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2023.07.18

【點將錄】「自樂堂」張志先生

張志

從賣電視機到經營古玩
他為中國古玩行業走出一條專業成就之路

田本芬/北京專訪
北京自樂堂/圖片提供

「自樂堂」張志先生是北京知名骨董商,自千禧年後活躍於中國骨董藝術品市場,尤其對明清官窯瓷器板塊更見所長。本次專訪除了採訪張志先生骨董行家的成長之路外,也將藉助他的宏觀視野及長期對中國骨董市場的獨到見解,剖析現階段中國骨董市場走向與未來?以下便是這次專訪內容。

收藏家王剛,中國嘉德胡妍妍,寇勤,張志
2015年佳趣雅集成立,收藏家王剛,中國嘉德胡妍妍,寇勤,張志合影
張志,張偉華,上海古董商萬俊
中漢拍賣卞亦文,張志,張偉華,上海古董商萬俊和助手

CANS藝術新聞:您是在何種機緣下開始對中國骨董藝術品產生興趣,尤其是瓷器,請與我們分享這個過程?

張志:我算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在北京南城長大,上學要路過琉璃廠,80年代齊白石、徐悲鴻很多大師的畫都掛在文物店裡,當時年紀小還沒有收藏的意識,但是天天在琉璃場街上走,自然感受到氛圍。成年後,我是索尼在北京的經銷商,在中關村做索尼的數碼產品,如攝像機、照相機、大電視等電子產品。90年代是中國電子行業特別好的黃金年代,從日本進口這些電子產品,正好趕上好的市場環境。代理索尼我做了20年,從1996年開始,直到 2016年才完全從這個行業退出。

我是在2000年左右,開始對藝術品,尤其是中國骨董產生興趣,這跟我童年的生活環境和經歷有關係。因為北京人從小就愛玩,像是王世襄先生,我們小時候也是養鴿子鬥蟋蟀,對傳統文化有興趣。改革開放之後,自己有了能力,自然而然對這些傳統文物古董會有興趣,就這樣開始買,不知不覺的成為一位愛好者,但不能說是收藏家,因為那時候買的還是比較偏民俗的文物。

剛開始收藏是因為我換了大一點的房子,想買些古家具。一看紫檀黃花梨,喜歡可是太貴了!紅木家具有點俗。有一次我來到景德鎮,看到一些破片,朋友說從破片就能夠斷代,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回北京我便報名上了兩星期的故宮陶瓷班。後來明白,從瓷片看斷代這是基本功,沒有什麼神秘的,但自此就這麼迷上了瓷器,買一些小東西,買到2007、08年時越攢越多。作為一個收藏者,就是喜歡跟同好交流,要有一個平臺才能夠與同好分享,於是2009年我在北京古玩城開店了!當時我碰到一位前輩,說我現在也開店了。他說了一句話挺有意思,「都有這麼一個過程」。這一個過程,行話就叫「有癮啊!」。開了古玩店後我就變成為一個從業者,正好趕上中關村門店的零售批發傳統電子行業,因為互聯網、電商的興起,生意受到很大的影響,加上自個兒內心還是更喜歡藝術品這個行業,便逐漸地從中關村市場退出了。2009-2019年我在古玩城開了10年店。雖然開店的經歷不算太長,這10年透過各種交流對我來說幫助特別大,個人的鑑賞水準提高的特別快,很多見解認知都是在同行交流中獲得。收藏要是關在家裡孤芳自賞,你永遠只是汪洋的一滴水,只有真正進入了這個市場,你才能學會游泳。

我覺得自己特別走運。2009年前我只是自己收藏玩,是作為一個愛好者摸索的階段。我開店正好趕上中國藝術市場最高峰黃金期,尤其是09年之後,10、11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達到了一個新高峰。說句開玩笑的話,我之前買的那些東西,現在也許都看不上眼,但是那時稀裡糊塗的全都賣了!2019年我本來就想把店關了,退出店面經營,專心把這些年自己積累的東西進行總結梳理,沒想到突如其來的一場疫情,就這麼荒廢過去了。但我覺得荒廢也好,可以更有充分的時間學習和總結,之前經歷過的市場高峰,目前這種回檔起伏,也算是一個挺好的學習。

劉暘,佳趣雅集會長馮瑋瑜,張志
中國嘉德劉暘,佳趣雅集會長馮瑋瑜,張志

CANS藝術新聞:據了解,您還籌組了一個收藏家雅集,這是什麼樣的藝術收藏雅集?為何會有這個想法,這個組織是如何運作的?

