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而不捨挖掘藏品秘密是最精彩的尋寶旅程
江瑄/台北專訪
江孟樵、胡不堂/圖版提供
「Tao Art」藝術總監兼文物收藏顧問江孟樵,雖身為80後年輕世代,卻對古美術,尤其是對古代佛像及宋瓷有著深入的了解與研究。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精算研究所的他,因家族背景耳濡目染下,對「收藏」產生熱情,進而踏入藝術領域。他表示,曾祖父是李梅樹和廖繼春的同學,祖父因此受其影響開始收藏畫作,父親江衍疇自年輕時便不斷持續的收藏至今,他兒時回憶裡有太多數不盡關於收藏所帶來的樂趣和故事,言談間,流露出對藝術的熱情與執著。《CANS藝術新聞》借由胡不堂全新收藏展【寂照】登場的同時,專訪到首次接受媒體正式採訪的江孟樵,分享他對於古美術事業的長遠佈局以及佛像雕塑市場是如何的變化。

從「MQ」到「Tao Art」 找到熱愛的長期志業
參與Tao Art籌辦的江孟樵,謙虛的表示這一切要感謝Tao Art和胡不堂主人的賞識。「胡不堂的主人那時告訴我:『孟樵,我們一起來做些有趣的事吧!』因此激發了我的好奇心和鬥志,讓我能一直不斷能挑戰新事物,獲取許多寶貴的成果,我由衷感謝。」
在2013年成立MQ文物工作室時是江孟樵文物事業的第一階段,在五年之中他深入的研究佛像雕刻和宋瓷,不論研究相關文獻、比對各類參考品、訪查各大博物館藏品等,江孟樵下了相當很大的功夫,並於2015年出版了第一本佛像雕刻收藏集。
加入Tao Art之後,從一開始實現空間構想到舉辦各類當代藝術展覽更拓展了江孟樵的想像力,對於展覽規劃應用的執行層面有著更深層次的了解,以及如何規劃出一個好的展覽。同時,擔任胡不堂的文物收藏顧問,協助藏家建立系統性的優質收藏,從旁提供審美鑑定和研究論述等專業服務,更堅定了這是他最熱愛的長期志業。
Tao Art裡的古文物展覽空間和鄰近的茶室為收藏家胡不堂主人的文物展覽及私人收藏空間,這裡會定期推出優質的文物收藏及規劃出有別於傳統型態、具備空間美學且嘗試結合當代概念的展覽型態,致力於推廣古文物予更多族群。
為配合此次【寂照】的展覽主題,江孟樵採用佛學中「觀照」概念,嘗試以當代手法詮釋古代佛像。透過多重反射效果的鏡面金屬板,以及象徵生命與無機的花、石元素,營造出有別於傳統藝術史觀的陳列方式,試圖開創古佛像展呈的新面貌。
身為文物收藏顧問,時常關注市場出現的優秀物件,並勤於查閱相關資料。【寂照】展覽中呈現的兩件佛像是江孟樵從紐約拍賣的兩個重要專場取得。說來有趣的是,其中〈北齊 菩薩立像〉原屬日本藤井有鄰館舊藏,8年前江孟樵參訪一位台灣收藏家時曾經見過,當時印象便很深刻。後來這尊佛像送至紐約拍賣,而江孟樵又從紐約將它帶回台灣。「早年聽聞有鄰館藏品對於台灣藏家別具意義,沒想到也成為我的收藏記憶。」
90年代是台灣收藏佛像雕塑的黃金時代,當時包含清翫雅集的成員……等不少優秀藏家,帶動了佛像的收藏熱潮。「歷史博物館因此在1997年和2007年舉辦了兩次重要的佛像雕塑展,同年2007年韓國首爾大學博物館舉辦了邀請展,分別向藏家募集,我父親的藏品也幸逢盛會,對我來說那真是個令人欽羨的年代!」
至於對未來的借展構想,江孟樵表示,若博物館有好的展覽計劃,當然都是可以考慮的。

收藏始於研究
深耕中國藝術品領域長時間的江孟樵,「佛像雕塑」更是他自小最熟悉且熱愛的領域,其父親自80年代起開始收藏中國高古佛像,江孟樵兒時自然便在古董店和博物館裡遊蕩,遊歷時更為了能一睹珍貴的佛像,訪遍了國外的重要公私立博物館,他回憶到:「在紐約唸書期間,假日我最常獨自一人待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藝術展廳,那裡的佛像收藏是我最喜歡的地方之一,佛像的迷人深刻而雋永,偉大而令人觸動,最後驅使了我進入並深入研究這個領域。」
