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焦點 • 2025.04.28

香港蘇富比 五月亞洲藝術週焦點 郎世寧御製〈青羊圖〉巨作

蘇富比亞洲藝術週於 4 月在香港隆重揭幕,開局即傳捷報。小萬柳堂舊藏明清扇面專場成功斬獲「白手套」佳績,全場拍品悉數成交,氣勢如虹。中國古代書畫專場亦表現亮眼,元代書法家饒介的《草書韓愈柳宗元文》甫一上拍,隨即引爆場內外激烈競投,歷經超過 95 分鐘、逾 200 口叫價後,最終以 2 億 5,000 萬港元(約合 3,200 萬美元)天價落槌,不僅締造新高,也刷新蘇富比歷來書法作品的成交紀錄。

延續這股強勁勢頭,蘇富比亞洲藝術週 5 月緊接著推出中國工藝品專場拍賣,雲集佛教聖物、王室珍寶與罕見瓷器,珍品薈萃,令人目不暇給。

蘇富比亞洲藝術週預展
2025/5/1 – 6
週一至週六|11 AM – 7 PM
週日及公眾假期|11 AM – 6 PM

5/7|11 AM – 1 PM
香港蘇富比旗艦藝廊

官網詳細資訊

神蕊天威:郎世寧御製〈青羊圖〉巨構

乾隆二十四年,皇帝成功平定了邊疆的大小和卓之亂,心情愉悅。下旨宮廷畫師朗世寧繪〈霍雞〉、〈青羊〉,寓意「大吉、祥和」,並由方琮補景,裱裝成掛軸,懸掛於北海畫舫齋,彰顯了大清朝的富饒與多樣,展現了他對國家長治久安的期盼。此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乾隆二十五年,朗世寧再繪〈霍雞〉、〈青羊〉,著金廷標補景,貼落裝裱,取代了第一套掛軸,一直貼於北海畫舫齋,光緒二十六年流散民間後由郭葆昌收藏,其中此巨〈青羊圖〉巨構於1990年代流散至美國,後入南美私人收藏至今。

郎世寧(1688-1766年)在繪畫青羊時運用了西方的寫實技法,靈動的眼神,皮毛的每一絲光澤讓兩只青羊栩栩如生;宮廷畫師金廷標描繪的山石、樹木,流水則通過傳統的技法,呈現出悠遠的東方意境。二者的完美結合使得畫面更加生動。

左上角的御題詩裡另藏玄機。乾隆帝以近乎虔誠的姿態讚頌青羊的美麗、敏捷與堅韌,卻在它們的脆弱尊嚴中窺見了大清帝國權力的深刻隱喻,其字面形容青羊的靈活與無拘無束的野性,其實是在暗喻遠離清廷的未被馴服的邊疆力量;字面描述了青羊被捕獲後無法跳躍奔騰,實則隱喻邊疆的叛亂在皇權的調和之力下的歸順。

此畫予人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乾隆大帝權力的說明書,乾隆帝通過青羊的命運,以帝王視角全是權利與秩序的關係,野性被馴化以後歸王化,通過詠物及引經據典以展現乾隆帝的治國理念,「十全老人」名不虛傳。

清乾隆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759-1760年)
郎世寧、金廷標合繪〈青羊圖〉
設色絹本 立軸
HKD 60,000,000-150,000,000

來源:
郭葆昌(1867-1942年)收藏,約1920年代末
美國古董商 Douglas Burgeron 收藏
中國陶瓷公司,紐約,1990年代
南美私人珍藏,1990年代至今

出版:
《湖社月刊》,北京,1930年6月1日,第31冊,頁8,圖載於封面
中國陶瓷公司,〈A Dealer's Record 1985-2000〉,紐約,2000年,頁39-41
聶崇正,《郎世寧、金廷標合畫的〈火雞圖〉》,《紫禁城》,北京,2017年,第265期,頁79
聶崇正,《郎世寧的繪畫藝術》,北京,2017年,頁96-97,圖45

比普羅瓦釋迦牟尼佛寶聖物

蘇富比榮幸呈獻首度亮相香港的比普羅瓦佛寶聖物。1898年,威廉・克拉斯頓・佩沛在印度北部比普羅瓦發現這批佛教珍寶,並連同藏有釋迦牟尼遺骨舍利的壇罐一併出土,成為歷史上一次驚人的重要考古發現。

此後,比普羅瓦出土的佛教珍寶就供奉於曼谷金山寺、仰光雪德宮大金塔,以及斯里蘭卡各地,並在過去逾一個世紀中,成為信徒在東南亞和南亞廣建佛教寺院的推動力。

當年威廉.佩沛獲准保留的佛寶重複件,包括半寶、珍珠、錘花金銀葉片等,一直於家族中傳承,借展世界各地,包括2023年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的【樹與蛇:印度早期佛教藝術】。

