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為茶書房


利用早年收集來的半透性老竹木門片,直接用來做間室隔屏環境氛圍良好。現成舊料物件增添新空間的溫潤,這些看來仍有挺度但表面已初具皮殼老件,使用起來倍感穩實,非新作事物可比擬。
茶室順依個人打造,
主要滿足我對茶的觀念想像與生活實踐。
過去愛茶只為生活嗜好,朋友間喝茶平常自然無需條理規範。但後來認真習茶也對茶道內涵有了探索興趣,間接接觸到古典東方的陰翳美學,這其實與我對影像創作在光影詮釋感受熟悉且謀合,相對延展對傳統草庵茶室低微光色環境氛圍,與簡樸內涵所嚮往。岡倉天心《茶之書》裡描繪茶人與自然相處之道更直抵我心。 「撿拾斷梗,結柴為庵,瓦解星散,荒原復現」,古歌裡描述茶人置身曠野的胸懷,天地共生的浪漫真性,人在天地間所處的自然關係都深具啟發。


附屬茶書房的和室茶間,刻意降低的天花除了為了製造低緩的茶室空間氛圍外,夾層上則利用來做為儲存器物或乾倉藏茶使用。壁照採光則製造自然天光的空間效果來。紓解改善低矮茶室的逼迫感。


附這回不但使用老木料,還刻意選用曝曬在外的粗獷木頭,主要是為了與土牆肌理的調性融合。簡單的空間陳設,適當製造的視覺「澀感」是極其必要的藝術考量。尤其選擇草庵式自然概念的建材風格。
▼ 西月茶寮

且形成構築明確想法與生活目的。
如同事茶人有著自己對茶的詮釋,亦如創作者對作品想法的絕對主觀。這是一個粗獷中自然有的細節,施作不求細工但有刀斧手感。事前擬好規劃,但不完全理性照圖施作,總依臨場憑感覺作調整,使觀點保持彈性與靈活。在工地每天與木作師傅一起,意念眼光隨著施作的手彷彿自己操作。每塊舊木取材料面皮殼狀態不一,要事先構想拿捏得當。眼裡這已不只是裝修,而對自己生活空間的重新度量。
是我簡樸茶生活外,對茶認真展開的空間運用與想像。
現代生活飲茶習慣日常,因應各種茶事的運用,實非制式茶室所能涵容。各茶道流派與茶事形式背後的茶心,其實都有共同沉澱的地方。靜心終究體會感受自然幻化的茶性靈精神,重回原始自然。無論空間形式走向如何變化,茶室是否具備這樣收斂精神,即是茶室的美感內涵與經營。
這樣精神設置經營,其實接近創作時要求。不只在乎視覺上美感,處於幽暗,閉眼凝思憑抽象感覺體察茶湯氛圍與帶給的細膩感受。
都會城市的巨大,蝸居小室的卑微。我茶室裡的經典,就是為了創造一時興起的詩意,美好而存在。


這是我私人空間,雖然這次修造重點在茶室,為了鋪陳茶人生活概念而來,但做為居家的客廳陳設,我選擇北歐老傢俱搭配部分民藝桌椅,讓生活裡增添不同色彩與豐富性,客廳休閒舒適性一樣具備。縱使摻入較多風格但無損茶範,因為茶在生活間自然流動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