥草夾纈屏風〉、中倉的〈斑犀把漆鞘黃金葛形珠玉莊刀子〉、南倉的〈楓蘇芳染螺鈿槽琵琶〉、〈平螺鈿背圓鏡〉等藏品。一如往常正倉院展將展出傢俱、樂器、服飾、佛具,乃至各類古文書,綜觀上述得以將正倉院寶物之美毫無保留地傳達給眾人。

天平勝寶8年(西元756年)聖武天皇七七忌(6月21日)時,光明皇后(701-760)將天皇的遺愛品獻納給東大寺大佛,而此次展出特點為《國家珍寶帳》中記載排行首位的〈九條刺納樹皮色袈裟〉,該袈裟被視為聖武天皇(701-756,在位時間724-749)對佛教虔誠地信仰象徵寶物。

正倉院傳承自奈良時代(710-794)宮廷和寺廟使用的樂器、傢俱及貴族使用的飾品等寶物。如:〈楓蘇芳染螺鈿槽琵琶〉具螺鈿裝飾的四弦琵琶,琴腹參照中國盛唐時期流行的山水畫畫風,同時也呈現有別於奈良時代的異國風情。

奈良時代佛教儼然已成日本的國教,絕不容錯過的是點綴東大寺等大寺院內色彩繽紛的佛具。以碧藍為底的〈碧地金銀繪箱〉、〈銀平脫鏡箱〉、〈斑犀把漆鞘黃金葛形珠玉莊刀子〉等寶物皆使用螺鈿、金銀、珠寶等高級材料,透過上述寶物可一窺奈良時代貴族們滿腹異域情調地膏粱文繡日常。

今年最值得一看的寶物為曾任東大寺初代別當的良弁(689-774)的墨寶,一窺由良弁揮毫的文書及道鏡(?〜772)親筆撰寫信件,匯集而成的《正倉院古文書正集 第七卷》。此外,本次寶物中從奈良時代《漆六角櫥子殘欠》的佛龕的零件留存至今,實屬罕見,被視為了解當時佛龕形態的珍貴物品。

儘管時光荏苒,這些寶物在人們努力不懈的守護下,得以保存並流傳至今。如此珍貴的展出,使人朝觀暮覽。正倉院作為保管整理寶物的先驅,其存在意義深遠。希望藉由本次展出,再次喚醒現代對寶物傳承的意識。

中倉 131
斑犀把漆鞘黃金葛形珠玉莊刀子
はんさいのつかうるしのさやおうごんかずらがたしゅぎょくかざりのとうす

全長 38.5 cm 把長 15.9 cm
鞘長 27.2 cm 身長 15.8 cm
奈良時代(8世紀)

刀子古時用於裁切紙張,或削除木簡上的文字用的小刀,同時也是配戴於腰帶上作為身分象徵的裝飾品。正倉院內初始館藏許多為聖武天皇的遺愛品,而後則是貴人向東大寺獻納的眾多刀具。本品屬於其中大型藏品,刀柄採用犀牛角製成,刀鞘則是木製漆制,刀柄和刀鞘皆用金製成的金屬配件裝飾。刀柄筆直,刀身則刀尖稍微向刀刃側凹陷(呈筍皮)等,有別於一般刀具,相當突出。
南倉-楓蘇芳染螺鈿槽琵琶
南倉 101
楓蘇芳染螺鈿槽琵琶
かえですおうぞめらでんのそうのびわ

全長 97.0 cm 最大幅 40.5 cm
奈良時代 / 中國唐朝(8世紀)

此為裝飾精美的琵琶,且刻有「東大寺」的銘文。板從槽至琴首整體用蘇芳染製楓木,鑲嵌螺鈿和琥珀成唐花、飛鳥、雲紋等。腹板貼有皮革包覆的撥桿,捍撥畫以山岳為背景,一白象上騎坐四人,一擊腰鼓,一吹尺八(或篳篥),一吹橫笛,一揚袖而舞,均為西域人服飾。

根據近年的調查顯示,琵琶底層顏料為日本特有的白色顏料,而畫作被斷定為奈良時期所繪。此外,一般正倉院藏漆藝品,螺鈿皆為一般夜光貝,而此物是唯一採用鮑魚殼製成,推論極有可能為日本製作。本品因其繪畫呈現盛唐時期風貌而聞名。
南倉-平螺鈿背圓鏡
南倉 70
平螺鈿背圓鏡
へいらでんはいのえんきょう

徑 39.3 cm 緣厚 0.9 cm 重 5410 g
中國唐朝(8世紀)

