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 • 2022.05.12

古琴 II 專輯 專訪-香港古琴研究會會長 梁基永 Liang Jiyong

文玩之冠   其聲正亢

CANS藝術新聞 / 專訪

梁基永,號禮堂,生於廣州,中山大學文獻學博士,收藏家,文獻學者,書畫家及音樂史學家。著有《松廬琴學叢稿》,整理出版《琴翼》,及著有《故紙寒香》,《清代翰林與香港》等著作,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副研究員,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廣州嶺南古琴研究所所長,香港古琴研究會會長等。

梁基永先生於上世紀90年代接觸古琴,本身既是知名琴人又是理論家、收藏家。藉由他豐富的經歷與所聞,帶領讀者回到60年代的古琴世界。並以文化人與收藏家的角度,剖析當前與古琴傳承與市場前景。

排名統計至2021/12/31

古琴歷年拍賣 TOP 46-1
潞王中和琴

XLA 西泠印社 2011/07/17 Lot 1404 
長 120.5; 肩寬 18.3; 尾寬 13.4; 隱間 112.5 cm
RMB 4,025,000

CANS藝術新聞:古琴市場的引爆點,在2003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唐〈九霄環佩古琴〉以346.5萬人民幣創下古琴紀錄,同年秋季王世襄先生舊藏的〈唐「大聖遺音」伏羲式琴〉以891萬人民幣成交讓古琴再度成為藝術市場的熱門話題。2011年中國嘉德春季春拍〈唐「大聖遺音」伏羲式琴〉再次上拍更以1.15億天價成交,古琴拍賣行情達到了新高點。您認為是甚麼因素,在2003-2011年間突然有大量古琴在拍賣市場換手?頻創佳績的原因是什麼?

梁基永:古琴收藏行情的開始,是以2000年代中國大陸經濟起飛而帶動的。眾所周知,自加入世貿以來,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就比1990年代要快很多。我算是目睹了大陸的拍賣行業興起的全過程,從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北京,上海,廣州這三個城市先後開始有了藝術品拍賣公司和拍賣會。但是直到2000年之後,行情才忽然被拉高。

古琴在藝術品行業中,是非常小眾的門類,對於收藏者的文化素養,欣賞品味,要求比書畫和瓷器要高。古琴在2003年之前,是什麼情況呢?根據我的記憶,2000年左右,廣州市面上,一床明代的古琴,價格也就是5到8萬人民幣左右,並且已經是很好的品相了。但是在這個時期,隨著經濟的起步,很多收藏者加入購買行列,而古琴則比較幸運,由於王世襄先生在古玩行業中的教父地位,他的藏品之中,當然以家具為大宗,他帶起了明代家具收藏熱潮之後,又使古琴也成為收藏家矚目的焦點。

現在回頭看,2003年的「儷松居」藏品拍賣,價格當然是很低,然而當年這是天價,想像一下,他的唐琴〈大聖遺音〉賣了八百多萬人民幣,這個價錢,在當年的北京可以買兩套兩三進的四合院,折合今日要兩億人民幣以上了。隨著王世襄先生的藏品散出,古琴正式進入收藏界視野,並且因為其後不斷有鴻寶級別的古琴在市場上出現(例如北宋宮斫的〈松石間意〉),因此古琴市場一路走高,2011年〈大聖遺音〉再次易手,市價已經過億。這就是古琴十年間的保值效應。

古琴歷年拍賣 TOP 48
劉墉舊藏黑漆仲尼式《天風海濤》益王琴

SUN 中貿聖佳 2018/11/24 Lot 2505 
通長 126; 有效弦長 117; 額寬 17.4; 肩寬 19.8; 尾寬 14.3 cm
RMB 3,852,500

CANS藝術新聞:2011年後古琴專拍就較少以專場形式釋出,只有零星古琴現身拍賣市場,其原因是?近十年間雖然古琴出貨量少,但不乏高價拍品,而且多為生貨,您認為是什麼因素在支撐古琴市場?

