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東三環團結湖公園旁的「悠藝術中心」
程良鋒 一手打造藝術收藏文化綜合體
那仁仁/北京專訪
UAC悠藝術中心/圖片提供
穿梭於北京最繁華的北京東三環路上,喧鬧的CBD商圈,一幢潔白方正的建築十分顯眼,這是矗立在東三環團結湖公園旁的「悠藝術中心」。成立於2023年的悠藝術中心,至今已舉辦過六場展覽,返響熱烈。契合藝術中心的名字「悠」,走進悠藝術中心,現代主義「少即是多」和宋代極簡美學相得益彰,彷彿喧囂都市裡一處淡泊寧靜的港灣。「悠藝術中心」創始人程良鋒曾是一位積極的拍賣人,且是清醒的八零後,在後疫情時代下社會普遍認同「躺平」時,他選擇創業,開闢一方天地,耕耘心中藝術與文化的理想之國。本期《CANS藝術新聞》點將錄專題,採訪程良鋒。以下便是採訪內容。
CANS藝術新聞:我知道您曾擔任拍賣行的書畫專家十餘年,是什麼契機讓您踏入近現代書畫這個領域?又因何原因在2023年創立UAC悠藝術中心?
程良鋒:我大學的專業是書法,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拍賣行工作。我的導師劉彥湖教授,受北京匡時總經理董國強先生的邀請,到北京佳程廣場的匡時拍賣預展看作品,我隨行前往。我們雖然學習書法,但真正接受到書法繪畫真跡的機會不多。2008年,匡時春拍推出一個法書專場,內容來自一批宋元明清法帖和明代「吳門書風」專題,陳佩秋先生釋出與謝稚柳先生花費幾十年精力蒐集的一批宋元明清書札,其中宋代文學家、古代名著《容齋隨筆》的作者洪邁、元代大書家柯九思、楊維楨、元代文學家、戲曲家張養浩、明代著名文人宋濂、王守仁等人的書札或詩稿。
走出佳程廣場,我與導師說想進入拍賣行,哪怕不要薪水,也想有這個機會。我先是在匡時的庫房工作,匡時書畫的釋文和賞析文章工作,常由我完成,我認為拍賣行的庫房是業務學習最好的起點和抓手。
我很早就有建立自己工作室的想法,這間工作室包含生活、學習、工作和交友的多重功能,當在拍賣行工作十餘年後,這個想法愈發的強烈,我是否能以藝術為媒介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呢?答案是肯定的。
2021年,我離開拍賣行,決定做這件長久以來想做的事情,把我在藝術拍賣領域積攢的能量轉化到一個平台,我把想法與朋友們討論,得到大力的支持。最初我只想做四五百平米的空間,但有朋友願意提供三里屯5000平米的空間,再三考量之後,確定東三環團結湖公園的這處1500平米的空間。我花費一年半的時間改造整體建築,將天光引入室內直至地下一層。冬日的北京室內,擁有足夠的亮度和溫暖的日光,享受放鬆和愉悅,正應了悠藝術中心的「悠」字,我希望來到悠藝術中心的朋友們,在這裡感受到舒適的氣場,事實證明,朋友們在這裡坐得住,悠然愜意,這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CANS藝術新聞:在2023年正式開幕時,外部環境還在疫情的陰雲下,悠藝術中心有橫空出世之感,不扎堆藝術區,立於鬧市,為何選在此時此地成立悠藝術中心?建立藝術中心大多要有企業或大收藏家支持,悠藝術中心的架構是如何的?
