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焦點 • 2021.11.07

我言秋日勝春朝 北京保利2021年秋拍中國書畫部精彩搶「鮮」看

繼本年春拍取得佳績,北京保利中國書畫部同仁再接再勵,密切關注藝術品收藏的形勢變化,深度把握藏家的個人化需求,克服疫情的重重阻隔,努力收獲眾多海內外的私人珍藏書畫,經過精心細緻的籌備組織、專業的挖掘呈現,一場秋拍書畫盛宴即將拉開帷幕。

清乾隆 御製洋彩胭脂紫地番蓮花卉套爐鈞釉雙象耳轉心瓶
H 40cm
“大清乾隆年製”款
備註:香港蘇富比,2011年4月8日,編號3072
展覽:《香江雅集——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特展》,2017年9月30日-12月3日
著錄:首都博物館編,《香江雅集——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特展》,文物出版社,2018年,編號195

夜場大師名家佳構薈萃,看點頗多,如贈與重要上款人傅抱石〈為羅時慧作柳蔭仕女〉、張大千贈與好友王新衡的〈潑彩山水〉、李可染贈與德國外交部長博爾茨的〈泰山日出〉等,傳承脈絡清晰,收錄權威出版,亦有重要私人數年聚藏「苦樂齋」鼎力支持。以學術脈絡進行聚焦呈現,推設名人書法。

以張大千晚年潑彩山水與鉤金朱荷領銜夜場,前者為晚年好友王新衡所繪,作為其六十華誕的賀壽禮物。〈丁未潑彩〉繪製於1967年,此時的張大千謫居巴西八德園,潑彩技法日益成熟,石青石綠如水墨般自由運用。由於王氏與張大千相交莫逆,亦為書畫內行,再加上素有名望,所以大千此作甚為用心。本幅畫於金箋之上,全以大千獨有的潑墨潑彩法為之,不見傳統中國山水畫之筆墨意象,幾乎接近西方的抽象畫。筆至畫幅中部,畫家巧妙的以少許筆墨收拾,以暈散的朦朧墨色過渡,畫出下方山石之肌理,樹木之形狀,並引導出山澗小溪款款流動,再加上峰頂頗具中國畫筆韻的點景屋宇,使抽象的畫面又回到具象的山水意境之中。深山中濃郁深邃,氣勢磅礴的翠綠色質沁人心脾。畫家於宇宙大觀有深刻的情感與觀察,下筆為圖,宏偉之氣象自然出於筆端。

張大千 丁未潑彩
鏡心 設色紙本
127×63cm
1967年作
著錄:
1. 《張大千作品選集》第47頁,臺灣歷史博物館,1979年。
2.《張大千畫說》第88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11月。

〈潑彩鉤金朱荷〉繪製於1980年,張大千於1983年4月過世,此畫為其晚年力作,已達出神入化之境。本幅題識亦及〈洛陽伽藍記〉,可見畫家考證慎密。濃艷的朱荷花蕾用泥金勾勒,在深邃墨彩的環繞中「猶抱琵琶半遮面」,突現出來,荷葉、霧氣、水面高度抽象,混沌之中更加烘托出朱荷之清麗可人。花蕾中正孕育著靈動鮮活的生命,含苞待放。那種超凡脫俗、生機盎然、蒸蒸日上的美麗與意蘊,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張大千 潑彩鉤金朱荷 鏡心 設色紙本
58×116cm 1980年作
(著錄已知多達十五次,篇幅所限僅列最早三次):
1.《張大千詩文集》,第175、176頁,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2.《張大千書畫集 第三集》,第103頁,臺北歷史博物館,1986年。
3.《張大千繪畫藝術之研究》,圖262,第189頁,臺灣師範大學,1987 年。

1957年李可染去德國柏林訪問期間,作〈泰山日出〉贈於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博爾茨,可謂是一幅精彩的「國禮」畫作,畫面上崇山密林之中,遊人山路間漫步登高,山頂雲海處盡染朝霞,一輪紅日即將升起,既有視覺真實,又蘊含著詩境意趣。上款人為前民主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Lothar Bolz博士(路塔·博爾茨)。

李可染 泰山日出
設色紙本 立軸 62.5 x 138.5cm 1957年作
說明:
1.上款人為前民主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Lothar Bolz博士(路塔·博爾茨)。
2.1957年,李可染在德國柏林訪問期間創作並贈予博爾茨博士本人。
3.德國著名東亞藝術品和中國書畫收藏家,威斯巴登州Jerg Haas (夏漢斯)1970年代居住於柏林期間獲得並收藏。

〈蘭亭圖〉作於1985年,筆墨與題材均屬上乘,是李可染晚年的精品繪畫,格調質樸。畫面筆墨俱蒼,皴擦築山之體,點染得山之質。〈蘭亭圖〉尤體現出可染擅於用墨的風格特色,在黑中追求實體感。山嶽帶有崇高、靜穆的象徵,深厚凝重,沈雄博大,有種讓人高山仰止的體量感。繪畫和題跋將整個紙面佔據的滿滿當當,可謂密不透風,好像要在一張有限的紙上,創造出無限的藝術空間。

李可染 蘭亭圖
鏡心 設色紙本 85×52cm 1985年作
黃賓虹 黃山歸耕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30.3×64.5cm 1949年作
(著錄已知多達八次)

