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佳士得亞太區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主管 安偉達 Marco Almeida
佳士得亞太區中國書畫部門主管 石嘉雯 Carmen Shek Cerne
佳士得香港
顯赫私人珍藏 引領拍賣市場新浪潮
江瑄|香港專訪
佳士得香港|圖片提供
佳士得香港連續兩季秋拍推出單一藏家專拍,2023 年的「天民樓珍藏」,緊接著是 2024 年 9 月「區百齡珍藏:首拍」。前者呈獻 15 件元、明、清重器,斬獲 2.6 億港元成交總額;後者則以 19 件來自宋、元、明、清及民初的中國瓷器精品華麗上陣,取得 100% 成交的白手套佳績,兩場拍賣所引起的轟動,讓「單一藏家專拍」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角逐的新標地,也讓佳士得香港戰績再下一城。
本季春拍,佳士得香港為期一週之多的亞洲藝術週於 4 月 30 日至 5 月 2 日在 The Henderson 的亞太區總部舉行,「中國書畫」、「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靛藍若化—重要私人珍藏官窯青花器」及「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四場拍賣,取得成交額 567,598,660 港元的輝煌戰績。在經濟大環境及歐美監管政策日趨嚴格狀態下,這四場拍賣現場座無虛席、競投踴躍,亦能見到各領域的大腕級人物。與 2024 年春季亞洲藝術拍賣成交總額相比,本次成長了 4%,顯示亞洲藝術市場依舊活力充沛,且藏家對全新購藏體驗反響熱烈。
《CANS 藝術新聞》有幸於亞洲藝術週期間,邀請到佳士得亞太區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主管安偉達(Marco Almeida)和中國書畫部門主管石嘉雯(Carmen Shek Cerne)談談本戰略及成績外,並依他們多年的經驗觀察,分享目前市場趨勢與需求是如何。Marco 與 Carmen 皆提到由於拍賣時間與 20/21 世紀藝術拍賣錯開,而獨立出來的亞洲藝術週,加上遷址至 The Henderson,一站式展區與服務加上明亮通透的空間、佈局配置,使藏家能專心觀看預展外,甚至一天來往預展現場多次,停留的時間比以往更長,整體經驗相當愉快,得到很正面的反響。


(左)明永樂 青花竹石芭蕉圖梅瓶
高 35 公分
成交價 78,125,000 港元
(中)清雍正 青花九龍鬧海圖天球瓶 六字楷書橫款
高 51.5 公分
成交價 74,675,000 港元
(右)清乾隆 青花五蝠九桃紋花口瓶
六字篆書款
高 25.3 公分
成交價 9,813,000 港元
顯赫來源及單一藏家專拍 蔚為趨勢
4 月 30 日率先舉槌的「中國古代書畫」專場中,誕生三件千萬級港元拍品:由「小聽颿樓」釋出的祝允明、王鐸及諸家〈集明人小楷扇冊〉、王寵〈行書〉、王季遷家族舊藏的唐寅〈層樓拔嶂圖〉,成交價分別為:1,308 萬、1,102.3 萬、1,005.5 萬港元。
近代廣東最重要的書畫收藏「聽颿餘芳:小聽颿樓書畫選萃」焦點〈集明人小楷扇冊〉自上海、北京、台北預展期間好評不斷。聽颿樓主人第三代繼承人潘正煒,除了貿易積累的財富外,亦熱愛藝術,其小楷精絕,並以「聽颿樓」為齋名收藏書畫碑帖。除了〈集明人小楷扇冊〉的傑出成績,其他扇面作品如:文徵明〈踈樹秋色圖〉、陳淳〈朱槿〉、祝允明〈草書〉……等,亦有不錯的表現。也許來自於明清時期折扇風氣正盛,是文人雅士袖中必備之物,不同設計的扇面,彰顯使用者的品味與性格。