張志:在知識與人脈的累積下,很自然的在2015年「佳趣雅集」正式成立,我和金立言、梁曉新,上海收藏家蘇平、佳士得戴岱是發起人。

中國真正形成自己的藝術市場,是90年代末到2000年後,和港臺有20年的差距。「佳趣雅集」初衷是向臺灣、香港收藏前輩們學習,如臺灣的「清翫雅集」,「聚英雅集」,香港的「敏求精舍」、「求知雅集」,我們應該是中國大陸專注於瓷器收藏的第一個民間收藏團體。2015年「佳趣雅集」跟中國嘉德拍賣合作第一檔以明清官窯為主題的【瓷中佳趣】展覽,這個展覽大家把2015年之前中國大陸收藏明清官窯瓷器水準做了一個總結。2017年和中國嘉德做了第二次展覽【雄奇昳麗】,此展是關注於明末清初轉變期瓷器。第三次是跟中貿聖佳合作,因為疫情的影響延遲到2020年,【東瀛遺珠-山中商會及日本舊藏及工藝品特展】,展覽是把流失於日本,尤其是山中商會經手的這些中國藝術品做了一個梳理,把這些年從日本買回來的流失在日本的藝術品,做了一個展覽及出版。

「佳趣雅集」發展到現在,會員已有幾百人,來自中國各地。核心的理事大概有30人,廣州的收藏家馮瑋瑜是現任會長,我是執行理事,收藏家如王剛、許世虎、蘇平,拍賣行和行家有廈門保利的郭仲華、中漢的卞亦文、中貿聖佳薛世清、佳士得戴岱,杭州的韋九谷、香港藝術品商會翟健民;金立言、梁曉新是學術界,有一定代表性。成員裡有1/3收藏家,1/3拍賣行業,像是拍賣公司的負責人、專家,還有1/3是我們行家。與港臺像是由大收藏家成立的收藏團體不同,我們還在學習中是遠遠達不到那種高度,但是「佳趣雅集」則更接地氣,更包容藝術品市場不同的群體。既有收藏家,也有從業者,又有專業的拍賣行的人參與,這樣更能活躍市場,也能兼顧學術。在學術的影響下,指導市場的趨勢,所以我們這幾次展覽都對市場有非常好的影響。疫情耽誤了幾年,對第四次展覽我們已經開始規劃,現在還沒有最後確定下來。我到倫敦時將我們的展覽圖錄送給Eskenazi跟Marchant,我覺得中國人不能只是買來買去,對自己的文化收藏要有研究,要發掘它裡邊的文化價值。所以「佳趣雅集」這個團體,不僅僅是買賣,是要把收藏過程中文化內涵心得,學術成果分享給大家,讓更多人參與。

王剛,鳴鶴雅集蔡煒,張志
收藏家王剛,鳴鶴雅集蔡煒,張志

CANS藝術新聞:每一件藝術品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在眾多瓷器收藏裡,在您經手或收藏裡特別喜愛哪幾件呢?請與我們分享它們各自的故事?

張志:要先說說經手過最有意思的一件瓷器是〈清乾隆 琺瑯彩庭園嬰戲圖綬帶耳葫蘆扁瓶〉。這件瓷器特別神奇,2021年疫情期間那裡也去不了,只能看照片買東西。這件瓷器 Woolley & Wallis拍賣行年代是訂了民國,查找資料研究後我確認這應該是乾隆本朝的。從1500英鎊起拍,我認為自己可以很便宜就能撿到漏,沒想到竟然有人跟我爭,到了5萬英鎊時,只剩下一個人跟我爭,最後我用19萬英鎊買到。因為去不了英國,就讓他們幫我寄到香港。寄到香港時,碰巧跟香港蘇富比專家微信聊天,聊到這件剛到手的瓷器,他們想看看,我就讓他們看了。之後仇國仕打電話給我第一句話就問:「張先生這件瓷器你要多少錢?這可是件絕品!」。我聽他那麼認可這麼有信心,就說價格可以由你們定,但是一定要重點宣傳,要好好寫文章,然後拿到內地來巡展;後來他們確實做到了重點宣傳,也請了英國的康蕊君寫文章。但巡展時趕上去年4月上海疫情最嚴峻的時候,上海封城這件瓷器沒能展出、北京巡展也沒來、臺北也取消。就這麼稀裡糊塗的在一個最不好的時間在香港賣掉了!可以說,我本身在英國撿了一個漏,結果在香港又被別人撿走了。雖然我認為市場價格不止這個價,但趕上疫情最嚴重的時期,這種情況下被人家撿到,我就是撿到漏,又被賣漏了,這都是緣分。

