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品牌 是帶動藏家與市場重要的角色
江瑄/台北專訪 江記/圖版提供
「江記」的創辦人江榮明先生,經營古董藝術品至今已有三十餘年,經營品項囊括古今中外名壺,橫跨唐、宋、元、明、清朝代圓雕肖生動物玉器外,也包括明清宣德爐等古玩。江榮明步入古董經營開端是紫砂壺,但其對於玉器的熱忱也絲毫不亞於紫砂藝術。在成立40週年之際,「江記」台北新空間將於5月14日正式開幕,並由江榮明交棒予其長子江堯東經營。與其他古董商二代相仿,江堯東自小的成長背景與家族古董生意密不可分,在耳濡目染下,喜歡上這門古老的藝術,他在17歲時就跟隨其父在台北地下街做起古董生意,歷練相當豐富紮實。在江記新空間即將開幕之際,《CANS藝術新聞》專訪到江氏父子檔,請他們聊聊江記的歷史、未來的經營方針以及當前古董市場的現況。
CANS藝術新聞:江記古玩自開業以來迄今已有四十年,在這段時間裡盡覽兩岸三地的藝術市場發展,歷經了90年代後台灣與香港古董市場的繁榮,及千禧年後中國經濟力猛爆發展後的大量藏家進場,隨之而來中國拍賣市場便迅速地崛起壯大。可否跟我們聊聊江記的歷史與過去的古董市場和現在相比有何區別之處?
江榮明:我是如何進入古董這個圈子的,繞不開家中原為茶農的背景,父輩當時在鹿谷有茶園,茶葉經營是走自產自銷的路子,而茶文化與身為茶器的茶壺息息相關,這也是後來開始經營江記時最先著墨的項目。
1981年我創立了「江記」,彼時來到中國茶器具的重鎮宜興,在充滿熱情且敢做敢拚的年紀時,看到當地紫砂廠製作的新茶壺,正面臨轉型的契機,於是我抓緊機會在1990年至1996年間,與宜興市丁山鎮地方政府合資了「宜興砂龍紫砂廠」。到了1996年,宜興砂龍紫砂廠便改採代理經紀的路線。早期在宜興的耕耘,讓我與多位紫砂工藝大師成為摯友,像是顧景舟、汪寅仙、蔣蓉、何道洪等。砂龍廠生產,製作紫砂器的過程中都參與其中,同時對明清古壺有了更多的理解,這段經驗也是奠定「江記」最堅實的基礎。
未料在1993年,欣欣向榮的台灣紫砂市場卻在一夕崩盤!這是因一家台中紫砂同行倒閉所牽動的倒閉潮,由於同行往來密切引起的嚴重連鎖反應,幾乎所有經營紫砂器的同行無一倖免,那時的江記也慘遭牽連,損失慘重。記取了失敗的經驗,我就想著未來要如何規避風險,雞蛋是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於是江記的經營項目加入了玉器、香爐、沉香、普洱茶等。台北的店面最早布局在萬華,後轉往世貿商圈(當時的大都會古董商場);當時的繁景榮華,仍歷歷在目。
回首過往,在台灣我曾做過兩個「第一」的創舉。其一是舉辦銅香爐的展覽【明清宣德爐展】,當時共計展出了二、三百件銅香爐,是繼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讀書樓」主人楊炳禎【金玉青煙—讀書樓藏明清銅爐】後的一大盛會。另外一件大紀事,就是我曾經在1998年推出過【圓雕動物展】,一次呈現三百件唐、宋、元、明、清的玉器生肖動物,當時的明清玉器市場仍在低谷,一塊好的白玉牌約在10萬台幣上下,而這兩檔展覽極受到收藏界的好評重視,對未來的市場有著啟蒙的作用。
爾後的關鍵轉捩點是到了2003年的SARS非典,非典以後中國的藝術市場噴發狂飆,我便在2004年到上海中福古玩城開店,做起了「回流」生意,把台灣的物件帶到上海銷售,直到2021年因全球疫情嚴峻,做個調整把上海店結束。
CANS藝術新聞:上述提到了2003年開始出現一波「回流潮」,江記在營運上出現了什麼變化?