梁基永:2011年之後並不是說就沒有專場形式的古琴拍賣,例如嘉德就堅持每年都有古琴專場,但是像「儷松居」這種具有分量的名家舊藏專場,就似乎式微了。原因也很簡單,像王先生這樣多年收集的大家,世界上也沒有幾個,一些大拍賣公司想辦法征集了一些重要古琴家的舊藏,例如管平湖先生經常用於彈奏的〈猿嘯青蘿〉,就出現在拍場上,不過因為不是整批的釋出,因此效應遠不如儷松居專場。可是價格依然很可觀。

考察2006年至今的幾場古琴專場,其上拍數量都在十床左右,但是個別成交還是很不錯的,這就是名家效應,只要是名家舊藏,所謂「有故事」的,價格就很高。買家看來多數不是彈琴的人,因為古琴家根本支撐不起數百萬人民幣以上去買一床老琴。而投資者看中的是名家舊藏古琴的名人效應,或者說古董價值,多於樂器屬性。

古琴歷年拍賣 TOP 50
仲尼式「霜天鈴鐸」益王琴
萬曆
C 佳士得 2019/05/29 Lot 2959 
通長 121.3; 肩闊 19.2 cm
HKD 4,685,000

CANS藝術新聞:古琴是相當古老的樂器,做為中華文化傳承的載具,可否與讀者分享,在古琴進入拍賣市場前,上世紀的古琴市場與流通狀況?

梁基永:我所掌握的情況,只知道1960年代至今的古琴收藏概況。1990年代之前都是老師輩口述的歷史。1949年之後,古琴一蹶不振,最便宜的時候是1950年代初期,姜抗生老師在北京天橋市場,買了一張潞王琴,編號第九十九號,那是我迄今見過最完整保存最好的一張潞王琴,當時才多少錢?人民幣十塊錢,可想而知那時候古琴的價格賤到什麼程度。

在此之前,古琴的價格,也經歷過高峰和低谷,例如謝導秀老師曾經說過,太老師楊新倫先生,在抗戰時期,曾經在廣州收了三卡車的古琴,這個概念非常使人咂舌,但是在上世紀五十到六十年代初,當時跟隨楊先生學琴的學生,只要能成功學會一曲,楊先生就會送一把老琴,受此恩惠的早期學生我不只見過一個,由此可以說明,從抗戰時期開始,一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老的古琴價格非常便宜。

1949年之後,幾乎沒有成規模的古琴製作行為,只有極少數老琴家,抱著承傳藝術的想法,教學生小規模地手斫古琴,因此當時學琴的學生,幾乎都是靠老師贈送或者半賣半送的得到老琴。

大概從1990年初開始,因為台灣和香港的收藏家開始關注古琴,當時也有部分大陸的琴家學生,能有出境的機會,這時候老琴市場開始萌芽,我所認識的一位最早入大陸收購古琴的行家,今年已經接近八十歲,他告訴我在九十年代初期,「平均每個月都能收到明代的琴」,現在看似乎很驚訝,當年我聽了絲毫不覺得稀奇。

古琴歷年拍賣 TOP 52-1
彭祉卿舊藏仲尼式古琴

SUN 中貿聖佳 2016/11/15 Lot 1571 L 123 cm
RMB 3,795,000

CANS藝術新聞:據您了解,古琴收藏家有無地域之別?新進的古琴收藏家與老一輩藏家有何差異?以傳統琴人、文化人的角度,與新進收藏家的角度來收藏古琴,這兩種群體分別看重哪一方面?

梁基永:以前古琴是很少有「收藏家」這個概念的,老一輩的琴家,手裡有幾張老琴,那是演奏和教學的必須,並不是抱著收藏的心態。我所認識的收藏古琴者,正如古人所分類的那樣,有鑒賞家,有商人,有古琴家。但由於這個圈子很小,地域分別是談不上的,例如北京的幾位,既有商人,也有精於鑒賞的琴家。香港也是一樣,有專門販運的商販,也有專門收藏的大咖,但是他們有共同點,即善價時都會毫不猶豫地出售。

台灣之前也有幾位藏家,據我所知道,有一些大學和私人機構也從大陸買入古琴,但是近年大陸市場看漲,古琴又從台灣回流了,當然最近一兩年有一兩位新手入市,但總體而言,最大宗收藏來源仍然屬於大陸藏家。

傳統的琴家,他們收藏是為了研究,為了斫製古琴,文人收藏古琴,則是一種文化姿態,為了熏陶自己。當代的收藏者,既有純粹投資性質,也有少部分是沿著古人的路子,是為了研究,但為數極少,主要原因如前所述,文化人多數買不起已經被炒高的古琴。不過最近有較好的趨勢,則是一些古琴新玩家在一擲千金收藏名琴之餘,也聘請古琴家幫忙修復和複製,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古琴歷年拍賣 TOP 54-2
黑漆蕉葉式百納古琴
明初
HBJ 華藝國際(北京) 2021/12/11 Lot 1022 
通長 122.5; 肩寬 19; 尾寬 13.5 cm
RMB 3,680,000

CANS藝術新聞:綜觀古琴排行TOP100,大部分取得高價的皆在中國內地拍出,就您觀察,古琴在香港或西方市場表現如何?