 

CANS藝術新聞:在藝術市場的探索過程中,有哪些人與事對您有所啟迪?

張志:我個人是比較崇拜「雲中居」張偉華先生。我覺得張先生特別隨和,與人為善,跟誰見面都是人未到笑容就到了,他也是特別提攜後輩。我第一次臺灣拜訪「雲中居」,是看了地址直接敲門就撞進裡面。印象特別深刻,他說你是搞什麼的?我說我搞明清官窯,他哈哈大笑說我這裡沒有明清官窯,但我們第一次碰面聊得挺開心。張先生是受過很大委屈的人,當年他那批古玉,被立法委員說跟臺北故宮勾結,他也很有魄力,把那批玉器全都買回來。20年之後通過拍賣市場的檢驗,證明了自己眼光,有了一個很好的結果,也算是沉冤得雪,我打心裡佩服他。

張志
香港佳士得預展

CANS藝術新聞:您對骨董行家的定義為何?對自己的期許又是什麼?

張志:作為收藏家而言,買一件流傳有序的器物是最踏實的,他們資金足夠犯不著冒險,但是這類器物增值空間有限。真正自己又懂又會買的人,就應該買這種頭一次出現在市場上的好東西,將來才會有市場的空間,這就是考驗眼光,有這種眼光又有膽識的收藏家非常少。所以頭一次出現在市場的好東西,在大家都不敢認的情況下,往往賣不好,賣不到理想的價格。譬如,之前買佳士得〈明宣德 青花大龍罐〉那位收藏家,人家敢買就撿便宜了!這次買佳士得〈轉心瓶〉的藏家也是撿了便宜!買到我這一件〈琺瑯彩扁瓶〉的收藏家,也是撿到了便宜。

那行家是幹什麼的?收藏家是花真金白銀去買真金白銀,花真金白銀去買〈清乾隆 琺瑯彩杏林春燕盌〉這種實打實的真金白銀,無論什麼時候它都是真金白銀。行家,就應該花紙錢去買真金白銀,什麼叫花紙錢買真金白銀?比如說我花19萬英磅(200萬人民幣),去買價值一二千萬的東西,這就是行家的價值。你用很低的價錢,相當於假錢去買真貨體現它應有的價值,這才能證明行家的眼力和價值。因為拼財力,永遠拼不過那些真正的大老闆收藏家。

收藏家的成就在於建構藏品蓋博物館,把它系統整理然後呈現給社會大眾。那麼行家的成就是什麼?就是若干年後,你被人遺忘了,但是市場上還能記得這件東西,是你沙裡淘金把它找回來的;或是這件東西是被別人誤解,是你把它證明出來,體現它應有的文化及市場價值,這是作為一個行家應該達到自我的追求。比如說當年仇炎之,從張宗憲手裡買走了〈明成化 鬥彩雞缸杯〉,讓大家認可這件雞缸杯是成化年間的絕世珍品,這就是成就!所以對於這件〈清乾隆 琺瑯彩庭園嬰戲圖綬帶耳葫蘆扁瓶〉,我很欣慰,雖然沒有賣到我最預期的心理價位;但是,在英國小拍被人家當成民國,通過香港蘇富比這平臺釋出,證明了它就是乾隆本年的,這個才是我最巨大的成就感,至於賣了多少錢,其實我不是特別看重。

2021年我在中國嘉德有一場「自樂琳瑯-私人藏瓷」專場,正好也趕巧了我有那麼一批東西要出手,嘉德在這個時間又有需要,所以一拍即合。我十件瓷器,放在嘉德夜場第一場是開門紅,100%成交,這對拍賣公司、買家、賣家都是好事。這也是市場對我個人收藏的肯定。作為古董商也好,收藏家也好,有時候不是追求每件東西都得賣到一個天價,這是順其自然也無法強求的事情。更重要在收藏和釋出的過程中能夠有自己的收穫心得,得到很好的結果,我覺得這就很滿足了。

張志
北京保利預展

CANS藝術新聞:就您觀察自千禧年發展至今,中國古董藝術市場發生了什麼轉變?