白銅製寶鏡鏡背由螺鈿、琥珀、玳瑁等各種珍稀材質裝飾而成。據分析,推論為中國製的唐鏡。鏡背花紋則是以連珠紋區分內外二部分,各式各樣的唐花、花蕊、花卉、草葉隱藏於間隙。螺鈿部分施以毛彫法,琥珀則鑲嵌於伏彩色之上。最後於各個縫隙間貼上青、綠、白三色的綠松石粒。正倉院館藏具有螺鈿裝飾的寶鏡,北、南倉合計共9面;而此鏡為最大的鏡面,並採用華麗絢爛的鏡背裝飾,巧妙絕倫地工藝,推測於唐朝當時備受推崇且喜愛的精品。
中倉-碧地金銀繪箱
中倉 151
碧地金銀繪箱
へきじきんぎんえのはこ

縱 27.9 cm 橫 17.5 cm 高 10.6 cm
奈良時代(8世紀)

箱蓋以碧藍為漆底而成,採用金、銀漆,繪製成各種紋樣,蝴蝶翩翩飛至和啣著花枝的鳥,染成蘇方色的箱緣繪有朵朵金花。箱蓋箱內的內襯繡有花與鳥的錦緞,推測用於收納供佛的道具箱。因箱底留有千手堂的墨跡,因此可推論為當時東大寺千手堂(現已不存在)的收藏品。由正倉院保存至今,可一窺消逝在時光長河中堂宇的肅穆及莊嚴。
南倉-刻彫梧桐金銀繪花形合子
南倉 36
刻彫梧桐金銀繪花形合子
こくちょうごとうきんぎんえのはながたごうす

長徑 31.9 cm 短徑 18.8 cm 總高 11.5 cm
奈良時代(8世紀)

使用一整塊散孔材刨製成橢圓形附上蓋的器皿。不論是箱蓋或是箱子本身細部施予金、銀漆,並且展現寶相華的造型 。即便正倉院保存五個相同造型的盒子,卻僅有此件完整地保留至今。此外,箱底背面中央撰有「戒壇」的墨跡銘文,藉此可知曾傳世於東大寺的戒壇院。據昭和木材材質調查中,過去曾認為此物為環孔材的梧桐木製成;雖樹種不明,但已確認非環孔材製成。
北倉1 九條刺納樹皮色袈裟
北倉 1
九條刺納樹皮色袈裟
くじょうしのうじゅひしょくのけさ

長 253 cm 寬 147 cm
奈良時代(8世紀)

自奈良時代(710-794)開始,佛教於當時是舉足輕重的存在。光明皇后將此袈裟作為聖武天皇遺物獻納至東大寺大佛時,根據《國家珍寶帳》記載此袈裟為第一件被記錄的寶物,其存在象徵著聖武天皇篤信佛教的證明,可謂天平時期對國家意義非凡且彌足珍貴的寶物。

「刺納」拆開來解析,刺即為刺繡,而納則是縫補的意思。此件袈裟使用了黃、綠、紺藍、紫紅等染料在絲綢的殘片上繡上縝密精美的繡樣。根據傳統將破碎被丟棄的破布蒐集而來製成的「糞掃衣」,為求製作出如同樹皮般的質感,這樣特殊的色調稱為「樹皮色」。

於《摩訶僧祇律》卷十六雲︰「糞掃衣者,里巷中棄弊故衣,取淨浣補染受持,是名糞掃衣。」又作衲衣、百衲衣。即摭取被捨棄於糞塵中之破衣碎布,洗滌後作成之袈裟。
北倉 44 鳥草夾纈屏風〔其一〕〔其二〕
北倉 44
鳥草夾纈屏風〔其一〕〔其二〕
とりくさきょうけちのびょうぶ

左圖〔其一〕
長 149.0 cm 幅 54.0 cm 本地長 143.0 cm 幅 47.0 cm
右圖〔其二〕
長 148.7 cm 幅 56.0 cm 本地長 142.4 cm 幅 48.7 cm
奈良時代(8世紀)


根據《國家珍寶帳》記載,本次展出的寶物為鳥草夾纈屏風10幅中的其中一對。每一幅屏風皆以花草及帝雉呈現,上幅為遠山和蝴蝶,下幅則搭配花草、鳥、蝴蝶和岩石。由於上下兩幅屏風呈現風貌不同,因此被視為各別的屏風。
夾纈,日本稱為板締,是一種雕版鏤空印花防染工藝。透過夾染兩層布料的特殊工藝,摺疊染後色,呈現左右對成的圖案。這些珍貴的寶物展現中國盛唐時期所流行的花鳥畫,其屏風的獨特風采,令人耳目一新。
南倉-赤地鴛鴦唐草文錦大幡腳端飾
南倉 180
赤地鴛鴦唐草紋錦大幡腳端飾
あかじおしどりからくさもんにしきのだいばんのきゃくたんかざり

長 39.7 cm 寬 46.3 cm
奈良時代 天平勝宝九年(757)