比普羅瓦釋迦牟尼佛寶聖物
印度孔雀王朝 阿育王時期 公元前約240-200年 比普羅瓦釋迦牟尼佛寶聖物
估價待詢

來源:
1898 年英倫地產經理兼工程師威廉.克拉斯頓.佩沛(William Claxton Peppé,1852-1936 年)在北印度(今北方邦巴斯蒂區)比普羅瓦佛塔遺址發現,此後家族承傳。

出版:
1. Georg Bühler,《Preliminary Note on a Recently Discovered Śākya Inscription》,《英國及愛爾蘭皇家亞洲學會期刊》,1898年4月,頁387-89
2. 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 及 J. Estlin Carpenter 編,《The Dīgha-nikāya》,卷2,巴利聖典協會,倫敦,1890-1911年
3. William Claxton Peppé 及 Vincent A. Smith,《Art, XXIII: The Piprāhwā Stūpa, Containing Relics of Buddha》,《英國及愛爾蘭皇家亞洲學會期刊》,卷30,期3,1898年,頁573-88
4. Emile Senart,《Notes d'épigraphie indienne》,巴黎,1888-92年,頁132
5. John Faithful Fleet,《The Inscription on the Piprawa [sic] Vase》,《英國及愛爾蘭皇家亞洲學會期刊》,1906年1月,頁149-80
6. A. Barth,《The Inscription on the Piprahwa Vase》,《Indian Antiquary: A Journal of Oriental Research》,卷36,1907年5月,頁117-24
7. John Faithful Fleet,《The Inscription on the Piprahwa Vase, II》,《英國及愛爾蘭皇家亞洲學會期刊》,1907年1月,頁105-30
8. Krishna Murari Srivastava,《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t Piprahwa and Ganwaria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Kapilavastu》,《國際佛教研究學會期刊》,卷3,期1,1980年,頁103-10
9. Krishna Murari Srivastava,《 Excavations at Piprahwa and Ganwaria》,新德里,1996年
10. Kevin Trainor,《Relics, Ritual, and Representation in Buddhism: Rematerializing the Sri Lankan Theravāda Tradition》,劍橋,1997年
11. Richard Salomon,《 Indian Epigraphy: A Guide to the Study of Inscriptions in Sanskrit, Prakrit, and the Other Indo-Aryan Languages》,紐約,1998年
12. Charles Allen,《The Buddha and Dr. Führer. An Archaeological Scandal》,倫敦,2011年
13. 哈利.福克,《釋迦佛陀的舍利》,《亞洲研究所輯刊》,卷27,2013年,頁43-75
14. Icon Films Production 與國家地理雜誌聯合製作,《Bones of the Buddha》,2013年
15. Himanshu Prabha Ray,《The Return of the Buddha: Ancient Symbols for a New Nation》,新德里,2014年
16. Tamara Loos,《Bones around My Neck: The Life and Exile of a Prince Provocateur》,伊薩卡,2016年,頁203
17. John Guy,《Tree & Serpent: Early Buddhist Ar 伯格博物館,蘇黎世,2018年12月13日至2019年3月31日
18.《Charged with Buddha's Blessings: Relics from an Ancient Stupa》,魯賓藝術博物館,紐約,2019年5月31日至2021年5月30日
19.《Buddha Relics》,亞洲文明博物館,新加坡,2022年11月25日至2023年3月26日
20.《Tree & Serpent: Early Buddhist Art in India, 200 BCE–400 CE》,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2023年7月17日至11月13日;國立中央博物館,首爾,
2023年12月22日至2024年4月14日,登錄編號TS.346a–c

中國藝術珍品

香港蘇富比 2025 年「中國藝術珍品」拍賣,為藏家帶來眾多重要私人藏家以及博物館珍藏藝術精品,涵蓋菩提曼拏羅基金會收藏明代宣德銅鎏金造像,是目前市面上所見體量最大的宣德銅鎏金四臂大黑天造像。另外同場呈現莫勸齋珍藏早期中國石雕佛像,年代從北朝跨越至唐宋,展示佛教傳入中土後的藝術變現形式。除佛造像之外,本次拍賣還呈現眾多佛教相關文物珍寶。明清御窯瓷器方面,本次呈現一組重要私人收藏御窯瓷器,全部由現藏家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納入收藏,為明清御窯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此外,拍賣還將呈現香港徐氏藝術館珍藏一組明代早期龍泉窰青瓷,展現自宋以後龍泉青瓷又一巔峰。本場拍賣中,還涵蓋了「品藝人生:秦峰男藏珍」單元,包括五十多件宋瓷珍藏品。拍賣最後還為古玉藏家帶來一場玉器盛宴,包括二十多件來自「藍田山房」舊藏的中國古代玉器,精彩紛呈。