江堯東:2003年後因應當時的回流潮,我們逐漸將重心移轉到上海與北京,將台北建國南路的店面關閉。當時我大約17、18歲,正逐步接手父親所經營的項目,除了認為江記本身就是個好平台外,慢慢地開始喜歡上這個行業。當時父親在上海經營生意時,我則在母親的指引下在台北地下捷運街開始學習做古董生意;從當學徒開始,賣最普及的茶具、茶葉,價錢也從幾百塊、幾千塊,到後來的幾十萬,而後甚至賣過數把顧景舟的茶壺。自最基層做起,一點一滴地承接父親的栽培,這段長達四、五年的經歷對我在日後的經營上影響相當大,因為在此時累積了相當紮實的實戰經驗。此外,在回流潮期間,父親大江南北地「搜壺」我們會一同四處找貨,學習之餘也增進了自己的眼光。正值古董市場井噴期,父親甚至一個月到上海兩趟,每每帶過去的貨,瞬間被藏家一掃而空!
CANS藝術新聞:江記在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博樂德等多家大型拍賣公司皆曾推出過專拍,請與我們分享一些難忘的過程。
江榮明:2003年是中國市場剛崛起時,藝術品市場價格較平易近人。到2008年時,我們開始策動和中國嘉德合作的茶壺專拍,隔年就由北京保利接棒,又活絡了紫砂的市場,銅香爐、玉器都是由這兩家拍賣公司帶動起來的。
第一波的銅爐熱是2003年中國嘉德推出的王世襄【儷松居長物】專場,另一波則是由江記在拍賣公司的專拍帶起的銅香爐熱潮。在2016年上海保利華誼首拍時,基於長期合作的情誼我們也策劃了一場專場。那時趙旭特別叮囑:「江哥,這個專場一定要你來做!」
江堯東:王世襄專場雖然同樣地帶來很大的效應,但拍品精選數量有限,我們在業界的買賣還是以楊炳禎這種品項豐富的路線為主。此外,我們也會供應同行拍品,由他們到拍賣場去推動,因為他們都是每個門類的專家。
江榮明:古董市場景氣最好是在2011-2013年,那時香港,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貨呢!每每在拍場上,藏家見風而動,我要拍哪項拍品,他們都會跟風追捧。許多敏銳的藏家在幾年拍場經驗下來,他們會觀察我們,若說我們都不為所動,他們就不會瘋搶。但其實無論是不是我的專場,我都翹首期盼,進場帶動買氣,熱烈的氛圍會正向地帶動起整個市場。
CANS藝術新聞:請與我們分享這幾年您所觀察到,中國與台灣收藏市場的變化。
江榮明:我認為中國市場未趨成熟,尚在摸索階段。回首過往的經驗,我觀察到中國的藏家大多仍是跟風追高,可以說是「投資」或是「投機」吧!獨立判斷的眼光、品味還不夠成熟。像是目前的高古玉市場,我認為已經到了最頂端,加上攀登至高價後仿品逐現端倪,過一陣子應該就會進入盤整期,而明清的白玉價錢已經從低點回穩,有適合的標的,我還是會適時地購入。
此外,小朱泥茶壺是我的老本行,在鼎盛時期,我曾囤積了一兩百個。為什麼覺得朱泥壺會漲價呢?其一,中國人喝茶的習慣,小茶壺是不可或缺的;其二、現在茶葉價格非常高,一餅茶葉剝開來喝,可以泡33次到35次,像紅印一餅要價台幣大約400萬,用小茶泡一次也要10萬起跳。而且很多中國人使用朱泥壺目的是為了炫富。