張志:我認為現在的互聯網對藝術品行業有著很大的影響。當年我從電子產品行業退出,便是因為淘寶、京東、阿里巴巴這些電商平台已經開始了。古玩這塊也是,以前沒互聯網都是小圈子相互之間的鑑賞交流,有了互聯網之後,大家都開始在互聯網的論壇上交流。有了微信後,藝術品行業又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現了網拍、微拍,微信群裡面拍賣,雖然都是一些低價的藝術品,但是確實讓受眾面更廣。十幾年前去倫敦,去巴黎,去紐約,親眼去看東西。有了微信後,一張照片全世界都知道了,改變了資訊的透明度。現在又有了抖音、快手直播,短視頻來賣古董,這也是新的變化。比如說翟健民這樣的大古董商,以前你很難通過管道去認識他,但現在任何一個小粉絲都可以在視頻裡,抖音裡給他留言,跟他進行交流,我覺得藝術品逐漸通過互聯網也在分化。但真正的高價值的藝術品越來越集中在拍賣會,因為各拍賣公司也是利用互聯網的影響力,來形成自己的品牌形象,比如說中國嘉德的網拍。再來就是,以前在拍賣會上是現場舉牌與電話委託,現在拍賣會上有人通過網路出價已是常態,而且是出現了金額幾百萬上千萬的這種出價,我覺得這又是一種變化。互聯網的運用,縱向,能夠影響人跟人之間的溝通;橫向,能使藝術品能夠接觸到的人的面向更寬。

Marchant,張志
Marchant,張志

CANS藝術新聞:現在年輕人都關注於當代藝術,您怎麼看待當前中國骨董行家、收藏家及參與者老化的問題?

張志:藝術市場組成的結構,我認為真正會看東西的是從業人員和拍賣行的這些專家們;博物館的專家應該稱他們為學者,因為對藝術品的學術研究梳理,是他們的優勢;但是讓他們來鑑定真偽,不是他們的方向。收藏中國古董並不存在斷層的問題,可能是中港臺收藏群體結構並不太一樣。我進入這個行業時三十多歲四十歲,進來以後就是買買買,算是市場的中堅力量。現在我在拍賣會上,也經常看到十八、九歲,二十多歲大學剛畢業年輕的孩子,已經很專業的在買東西。這跟港臺地區是不一樣的,香港拍場看到的藏家多半還是一些老先生們。雖然古董這塊兒沒有當代藝術那麼火,但是確實還是看到年輕人在進場,很多20、30多歲都是我不認識的。這次倫敦、嘉德拍場現場來了很多新面孔的年輕人。年輕人也特別善於利用互聯網,我經常刷抖音,刷快手,也能看到很多年輕的新面孔在講古董講陶瓷,講的還很專業,這是好現象,說明中國藝術品市場這個斷層的影響,目前還看不到。

Eskenazi,張志
Eskenazi,張志

CANS藝術新聞:2023年疫情後的藝術市場,無論是香港與北京都有不錯的表現,您對今年春季關於香港蘇記、佳記兩家拍賣行骨董拍賣市場的觀察,還有中國嘉德天民樓專場拍賣的看法?