唐 石灰石雕觀世音菩薩首像
高 40 公分
HKD 1,800,000-4,000,000

來源:
Dikran G. Kelekian 收藏,編號2021
倫敦佳士得1998年6月15日,編號67

展覽:
【歷代佛雕藝術之美】,歷史博物館,台北,2006年,編號33
【佛像:智慧與慈悲之身】,首爾大學博物館,首爾,2007年,編號30

出版:
陳奕愷,《歷史長河中的黃金時代——唐代造像藝術》,《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台北,2006年,第十六卷,第十二期,頁48,圖版5
菩提曼拏羅基金會典藏
明宣德 鎏金銅四臂大黑天像
「大明宣德年施 」款
高 74 公分
HKD 10,000,000-15,000,000

來源:
愛德華多・林格羅(1907-1979年)收藏,布魯塞爾,至1979年3月
歐洲私人收藏
贈予菩提曼拏羅基金會,荷蘭,2011年

重要單一私人收藏

香港蘇富比中國藝術珍品拍賣,除了此前介紹的卡內基美術館藏康熙琺瑯彩盌,本季還有多個重要的單一私人收藏。這些珍品大多是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從各大拍賣會或知名古玩商處獲得,經過三十餘年的雅蓄,終於再次呈現於世。

清乾隆 粉彩福壽連連䕫龍圖雙耳方瓶一對 
「大清乾隆年製」款
高 22.8 公分
HKD 10,00,000-15,000,000

來源
香港佳士得1990年10月8日,編號526
黎氏古玩,香港
清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紋橄欖瓶
「大清雍正年製」款
高 41.2 公分
HKD 15,00,000-25,000,000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85年11月20日,編號69
香港佳士得1990年10月8日,編號338
黎氏古玩,香港

品藝人生:秦峰男藏珍

香港蘇富比繼續誠獻秦峰男數十年來集美聚珍之果,包括一組五十多件的宋瓷珍藏,大部分均來自日本名家舊藏,傳承有序。是次精彩拍賣把秦峰男的敏銳眼光及其品藝人生娓娓道來,相信必然讓一眾藝文雅士藏家欣喜期待。

南宋 龍泉窰青釉鳳耳紙槌瓶
HKD 3,000,000-6,000,000
高 25 公分

來源:
山口謙四郎(1886-1957年)收藏,神戶

藝海觀濤:坂本五郎珍藏中國藝術 – 選粹(二)

坂本五郎(1923-2016)律己以嚴,歷近七十寒暑,致思古藝,求達「目利」之境,以己為鏡,孜孜不息。他懷着堅志大勇,勤學勵讀,縱然辛酸多於榮耀,歷年來經手無數精品,對中國古董藝壇影響深遠。承接上季佳績,蘇富比再度獻呈坂本五郎舊藏,續延藝史佳話。

精彩拍品首推青花雲龍大罐,貫徹時代典型,器腹分兩域,雲龍踞上,牡丹在下,一動一靜,天上人間相輝映。天上,迅筆妙繪,雙龍逐追浮雲捲,矯健颯爽,以澎湃張力,盡展大元鼎盛。地下,濃墨淡染,牡丹盛綻若爭妍,仰俯之間,以連枝柔瓣,彰顯雅逸華風。口沿足上,添綴浪濤蓮瓣,整體圖畫典麗之餘,更富趣味,他例無尋,絕無僅有。

元 青花纏枝牡丹雲龍紋大罐
高 27 公分
HKD 4,000,000-8,000,000

來源:
倫敦蘇富比1980年4月15日, 編號233
John Sparks Ltd.,倫敦
五代至北宋初 定窰瀝粉堆花「官」字款方盤一對
寬 9.6 公分
HKD 4,000,000-8,000,000

來源:
柴田伉儷收藏(柴田明彦(1950-2004年)及柴田祐子(1994-))
美術俱樂部,東京,1980年代
雲中居,台北,1992年11月12日
香港佳士得2018年5月30日,編號2925

展覽:
【Collectors, Curators, Connoisseurs: A Century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1921-2021】,倫敦,2021年,編號52
製嵌鎏金銅掐絲琺瑯吉慶連連扶手椅
65 x 52 x 115 公分
HKD 2,500,000-5,000,000

來源:
Lucie Valore(1878-1965年)與 Maurice Utrillo(1883-1955年)舊藏,原存於法國昂古萊姆「甜蜜法蘭西」別墅(villa 'Douce France')
約1960年由現任藏家祖父購得該別墅及宅內藏品,並由其後人繼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