天平勝寶9年(757)為聖武天皇崩殂一週年忌日所舉行的齋會。本品於該儀式中使用,並名為灌頂幡(又作觀頂幡)。幡具有灌頂之功德,故稱灌頂幡。起於印度轉輪聖王太子灌頂即位時,以幢幡莊嚴其儀式,佛教仿此作為法具。

本品旗幟自上而下的幡腳下端掛着的裝飾品。該灌頂幡修復後,全長約15公尺,非常壯觀。因此,即便是說幡腳底部的裝飾品,也顯得非常巨大。正倉院館藏腿端裝飾上,於赤紅錦上使用了各式各樣的錦緞,華麗地展示乘坐於蓮花唐草紋的一對鴛鴦。上述這些異域傳來的工藝及文化,不論是對於中國或日本造成深遠地影響。一如文化需要傳承,也需要接納及創新。如同百納海川,有容乃大。
北倉-犀角杯
北倉 16
犀角杯
さいかくのつき

長徑 15.5 cm 短徑 8.4 cm 高 5.0 cm 重 76.8 g
中國唐朝(8世紀)

由犀牛角刳空內側製成的酒盞。根據酒盞呈現出咖啡色夾雜白色斑點,因此推論此盞用印度獨角犀牛的角製作而成。就口處刻製花瓣造型,且活用素材呈現其獨特質感及肌理,該物精妙絕倫的器型備受推崇。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家珍寶帳》中記載兩只犀角杯,但據《雜物出入繼文》(展出編號4)的紀錄,這兩只酒盞自平安時代被出藏,因此至今仍有爭議它們與本物不同的說法。
中倉-青斑石鼈合子
中倉 50
青斑石鱉合子
せいはんせきのべつごうす

長 15.0 cm 高 3.5 cm
奈良時代 / 中國唐朝(8世紀)

上蓋為鱉(甲魚)形狀,腹甲則收納一個八角形的盤子,整體採用青斑石(即為:蛇紋石)雕刻而成 。鱉的雙眼則鑲嵌深紅色的琥珀,突出的鱉嘴,銳利的長爪和柔軟的甲殼,凸顯其雕刻栩栩如生。甲背上以金、銀漆繪製北斗七星的倒影。基於道教的傳說,自古以來鱉和北斗七星被視為宗教的神聖象徵,因此有逸聞此為存放靈丹妙藥的容器。
南倉-紫檀小架
南倉 54
紫檀小架
したんのしょうか

高 46.3 cm 台長 29.3 cm
奈良時代 / 中國唐朝(8世紀)

此為一種小型的掛架。橫長六角形,底座附有腳臺,架上紫檀製的鳥居,鳥居形柱子的前後分別安裝一對華美的鉤具。底座由柿木製成,底座的面板則貼上紫檀皮,周圍覆有金箔,再施以數疊漆。底座側面用象牙線分爲10個區域,各區域內用藏青色、紅色劃分,展示西弁稅花樣的象牙板,木畫環繞周圍等等,採用奢侈高級材料的精品。關於本品的用途,推論可能為筆架、梳妝台、掛軸等卷軸狀的物品,但因其不確定性而眾說紛紜。
中倉-漆六角櫥子基趾椊
中倉 202
漆六角櫥子殘欠
うるしろっかくのずしざんけつ

中倉 204
漆六角櫥子基趾椊
うるしろっかくのずしのきしほぞ

現存部復元高 155 cm 屋根復元幅 220 cm
奈良時代(8世紀)

櫥子是用於安置佛像和佛教經典等的附門的佛具。本品是奈良時代(710-794)製作的櫥子的部分。實際上,此次展出的漆金銀畫佛龕門【展出編號26】和本品是一系列的物品,平面為長六邊形,組成附屋頂的櫥子。根據正倉院事務所的最新研究成果,屋頂和屋檐的形狀特徵鮮明,櫥子的原始型態得以復原。奈良時代的櫥子樣式、資料相對稀少,可供後人研究櫥子的遺例少之又少,因此該件寶物具有深遠且重要的意義。
中倉-正倉院古文書正集 第七巻
中倉 15
正倉院古文書正集 第七卷
〔少僧都良弁牒、法師道鏡牒ほか〕
しょうそういんこもんじょせいしゅう

9張
奈良時代(8世紀)

由9封文件匯集而成冊,囊括擔任東大寺初代別當的良弁(689〜773)落款文書及道鏡(?〜772)親筆撰寫信件。良弁的落款極富他個人特色,莊嚴且筆力險勁。

稱德天皇所重用的僧侶—道鏡,並被授予史無前例的崇高地位,並推動天皇所推行的佛教政策。道鏡透過親筆文書傳達抄寫經書等相關命令給眾人,其筆墨筆力千鈞,而備受關注。
第75回 正倉院展 出陳宝物一覧
第75回 正倉院展 出陳宝物一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