程良鋒:古人說做事需具備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地利人和我都有,但天時不夠;在籌備期,我預計在藝術中心開幕之時,市場會回暖,事實並非如此,目前的市場仍欠缺信心。2022年2月份啟動後,我遇到不少意想不到的狀況,大多數來自這座空間的佈局,裝修,和與各種複雜關係的溝通,不擅長袖善舞的自己要克服很多困難,硬著頭皮也要做下去。到今天為止,雖然與我的預期市場環境有出入,但悠藝術中心已步入正軌,朝向積極上升的方向發展。
我們所在的位置是團結湖,它的英文是United,有團結聯合的意思,我將此處定名為悠藝術中心即 U ART CENTRE,統一我對空間的面貌和經營理念,也通過藝術品和文化團結更多共同愛好和追求的群體。決定將空間確定在毗鄰 CBD 的團結湖畔,除了環境優美且相對獨立外,更是考量到這裡更加附合藝術中心的定位,即在商業世界存在文化與藝術的多樣性。全球頂級的藝術機構都在城市場的核心的位置,服務高淨值人群。如您所說,悠藝術中心擁有藏家個人的支持,但僅限於財務投資,不參與決策。這使悠藝術中心的架構和運作變得簡單,即使這讓我個人承擔更大壓力,但我認為作為一家藝術機構,這種合作的模式是必要的。
CANS藝術新聞:首展【相向而行——藝術裡的精神】,是13位中外當代藝術家的展覽,您的專業領域更多在中國書畫?因何選擇當代藝術作品作為UAC的首展?
程良鋒:2023年6月7日,【相向而行——藝術裡的精神】作為悠藝術中心的開幕首展,是中西方繪畫的一次對話。展覽選取中國和西方的中堅力量,包括周春芽、張恩利、詹尼弗圭迪、翠西艾敏等。年輕的藝術家包括薛若哲、亞歷克斯多爾多鐸等。後來朋友與我說,外交部形容中美關係也是「相向而行」,讚賞我們的首展有高度,開幕展覽由悠藝術中心的聯合創始人李典瀟女士策劃。其實在中心的地下一層,我們同期展出傳統繪畫和古代器物作為常設展。選擇當代藝術作為開幕首展,第一我希望藝術中心的定位應打破古今和古西方藝術的界限,凸顯悠藝術中心的當代性,第二悠藝術的氣氛年輕化,承接我以往服務的老一代收藏家們的交接問題,展覽採取預約制,開幕當天只有50個名額,但來了100多位。年輕人帶來的熱鬧與活力與傳統書畫的氛圍截然不同,悠藝術中心希望打通藝術媒介的圈層,讓不同領域的人群參與。至今我們舉辦過三場當代藝術展和三場傳統的展覽。當代藝術板塊目前以展覽和收藏為主。至今藝術中心建立的收藏序列中,囊括50年代出生至90年代的新生代中國藝術家。舉辦的中國書畫展【樸拙圓滿——弘一書法藝術展】和【古香時艷——吳昌碩藝術展】,展覽中70%是藝術中心的藏品,借展藏品佔30%。
CANS藝術新聞:聽您的描述,悠藝術中心是不拘於某一領域,您想要為藝術市場呈現怎樣的一個平台?這裡除了展覽活動,悠藝術中心有哪些功能可以拓展?
程良鋒:藝術中心的運作,資金、人才、運營模式、好內容這些都很重要。資金和人才必不可少,但要看資源才能決定運營模式,當資金背景不強,就要考慮是否有其它內容支撐經營。藝術中心不能全部依靠贊助,必然拓展更多的領域,開發空間的價值,實現造血的能力。我們有一個優勢,便是悠藝術中心的包容性很強,我們也有各種藝術門類的資源,中國書畫、當代藝術、古董器物,結合我們的空間和內容,我相信藝術中心能收到直接的回報。同時拓展商業品牌合作,進行商業活動,支持藝術中心的經營,目前,我們與麥卡倫品牌的威士忌品鑒活動正在進行中。悠藝術中心建立了收藏俱樂部,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設想的悠藝術中心將增加一部分金融屬性,以及未來涉足家族辦公室的模式。
CANS藝術新聞:您有十餘年拍賣行經驗,為何要從拍賣公司跳出來創立藝術中心?這不是要比在拍賣行有難度?在UAC和以前做拍賣公司專家最大區別是什麼?建立悠藝術中心以來,您遭遇過哪些具有挑戰性的事件嗎?