梁基永:古琴拍賣在香港數量很少,比起大陸拍賣確實遜色,因為香港除了個別藏家之外,貨源並不多,這幾位藏家都知道大陸行情較香港為高,所以寧可將藏品託付內地拍賣行。只要看看這幾年,一些北京拍賣公司的古琴拍品上,標註為「保稅狀態」的不在少數,這就說明了這些多數為香港藏家所委託。

外國市場這幾年更少出現古琴,據我所了解,例如巴黎2015年曾經拍過一張明代仲尼式琴,帶老的刺繡琴套,起拍價不高,據參拍的北京琴友反映,成交價比北京市面價還高,但這種情況並不具有代表性,例如很多到日本舉牌的東西因為抱著「來一趟不容易」的心態,反而價格比大陸高,這是正常的。

古琴歷年拍賣 TOP 56-2
仲尼式「滄海龍吟」琴
明早期
BP 北京保利 2017/06/07 Lot 5959 
琴長 121; 弦長 113; 肩寬 19; 尾寬 14.5 cm
RMB 3,565,000

CANS藝術新聞:可否與我們談談,您為何收藏古琴,和您所收藏的古琴?在收藏的過程中所經歷過印象深刻的人與故事?

梁基永:我本身是從事書畫藝術史研究的,對於文物比較喜愛。1999年開始跟隨嶺南派謝導秀先生學習古琴。謝老師有六七張老琴,其中包括《中國古琴珍萃》上著錄的兩張,他當時對學生很大方,經常在雅集時將老琴帶出來,讓我們這些年輕學子認識,這是我接觸古琴的開始。

謝老師只有兩個學生沒有收過一分錢學費,我是其中之一,另一位學長後來沒有繼續學琴。後來謝老師看我學音樂有點天分,又比較鍾情老琴,2000年的時候,他就以很便宜的價格半賣半送地傳給我一張明代的「雲泉」琴,這張琴的音色和斷紋都非常好,制式是非常罕見的「綠綺式」。謝老師親自題刻了銘文,在謝老師學生之中,能夠傳承其藏琴的只有我和謝東笑師兄兩人。這就是我收藏古琴的開始。

古琴這種器物,非常具有靈性,與人有緣,所謂有緣者自得之。二十多年的經歷中,有過許多與老琴相關的人物和故事。例如在廣東西北的老城鬱南縣,我遇見一位古琴世家的後人,他雖然窮困,卻守著家藏三張古琴,後來他全部轉讓給我,其中包括廣東清末古琴家李息齋用北宋六榕寺木頭所製的《寒碧》仲尼式琴。老人家現在已經過世,他的曾祖父曾經是吳昌碩,黃節等人的好朋友,祖先曾經斫琴。

又例如先師姜抗生先生的介紹,認識了王世襄先生的外甥女崔女士,她是大陸有名的箜篌演奏家,崔女士因為想在北京開設一家教授箜篌的琴室,她拿出王世襄先生當年贈送她的,元代趙孟頫所斫製的一張仲尼式琴想出讓,我當時剛好將部分藏書轉讓給某圖書館,收到一點獎金,在姜老師的推薦下,經過鄭珉中先生的牽線,我入藏了這張王世襄先生的舊物,這些都可作以後琴界的掌故吧。

古琴歷年拍賣 TOP 58
益王監製「韻磬」仲尼式古琴
萬曆
PHK 保利香港 2015/04/06 Lot 3560 
琴長 124.2; 肩寬 22; 尾寬 15 cm
HKD 4,248,000

CANS藝術新聞:從欣賞和收藏的角度,唐宋元時期的古琴與明清時期古琴在形制、材質或工藝上有什麼區別?以及各自市場行情的趨勢?