除了藝術顧問身份外,江孟樵的收藏始於對研究的愛好。他特別喜歡碑像類物件,因為碑像具有圖像學和歷史銘文的豐富內容,能滿足他的研究需求,從而發掘藏品背後的價值。「我個人藏有一件〈大周萬歲登封元年銘文的三尊像造像碑〉,係女皇武則天時期的作品。武周時期唐代佛像雕刻的巔峰時期,例如〈龍門石窟奉先寺造像〉、著名的寶慶寺〈十一面觀音像〉便是當時的名作。」
他又補充道:「〈大周萬歲登封元年銘文的三尊像造像碑〉十分罕有,比對1995年出版的松原三郎《中國佛教雕塑史論》,同類型的武周碑像僅有一件。多年的探討,我在研究碑像過程中獲得充分的成就感。透過銘文圖像的解析,如同進入古代的輝煌時代,內心充滿愉悅!」

佛像雕塑板塊雖小 力道卻強勁
佛像造型優美且具備量感,易於結合於現代空間中,比起存封在錦盒抽屜裡的物件,更能融入生活,何況其中的宗教意涵早已成為現代人的精神涵養。「像是隈研吾先生設計的根津美術館和貝聿銘先生設計的 Miho 美術館,都是以當代性十足的空間來展呈佛像,非常迷人!」佛像雕塑比起其他領域的古文物更具備當代性的條件,至於如何更進一步規劃展呈,是江孟樵不斷在思考、模擬的課題。他更期許自己的專業能夠恰逢得時,協助收藏家迎接嶄新階段的來臨,為了達成收藏目標,「我已做好充分的準備!」
以江孟樵的觀察,佛像市場的新局面已然展開,這和近年高古文物的興起,不斷引導藏家的品味轉變有關。他認為近年的收藏喜好可分為三個進程:第一階段索取高貴華麗的工藝成果,例如明清御用品,象徵藏家社會地位的提昇;第二階段追求風格典雅的文人風物,例如明式傢俱及宋瓷,表現知性熏化和生活品味;第三階段渴望偉大深刻的歷史文物,例如高古玉和佛像,藉以完結精神性的美學賦予。佛像石雕近年逐步升溫,就是顯現了收藏階段的轉變。
「高古佛像集歷史、宗教、藝術於一身,收藏門檻較高,過往隸屬小眾收藏是可以理解的,但佛像的重要歷史價值不會永遠埋沒。」江孟樵認為佛像雕塑雖身為小眾市場,卻從來不是收藏阻礙,反而是蒐集佳品的良機,「只要秉持文物收藏的原則:探究歷史價值,重視品相審美,追求物件稀少性,優秀的藏品勢必獲得認同,至於醞釀成為收藏風氣,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往年冷僻的宋瓷和高古玉,如今被藏家熱烈追求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像是2021年春晚節目張國立先生介紹了兩件國寶,其中一件是唐代天龍山石窟佛首,和唐代名畫《韓滉 五牛圖》同列國寶,成為億萬人欽慕的對象,一件流落海外的藏品,如今一夕之間天下知名。」江孟樵從未質疑過佛像收藏市場的受限。世界著名文物商 Eskenazi 連續在2017和2018兩年推出高古佛像主題展,正式宣告主流市場的轉變;2019年香港企業家李嘉誠先生捐贈的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開幕,呈現了近年個人蒐集的百件佛像,證實了佛像雕塑成為系統收藏的趨勢,這些卓越的成績看在任何人眼裡,都不容忽視。
反觀佛像雕塑市場,江孟樵認為此板塊在拍賣市場已有明顯的上揚趨勢,雖然還不到大規模的整體行情,但單就近年的拍賣物件來看,精品屢創新價,在在顯示了新藏家的投入。
依江孟樵觀察分析,和各項文物的拍價高峰相比,高古木雕佛像的價位已經上升,然而石雕佛像的價格仍屬低位,近來的買氣應該是藏家及早佈局的現象,未來行情可期。至於藏品選擇的趨向,目前藏家還是跟隨西方的雕塑認知,比較偏好圓雕佛像,未來可能轉向銘文碑像和石窟造像,進一步博取文化深度和歷史定位。
由於經濟發展的消長更替,佛像收藏族群的變遷十分明顯,已經由早期歐美轉移至亞洲地區,精美藏品紛紛落入日本、台灣、香港藏家手中。「我預測高古佛像雕塑未來將持續回歸中國大陸,納入最終的典藏版圖。」