張志:2016年前的黃金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與經濟變化有很大關係。那時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現在處在經濟下行,短期內要回復榮景不太現實,高峰後的沉澱是必須的。現在我覺得特別痛心的一件事情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中國內地的拍賣行業,還是要向海外的老牌拍賣公司學習。這算是我個人的一點寄語吧!因為像蘇富比、佳士得這些有代表性的國外老拍賣行,在香港也好,巴黎,倫敦,紐約這幾個我們經常跑的這些地方,每次的拍賣週,拍品數量不會因市場的熱和冷而過度投放,反觀國內只要市場稍微一好,各個拍賣公司就增量,以前的書做一本,那麼現在就得兩本,以至於一件很好的藝術品反覆出現。在市場上第一次出現大家都覺得真好很新鮮,第二次就有點審美疲勞,短時間內第三次出現,這件東西就賣臭了。一件很好的藝術品,它是需要時間來沉澱的,甚至是一代人。比如說最近這場嘉德「天民樓」專場拍的這麼好,首先是東西夠好,再就是沉澱時間夠長。天民樓葛先生父子兩代,藏品都是幾十年以上,貨足夠生、足夠好、定價還足夠便宜,所以這一場才能走出獨立的行情,拍得好與市場行情無關。

清乾隆 琺瑯彩庭園嬰戲圖綬帶耳葫蘆扁瓶
清乾隆
琺瑯彩庭園嬰戲圖綬帶耳葫蘆扁瓶
以14,895,000港元成交
2022香港蘇富比春拍

CANS藝術新聞:您觀察當今與未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

張志:長遠來看我對市場還是有信心的。沉澱有一個趨勢就是要兩極分化,互聯網的影響是一方面,比如抖音快手這些直播帶貨,是把古玩消費的理念投放給市場,成了居家陳設藝術生活化消費品。真正代表古董精髓的高附加值藝術品,會與消費品越來越拉開差距,但是中間幾百萬到一兩千萬的這個區間很難賣,包括書畫也是一樣。現在中品沒人買是一個短期現象,因為這塊就是泡沫最多的一塊,要經過市場調整擠泡沫再來重新訂價。那些年的泡沫該擠,不僅要擠出去還要擠乾淨。雖然瓷器市場相對比較堅挺一點,也在擠泡沫回歸它該有的價值,這也是市場的正常調節行為。畢竟內地的藝術品市場也僅僅二三十年的發展,作為國內最老牌的中國嘉德今年不過30年,而真正繁榮也是近20年的時間。再過20年,回過頭來看,也許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轉折的階段。總的來說,市場兩極分化,好的越來越好,消費品走向大眾消費。我覺得未來還是可期,其實經濟一波不一波都無所謂,只要中美關係比較緩和,兩岸比較穩定,大陸經濟稍微穩定一些,一切都OK。其實現在大陸經濟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差,只不過是大家現在人心惶惶都不踏實,不敢花錢而已。這些人突然之間沒有錢了嗎?不是,只不過是對未來比較悲觀,保守不敢花錢,市場的關鍵在於「信心」二字。

2020年佳趣雅集【東瀛遺珠-山中商會及日本舊藏及工藝品特展】 展覽圖錄上下冊
2020年佳趣雅集【東瀛遺珠-山中商會及日本舊藏及工藝品特展】
展覽圖錄上下冊

CANS藝術新聞:最後,請用一段話來總結您的收藏觀。

張志:市場從明清官窯開始火,最近又流行明末清初。流行都是一時的,收藏千萬不能跟著流行走。每個人有不同的認知,喜好。市場有市場的價值,每位收藏者也都有自己內心的價值。收藏本來就是個人的事情,要憑著自己的本心,喜歡什麼就去收藏什麼,不需要去過份跟隨著市場的節奏。當年王世襄收藏時有市場嗎?沒有市場!他收藏那些銅爐,傢俱,很多都還是從垃圾堆裡面找回來的,當時都是不值錢的。像是王世襄這種大家的心境,我們不能攀比是遠遠達不到那層境界。王先生憑著自己對器物的認知,忠實於他的喜愛來收藏,所以成為一代大家,與市場無關。所以我提倡收藏還是回歸自己的本心,在收藏途中會得到很多知識。而且收藏的領域門類之間不存在誰高誰低,不一定說是宋瓷就高雅,明清瓷器就豔俗,不是這麼回事了。不能跨越時空來看這個東西,不能搞關公戰秦瓊。宋瓷有它獨特歷史時空下的審美,那麼明清官窯也有它特定歷史時空的審美,是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工藝水準的提高而進化的。也期待收藏家們都能憑藉自己的本心,優游於中華文化的浩瀚大海。

瓷中佳趣
2015年佳趣雅集【瓷中佳趣】展覽圖錄
雄奇昳麗
2017年佳趣雅集【雄奇昳麗】展覽圖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