中國和台灣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對專業商家的「信任度」。現在人云亦云的人太多,要如何從眾多分歧的古玩店鋪之中,選擇自己能信賴的店家,這是挺不容易的。兩岸藏家喜愛的古董項目類似,市場也會慢慢趨向成熟,在疫情期間很多人從世界各國返回台灣,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之下,玩古玩的新藏家會逐漸出現,但要如何去帶動,並啟發他們正確的方向,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江堯東:有些品項是目前的市場主流,有些則是具有未來性,具後者屬性的物件,我會留給台灣藏家,因為可能會有回頭客的機會。最近,就有一位老主顧,15年前買了幾十把茶壺,現在直接讓我處理。
另外,中國新一代藏家遠勝於台灣,畢竟人口數眾多,有涉足古董領域的人數相較之下也多。中國有很多線上互聯網的研究群,像小紅書、抖音……等等,大家一起看看古董、拍拍視頻、經營小拍,古董領域在中國很多領域大放異彩。沒有很多我們尚未熟悉的領域,也需要我們做足功課,必須順著整個市場的脈動,來調整自己,與時俱進。
CANS藝術新聞:您在北京與台北經營骨董生意已久,此次為何想在台北重開店面?經營模式與以往相比有何不同之處?
江榮明:這次在台北重啟江記,就是為了紀念公司成立40週年,堯東要傳承「江記」這個品牌。台灣目前有不少二代藏家,但古董二代這一塊,目前還較少人去耕耘。我不參與他目前在經營的生意,他認識的藏家全部都是與他同一世代的朋友。年輕世代的藏家,喜歡的不見得全是西方藝術品,在接觸一些早期的民藝品或古董後,他們有興趣的品項後會再慢慢地往上提升。比如說剛入門的藏家會對台灣民藝木雕佛像感興趣,此時我們會建議他收藏銅器,像是鎏金這類上檔次的品項。
堯東希望培養一些客人的基礎,正因為他們不是沒有眼界、也不是沒有人想參與,而是不得其門而入;缺乏接觸的渠道,找不到好的商店、看不到好的品項,加上目前「世代交替」的趨勢明顯。我認為這是交棒給他的最好時機點,讓他自己拓展並經營屬於自己的客群。
江堯東:因為同一世代的語彙相近,很容易發展出自己的朋友圈。除了經營熟於自己客群外,更要謹記父親一直秉持著做生意應有的「誠信」,這也是我想延續江記這塊招牌的動力。起初,承接江記,會覺得要頂著這塊傳承已久的招牌,壓力可想而知,也容易被外界拿放大鏡檢視。父親常告訴我,我已經有了二十年的歷練,現在應該可以大膽地憑自己的經驗去努力。如今,我的經營模式跟父親相較乍看並無太大區別,但我在社群媒體成立一個粉絲團,可以隨時呈現我的藏品;雖不追求過度地曝光,也一直有相對穩定的客源。江記台北新空間就是一個可與好友喝茶、鑑賞的天地,也類似於藝術沙龍。
CANS藝術新聞:目前江記在台北、北京都有店面,所聚焦的骨董品項差異在哪呢?
江堯東:目前台北新空間由我主導,父親只在旁督導,傳授經營上的方針與經驗。台北的經營項目是以紫砂、圓雕古玉、銅爐、茶葉為主,這幾個品項幾乎密不可分。我個人對紫砂壺最有情感,畢竟以前在學徒時期,剛接觸的就是這個領域,而紫砂算是好入門的器物,較容易實踐在生活中。靠著這個媒介,我讓更多的二代藏家,從接觸到茶文化,進而更深入古董領域。
而北京古玩城的店鋪目前則由弟弟江堯宗經營,重心放在玉器項目。他喜歡玉器,在中國有很多機會能與不同業主或是藏家交流,在北京經營玉器再合適不過了。總的來說,我和弟弟兩位作為江記的第二代採取分工模式,在兩岸服務不同客群,一同致力於擦亮江記這塊在古董界聲名遠播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