鐘馗是徐悲鴻人物畫常涉獵的題材。此幅〈鐘馗圖〉創作於1939年,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期間,徐悲鴻攜畫作赴星、馬地區舉辦籌賑畫展。畫中鐘馗側身而坐,接受跪地小鬼舉案恭敬獻酒。小鬼的小心翼翼,與鐘馗之絈目欲裂、腉漚戟張之態,鮮明對比,視覺衝擊極為強烈。

徐悲鴻 鐘馗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05×60.5cm 1939年作
著錄:1.《袖海樓藏畫選》,圖目138,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
2.《徐悲鴻在南洋》,第220-221頁,新加坡美術館,2008年

〈柳蔭仕女〉是一幅非常有意義的佳作。這是傅抱石先生以自己的妻子羅實慧為原型所作,送給妻子的35歲的生日禮物。本幅作品創作於1945年,在這個時間節點抗日戰爭還沒有結束。戰爭期間傅抱石先生為了避難,全家搬遷到重慶西郊的金剛坡,在這段時間裡傅抱石家庭生活條件艱苦,全靠妻子羅實慧內外操持,照顧四個孩子。全作近400字的長跋寫滿了傅抱石與妻子同甘共苦的深情回憶,被人們戲稱為「最美情書」,這幅作品也成為傅抱石筆下最特別的仕女畫。圖畫仕女,漫步於柳蔭溪邊,樸素無華,嫻雅高貴而又風姿綽約,優美動人,即是為夫人的精彩寫照。

傅抱石 為羅時慧作柳蔭仕女圖
立軸 設色紙本 73.7×42 cm 1945年作
(著錄已知多達十二次,篇幅所限僅列最早三次):
1.《傅抱石畫集》,第26頁,中華書畫出版社,1980年。
2.《傅抱石畫選》,圖版14,朝華出版社,1988年。
3.《20世紀中國畫壇之巨匠—傅抱石》,圖版34,涉谷區立松濤美術館,1999年。

巨幅〈松柏獨立圖〉尺寸為243×60.5cm,畫一只立於松枝上的蒼鷹,傲然獨立,主羽和尾羽以濃墨焦墨闊筆點出,層次分明,雄健的羽翅收攏,有力的鷹爪緊抓樹幹。以焦墨勾勒鷹喙和點睛,蒼鷹目光如炬,炯炯有神。鷹身側立,頭微微扭轉,精神飽滿,雄視蒼茫大地,寓動於靜,突出了形象的力量感。畫面上繪一松一柏。松樹在前,以淡墨描畫,枝幹直立又向右斜,再從頂端斜插而下,松針以濃墨寫出,可見筆力;柏樹在後,墨色較濃,姿態更加虬曲。松與鷹兩個意象的結合象徵了一種剛勁、堅韌、不屈與博大,托物言志,寄托了白石老人的人生理想。

齊白石 松柏獨立圖
鏡心 紙本 243×60.5cm 1946年作
說明:
1、楊虎將軍舊藏。
2、北京拍賣會2005春lot1609。
潘天壽 鷹石圖
立軸 設色紙本 214×47 cm 1962年作
展覽:「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展(四)」,保利藝術博物館,2012年5月。
(著錄已知三次,篇幅所限僅列最早一次):《中國畫藝術叢集·朵雲》,封底,1984年5月,上海書畫出版社。
說明:1.上款人為美術史家俞劍華;2.鄒模賢舊藏。

在白石老人本就不多的山水、人物畫的創作中,將兩者合二為一,以山水為主,並輔以人物點景的作品,則極為稀見。本幅〈上學圖〉便為此類稀見之佳作。圖寫遠山近水、樹石小橋,並寫老少相攜、點景魚鳧。作品構圖豐富多變,幾無留白空間,層次井然有序,雖繁而不淪堆砌、擁塞,直得天然之工。此畫曾為北京榮寶齋入藏。於上世紀70年代末日本東京榮寶齋展覽後被著名齊白石收藏家楊永德先生購藏。即此畫曾經為袁文殊、榮寶齋、楊永德等先後遞藏,流傳有序。

齊白石 上學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40.5×37.3cm
(著錄已知多達五次):

〈黃山歸耕圖〉作於1949年,時黃賓虹年已八十六歲,正是藝術上的巔峰時期,黃賓虹曾曰:「筆法是骨,墨法是肉,設色皮膚耳。骨法構造雖有不同,骨肉停勻,方為合法。」又說「畫重蒼潤。蒼是筆力,潤是墨彩,筆墨功深,氣韻生動」。〈黃山歸耕圖〉正是這樣一件既見筆致又見墨韻的佳作,圖中茅屋數間,臺階欄桿磨房皆被青山環繞,下有清溪,一高士荷鋤攜牛而歸,頗得陶淵明桃花源意境,而高士瘦削清臞,悠然自在中更得清雅之逸氣,又何嘗不是賓虹老人的自我寫照?

本季秋拍的日間場次繼續原有的設置調整策略,嚴控上拍書畫選件,強調學術脈絡的梳理,定價突出吸引力,主打同一上款或同一藏家專題,以符合當下收藏的細分趨向。配以四季拍賣、網絡拍賣及其它類型拍賣會,打造中低檔價位書畫交易平臺的多元化。

張大千 擬古山水八條屏 鏡心 設色紙本 151.5 x41cm x8 1932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