王寵〈行書〉則是出自日本重要私人收藏。羅振玉在 20 世紀初在上海創辦農學社,南洋公學東文學社,積極聘請日人藤田豐八來華協助翻譯外國農學書籍,為羅振玉進入日本奠定了基礎,也在其兩次旅日期間發現了日本人對中國傳統藝術與書畫的喜愛,並將一批作品賣給當地重要藏家,「這也是日本目前還有十分出色的中國書畫作品的原因之一」Carmen 說到。
值得一提的是,一件由新加坡百虹樓主人陳景昭私人珍藏的黃賓虹〈紀遊西湖〉在 2017 年以 922 萬港元易主,本次黃賓虹〈日夜想念毛主席〉以 1,150.7 萬港元成交。Carmen 表示:「在預展時,這件作品已備受多方關注,因為這樣的作品在市場上已經多年未見,藏家躍躍欲試,最終拍賣以低估價的兩倍售出,是令人振奮的結果。」當然,出自日本藤田美術館收藏拍賣專場,也是很好的案例。
拍賣前最受矚目的高光專場「靛藍若化—重要私人珍藏官窯青花器」來自一位有著三四十年收藏背景的北美資深藏家與佳士得有著多年好交情,身為對中國藝術品熱愛的藏家,其收藏不僅於中國瓷器,更有家具、玉器、佛教雕塑……等,收藏門類豐富,除了珍惜、品質,他亦聚焦於品質和審美。此次釋出三件重器〈明永樂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清雍正 青花九龍鬧海圖天球瓶「六字楷書橫款」〉及〈清乾隆 青花五蝠九桃紋花口瓶「六字篆書款」〉。Marco 分享到,本次拍賣,是藏家對其收藏進行系統性梳理的一環。
在賣家和買家間 取得定價平衡
雖然現今全球經濟處於波動狀態,Marco 認為「靛藍若化」三件罕見重器現身,仍足以使買家心動並出手,這也是該專場取得 1.626 億港元白手套佳績的原因。就他解析,十年前的經濟蓬勃,買家出手大方,然而目前會以同等價錢收藏中國藝術品的買家群體理所當然減少,所以,拍賣公司在定價策略上更加謹慎,以達到理想的拍賣成績。Marco 透露:「定價策略至關重要,該如何在委託賣家與潛在買家間取得平衡,在價格吸引買家的同時,我們也要顧慮到賣家的期待值。」
中國書畫板塊中,大名家作品估價空間有限,易超過 1 千萬港元,藏家群有限;反觀,估價落在幾萬至幾十萬港元不等,接地氣的潛力股,吸引的是另一類喜歡具趣味性、研究性的藏家,這些作品有很大的競價空間,「一般我們看到以幾十倍售出的作品,都會是這種類型,對拍賣公司和專家來說,能在一批收藏中見到這類作品,也增添了工作的豐富性。」Carmen 說到。不可否認的是,張大千、齊白石、傅抱石、林風眠、吳冠中……等名家,仍是藏家追求的藍籌股。
而在中國近現代書畫裡,由亞洲顯赫私人珍藏之張大千〈扁舟覓桃源〉拔得頭籌,以 1,429 萬港元易手,此件作品在 2012 年以 600 多萬港元由藏家於佳士得購入。本次參與競投的共有三位藏家。此外,Carmen 補充,拍賣結果最大的驚喜不一定反映於大名家作品之上,如啓功〈行書—杜甫《白鹽山》〉估價為 6 萬港元,最終卻拍出了 36.5 萬港元的成績;東南亞私人收藏的錢松喦〈華僑新村〉也以低估價的 5 倍 35.2 萬港元成交,證明市場依舊有很大的空間給具趣味性、獨特性與價格更親民的作品。
藏家的喜好分佈與品味變化
收藏品味,每幾年必有更迭,伴隨著旅行便捷與科技日漸進步,藏家眼界自然容易拓展。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一直以來偏好「小而精」的物件,然而藏家喜好迥然不同,有些藏家喜歡可以瞻仰的大型物件、而另一類藏家偏好可以把玩的、在手中的小物件,但「無論物件大小,基本上符合:品質、來源、珍稀、是否首現拍場?以及合宜的定價策略,這幾個標準,通常結果都會讓人相當滿意。」Marco 說到。
Marco 以紐約與香港的拍賣為例。紐約拍賣一直以高古器物為主,如宋、元、唐,香港則是聚焦於明、清時期的中國藝術品。回顧二三十年前,許多美國藏家相當喜歡體形碩大的器物,如唐三彩馬、早期青銅器,這似乎早已成為紐約亞洲藝術週的一種標誌性。而中國內地藏家自十年前,已經開始從收藏高古青銅,漸漸延伸至玉器板塊,相較在西方受追捧的唐三彩因為墓葬品,從文化角度上並非特別受到喜愛。高古青銅器和玉器至今於市場仍相當火熱,這些高古器物備受追捧在於他們蘊含大量文化知識和美學。