值得一提的是,高古佛像向來稀罕難求,藏家入手從不輕易轉讓,致使近年石雕佛像的專場並不多。近年石雕佛像的拍品雖然不多,收藏熱潮卻非常明顯,先由萌發而突破,再由突破到確立。江孟樵特別分析了幾個近年佛像雕塑拍賣的重要專場。
2013年香港蘇富比「藝海觀濤:坂本五郎(Sakamoto Goro)珍藏中國藝術」,此次石雕拍品大都殘缺,僅有少數完整精品,以致未創出高價行情。令人注目的是成交率很好,吸引許多藏家關注。「我稱之為高古石雕佛像的萌發拍場,近年的收藏風氣自此引發。」
另外,江孟樵特別指出2015年紐約佳士得「錦瑟華年:安思遠(Robert H. Ellsworth)私人珍藏」,「我個人認為這次專場點燃了市場,導致拍賣估價大幅調整,徹底改變了佛像的收藏風氣。」當中拍賣了許多已故重要美國文物商安思遠珍藏的高古石雕佛像,由於精品不少,引起各路藏家競逐,平均成交價都高出預估10倍以上,成績斐然。其中一件高46.4公分的〈北齊 灰石彩繪描金佛立像〉,原估價4至6萬美元,最終以180.5萬美元成交,整整逾價40倍,驚動高古佛像雕塑市場!
第三個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紐約佳士得「宗器寶繪:藤田美術館(Fujita Museum) 藏中國古代藝術珍品」。這次專拍雖不是以佛像為主的拍賣,但江孟樵認為極具指標性。其中一件〈北魏 孝昌二年比丘法興造釋迦三尊黃華石像〉,十分罕見,不僅雕工精細,美感和歷史價值亦屬上乘,最終以低標十倍584.75萬美元拍出,再度震撼市場。這次專場提昇了佛像收藏的高端地位,成為藏家的夢幻藏品。
2018年蘇富比紐約「瓊肯(Stephen Junkunc III):中國佛像造像」。整體拍賣成績尚佳,但其中一件高100公分的〈唐代 石灰石雕菩薩立像〉,估價150-250萬美元,最終以433.5萬美元成交,再度證實高古佛像列入珍寶之林,收藏地位再也不容質疑。
2020年因為新冠肺炎的肆虐,整體文物市場呈現延宕的現象,拍品數量銳減,引發市場憂慮。由於古文物收藏特別注重「上手鑑定」,在交通受阻的狀況下,原本預期佛像收藏將會受到重擊。然而依據紐約佳士得秋拍的結果來看,市場反而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也反映出藏家競逐的熱情完全不受疫情籠罩的影響,說明了佛像行情的穩定性。
最後,在「崇聖御寶:詹姆斯及瑪麗蓮‧阿爾斯多夫(James and Marilynn Aldorf)珍藏」專拍中,一件高29.9公分的隋代大理石雕佛首,從原先估價50-70萬美元起標,最終以225萬美元拍出。同樣在紐約佳士得秋拍「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中,一件高171.3公分的〈北齊 石灰岩釋迦牟尼佛立像〉,以估價40-60萬美元上拍,最終也以255萬美元成交,溢價5倍之多。
古美術的推廣始於文化教育
對於台灣古董藝術品收藏家逐漸的老齡化與斷層這個現象,江孟樵表示確實值得擔憂,「因為年輕人特別在台灣其實沒有太多機會感受到古代藝術美好的一面。文物需要接觸、學習才能產生認同。」
反觀他這幾年觀察到中國大陸在古文物推廣上非常成功,例如幾年前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紀綠片,吸引成千上萬的年輕人投入文物修復工作,便是成功的文化宣傳。另外,將傳統博物館展覽數位化等線上工程,也是相當卓越的參觀引介,江孟樵經常鼓勵年輕朋友上網觀摩,體會生動有趣的文物天地。「我希望年輕族群能夠勇於踏入文物世界,從認識開始,逐步學習,納入生活興趣的一部份,最終喜愛文物而產生收藏意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