程良鋒:最根本的想法是我不想繼續停留在藝術品交易的層面。拍賣行的業務做久了,我發現自己永遠在重複一件事情,焦點也只有一個—就是價格;客人與我討論的也是價格。很少有人停下認真的對作品做深層次的瞭解、研究和發掘。我想破圈,就要跳出來做一點事,也有人建議我做行家,不用像現在這麼累,但行家不可必避免的仍要在意價格,在意單一的生意。就前所述,創立悠藝術中心的想法不是一蹴而就,是我十幾年反覆思考斟酌的結果,是突破原有的熟知範圍,鏈接更多可能的一份事業。原本屬於技術型的自己,面對藝術中心的經營和團隊管理的挑戰,是我創建悠藝術中心的必經之路,我還在嘗試和學習,藝術中心的員工最高峰時有16人,當我為一個小團隊協調工作與提升效率時,工作和思考方式產生轉變。這一年多以來,我獲得了與以往十餘年拍賣行中未曾有的人生體驗。
CANS藝術新聞:悠藝術中心至今策劃了兩場中國書畫展覽,分別是去年底舉辦的【樸拙圓滿——弘一書法藝術展】和10月9日剛剛開幕的【古香時艷——吳昌碩藝術展】展覽,為什麼舉辦這兩場書畫展覽?
程良鋒:今年是中國佛教協會成立70週年,2023年11月中國佛教協會、中國美術館聯合主辦【淨妙莊嚴——中國佛教文化藝術邀請展】,弘一法師臨終遺墨「悲欣交集」首次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悠藝術中心也由此組織了一場弘一法師作品展,我們將民間收藏的弘一書法作品梳理脈絡,做了一次集合,是迄今私人收藏弘一法師作品較大規模展覽之一。當時的展覽不對外開放,但仍有一些觀眾通過文旅部門等各種渠道慕名而來,一位朋友做了一個小視頻,點擊量超過100萬。今年是吳昌碩誕辰180週年,南方多地區包括日本都舉辦紀念展覽和活動,北方人對吳昌碩碩的理解不深,其實北派的很多近現代名家受吳昌碩影響,我的大學導師劉彥湖教授對吳昌碩十分推崇,我便邀請劉老師做策展人,呈現吳昌碩各藝術時期的較為代表性的書畫作品。至今展覽開幕十餘天,我們收到很好的反饋。預計在明年春節,我們會推出吳昌碩的金石篆刻展覽,作為此次書畫展的延續。
CANS藝術新聞:站在拍賣行與藝術中心的兩個角度觀察藝術市場時,您的思考方式會有所不同嗎?我們從書畫和當代藝術兩個方面來討論,當下的書畫和當代藝術市場有哪些新的趨勢?
程良鋒:趨勢是基於市場的整體經濟週期和藝術品的週期。當代藝術我尚在學習當中,不敢發表太多意見;對於中國書畫部分,我們的觀察是,買家群體有極大的改變。年輕化、高知化、研究型的收藏家越來越多,也就是對作品的理解度越來越高,找資料發掘作品價值的能力非常強。當買家會綜合考慮作品的年代、尺寸、來源,背後的故事時,那麼選擇的空間就變小,普通的作品價格自然下降,勢必影響整體市場的下行。70、80後高知海歸的藏家們,可能對作品的真偽鑒別力不強,但他們查資料和對時代瞭解的能力甚至比從業者更深。我有一位年輕的從事金融的朋友,他喜歡齊白石作品,他花很多時間研究齊白石各時期的作品,更由於他是金融行業出身,對於市場的敏感度比我還高,當藝術產生金融屬性,他可以分析更加透徹,並不斷的提出新問題,對作品的價值和未來的判斷,可以與專業的從業者進行深度探討。這是新買家群體的共性。
中國的藏家已經走進了第四代,中國第一代藏家來自能源,第二代是地產,第三代是互聯網,第四代是金融和高科技產業。所以我們當下普遍面臨的是一二代藏家交接的問題,分兩塊說明:一是從傳統藝術向當代藝術的承接,另一塊是向高知藏家的轉換。面對新藏家,要有更細緻的準備,方方面面羅列清楚,再告訴他一個價格,由他自己判斷。比如藝術品作為金融屬性的產品時,它在金融裡的類別,歸宿,依託,以及最後轉換都在哪裡,行家和經紀人要講清楚這些事,否則藏家們買股票基金,投資股權還更簡單些。所以現在的收藏家正在倒逼行家和經紀人提升對作品理解能力和對未知領域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