在中國書畫方面,也分「地域性」,像新加坡、美國、日本、台灣、香港……等都是徵件必到之處。Carmen 指出:「歐美最重要的是徵集到單一重量級藏家的收藏,像去年和今年的林風眠作品,就是來自比利時的重要藏家兼銀行家弗蘭克·范羅斯布魯克(Frank Van Roosbroeck,1919-2008),去年的〈霸王別姬〉以 567 萬港元售出,本季〈寶蓮燈〉和〈白鷺〉分別以 327.6 萬、 163.8 萬港元的價格被收藏,成績相當不錯。」
透過藝術界的聯繫,范羅斯布魯克夫婦與林風眠結識,並在上海期間從藝術家手中收藏了一批畫作。除了自藏外,范羅斯布魯克亦時常引薦外籍人士同林氏買畫,林風眠 1971 的自傳中寫到:「1956 年愛人隨女兒、女婿因生活關係,同他們到巴西去了(女婿系奧地利人)。他們離開上海之後,我還是繼續賣畫,此時由我自己直接和外國人接洽,在我愛人未離開上海時,有比利時人羅斯布洛常來賣(買)畫,因此我也認識了他,後來有外國人要來買畫時,多由他介紹認識。」Carmen 充滿熱忱的表示:「能從歷史紀錄看到范羅斯布魯克家族與林風眠的交往,讓其子女了解父母收藏的來龍去脈,也讓我們在徵件時對藝術家生平有更多的認識。 」
成功的藏家會收藍籌畫家、顯示自己的品味,地理、時期、某些人物有關的聯繫,跟著軸線去收藏。Carmen 以上一輩上海藏家為例,他們以收藏海派作品為主,像黃仲方父親時期已經有很好的收藏,到了黃仲方也特別喜歡清代海派的作品,像任伯年和任預,也是歷史上比較特別的點,他們收藏裡,有 80% 為海派作品。

張大千〈扁舟覓桃源〉
設色紙本 鏡框
109 x 54.5 公分
1981 年作
成交價 14,290,000 港元

明 祝允明、王鐸及諸家
〈集明人小楷扇冊〉
水墨金箋 冊頁八開
每開 約 16 x 46.5 公分
成交價 13,080,000 港元
新一代藏家的出現 市場跟風浪潮有何意味
藏家到了某一個年齡,不會輕易在拍賣市場出手,與此同時,拍賣公司更由許多面向尋找潛在買家進場,Marco 和 Carmen 一致認為,如何培養年輕一代藏家對中國藝術品及書畫領域產生興趣進而收藏,這時博物館、拍賣公司、畫廊皆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中國藝術品一直以資深藏家為主,但近幾年由來於數位媒體和社交平台的蓬勃發展,年輕藏家逐漸湧現,當中包括西方和亞洲藏家。「年輕藏家很看重訊息的即時性,如前面所提到透過社交媒體的運用,了解佳士得拍賣,是面對他們很有效的方式。」Marco 補充說明。
自疫情開始,網拍銷售逐漸火熱。Marco 說:「那段足不出戶的時間,人們把錢投資在藝術品上,線上銷售上呈現非常好的數字。新進買家先在線上購買小物件,隨時間提推移,漸漸轉往實體拍場競標,並開始入手較大件型的物件。當你越了解中國藝術品,往往無法回頭,因為他們承載許多故事與文化知識,等待後人去發掘,這也是該領域的迷人之處。」Marco 對於年輕藏家的比例比以往高出許多這件事,相當自豪。
新一代藏家的出現,意味著審美品味交替的開始?就 Marco 透露,清代三代官窯瓷器的御製瓷器,一直是備受追捧,而「入門款」則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Marco 娓娓道來:「每個上過歷史課的人都知道這三位清朝帝王,他們雖屬歷史,但卻又不是遙不可及的高古史,購藏這三朝的瓷器,似乎擁有了重要歷史的一部份,令人陶醉其中,對年輕藏家具很大吸引力。」
像本季出自日本美術館〈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紋菱口大盤〉曾於 1974、2004 年兩度現身於拍場。這件以 504 萬港元交割的永樂經典大盤,完美體現明代青花之精髓,Marco 語帶興奮的說:「凡是收藏中國藝術品的藏家都會愛上它!」