梁基永:就像其他器物一樣,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特色,唐和宋不一樣,元朝雖然短促,也有自己的一些特徵,這些特點,在以往談論的書上都有,在這裡不想浪費大家的閱讀時間。不過我應該指出的是,如果是新手想入門收藏,絕不應該紙上談兵,不能抱著看兩本書就能認識古琴鑒定。

古琴鑒定和瓷器,玉器一樣,必須能親自接觸,並且是無距離接觸,也就是說要上手撫摸,才能夠準確判斷。古代和今天一樣,仿造的贗品多了去了,明代人仿唐代,清代人仿明代,都不在少數。古琴更為複雜的則是銘文,很多古琴上,銘文都不一定可靠,甚至越大名家銘文仿製機率越高。

今天市場上比較受歡迎的都是有銘文的琴,因為銘文可以考證其來龍去脈,流傳過程,但是銘文的真實性卻不容易考證,所以說古琴水深,這就是其中之一。

市場是經常變幻的,各朝代琴並沒有什麼趨勢可言,唐琴存世就那麼幾張,不用說了,宋琴,魚龍混雜,現在鄭珉中先生不在,也很難有權威的認證,因此宋琴價格高下不等。明代古琴存世尚多,好一點的例如王府斫製,現在曾經有拍五百萬人民幣左右的,但背後要有故事幫忙。其他明代琴,價格浮動也很大。清代斫琴情況更為複雜,名家所製,價格可以過百萬人民幣,其他的則較為參差。

古琴歷年拍賣 TOP 59-1
益王「幽谷流泉」仲尼式古琴
隆慶
GD 中國嘉德 2021/05/19 Lot 4706 
通長 124.7; 肩寬 14.3; 尾寬 13.2 cm
RMB 3,450,000

CANS藝術新聞:傳世古琴並不多,目前較有收藏規模的應該是北京故宮,私人收藏較少。你認為有別於其他文物的特殊點,在於它是「活」的骨董,影響其價值包括「音色」。維持音色需要好的保存環境與定時的演奏使用,音色才不會啞掉。這對於古琴的收藏群體,未來有可能像海外小提琴市場,有專門的基金會收藏來提供給音樂家使用?

梁基永:古琴具有文物屬性和樂器屬性,兩者能兼併的並不多,例如故宮,所藏古琴雖然不少,但是能供琴家彈奏的幾乎沒有,因為沒有人敢批准使用,萬一發生損壞情況,不知道誰負責。這個情況在大陸所有博物館都一樣,其實公營博物館藏琴數量比故宮多的為數不少,例如浙江省博物館,藏琴數百,數量驚人。當然裡面贗品也很多,但是這些公家的館,保存古琴的條件都不一定好。例如我考察過太老師楊新倫先生捐贈給廣東省文史館的幾張老琴,其中包括宋代斫製的,雖然沒有破損,但是幾十年來,從來沒有上弦和彈奏,對於一件樂器來說,絕對不是好事。如果有慷慨的收藏者,能向古琴家借出古琴供演奏和研究,那當然是善莫大焉。

古琴歷年拍賣 TOP 60-2
房氏家藏武侯蕉葉琴
明早期
KS 匡時 2010/06/06 Lot 1186 
琴長 120.6; 琴高 5.4; 琴額寬 17.3; 鳴箱厚 2.5 cm
RMB 3,360,000

CANS藝術新聞:隨著近年來的中華文化復興,古琴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您怎麼看市場未來的發展?

梁基永:古琴未來的發展我個人是很看好的,這兩年在香港,雖然疫情的影響,但是報名學古琴的學生卻反而多了,大家不能出國旅行,就學一些調冶性情的樂器,古琴當然是不二之選。當然,不能期望所有學古琴的學生都成為老琴的收藏者,一千人中能有一兩個,已經不算少數。然而對於未來的古琴市場,我仍然保持有樂觀的信心。

但是隨著市面上老琴的貨源日趨枯竭,贗品也隨之出現,未來的趨勢可能是流傳有序的老琴繼續吃香,而普通琴則未必有此幸運。作為投資者的角度,以高價購入名家舊物還是不錯的選擇。

古琴歷年拍賣 TOP 61-1
「曉鴻」仲尼式琴

BP 北京保利 2021/12/05 Lot 5633 
琴長 117.5; 隱間 108.3; 頭寬 18; 肩寬 18; 尾寬 12 cm
RMB 3,3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