而宋瓷、御製瓷器與其說是趨勢,不如說是藏家一直以來的心頭所好。尤其宋瓷不論年輕或是資深藏級,要了解其雅緻、顏色、線條,需要具備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通透的理解宋瓷次之美。
另外,文人瓷器又分為文房器物與擺件類,像是本次拍出 630 萬港元的〈清康熙 釉裡紅加彩月季花紋馬蹄尊〉我們能透過此精巧的實用文房物件,想像昔日文人於書房揮毫洗筆時的場景。文人則會對著優美的擺件器物冥思,如:〈金 耀州窯月白釉長頸瓶〉顏色和線條形制別緻,一般耀州窯呈淺青色,此件佳器不論形色上都風格獨具,並以 768.6 萬港元成交。Marco 也談到,王家琪家具珍藏〈十七世紀 黃花梨圈背躺椅連折疊墊腿〉是超前時代的設計,就算陳設於現代空間中,也絲毫沒有違和感,確實此件精品也以 1489.5 萬港元易主。
談及中國藝術品市場流行,Marco 回想起八至十年前,民國瓷器在一夕間火爆了起來,也許是博物館推出的展覽或是知名學者寫的文章,但風潮卻持續了不到一年,「我們對於『流行趨勢』一直謹慎對待」Marco 說到。
相較於以往近現代書畫成交率在 80% 左右,本季來到了 86.5%,實屬健康成長的趨勢,整體成交額達到 1.2 億港元,反映出佳士得精選的作品非常符合目前市場品味。
華人藏家 重塑拍賣市場局面
Marco 約十五年前入行時,中國內地藏家出手闊綽的開始購藏,這十幾年間,他們不斷用行動力重塑市場局面,像中國「龍美術館」,就是個例子。在 3 月推出【天地大觀】展覽,其收藏之 200 件(套)重器,收藏實力蔚為可觀。就 Marco 的長期觀察,西方藏家對外銷瓷器具觀賞價值的擺件興趣比較高,而也有一些藏家會嚴謹的對中國藝術品做深入研究,並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和意義所在。華人購買力的日漸強大,對於西方藏家而言,相互競爭日趨劇烈。
當前,由於華人藏家的強勁購買力,日本藏家很難機會購買頂級拍品,然韓國藏家目前為數不多,但可以見到中韓瓷器的交互影響, Marco 表示:「佳士得一直致力於開拓更大的市場。」
中國書畫領域博大精深,時間軸可拉回宋朝,跨度千年,但凡對中國文化有一點興趣的年輕人,也許以幾萬港元就能擁有一張溥儒小品。「大中華區品味轉變,然此氣氛在中國內地較顯著,他們會有同好聚在一起交流切磋」Carmen 提到。資深藏家收藏有一個方向與風格,但不會拘泥於一位藝術家的作品,若看到一批新的作品,也許會帶給他們啟發與靈感。
就 Carmen 身為專家及拍賣官的長期觀察,香港藏家還是喜歡林風眠、吳冠中;台灣藏家則鍾情渡海三家,尤其是遷居台灣時期的作品。歷史、文化、語言是中國書畫在華人市場生生不息的原因。Carmen 表示:「我們聚焦培養 40-60 歲的藏家」。
在華人藏家茁壯的同時,佳士得也以正面積極態度引導藏家,中國藝術品和中國書畫皆不是「消費品」,保持長期健康的市場狀態。問及有哪些原因,能夠在吸引更多新買家進入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同時,亦鞏固資深藏家?Marco 和 Carmen 紛紛給出這樣的答案:「目前藏家將目標鎖定在從未於市場露面的生貨,才有機會勾起他們的興趣和目光。對佳士得來說,『口碑』和『一等收藏』,對拍賣是絕對正面的影響。」
最後提到口碑,佳士得新上任的古典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部環球主管 Edward Wilkinson,一直為該領域的標誌性人物,他將於佳士得香港下一季拍賣帶給讀者哪些驚喜呢?讓人翹首以待。

十七世紀 黃花梨獨板架几案
整體 高 82.5 公分 寬 306 公分 深 52 公分
案面 厚 7 公分
成交價 33,045,000 港元

明 王寵
〈行書〉
水墨紙本 手卷
26.5 x 286 cm
1527 年作
成交價 11,023,000 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