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董事長 陳立栢
發揚陳澄波教育推展精神 以原創漫畫訴說歷史
鄭乃銘 / 專訪
圖片提供 / 尊彩藝術中心
陳立栢有句話講得令人動容。他說「對於陳澄波或者是談論陳澄波,不僅僅只有一個228!228事件之於陳澄波是個逗點,不是一個句點」。這句話,合該送給那些始終持著狹隘心胸;只以一套理論來書寫台灣美術史的學者們。
排名統計至2022/10/31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是設立在1999年6月15日,今年是基金會設立第23年。在耗時又費力所完成的陳澄波全集之餘,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更值得一書的工作計劃流程是在於,著手編繪120本的漫畫;第一本表定10月問世、12月接續出第二本。另外,基金會還計劃籌拍電影的拍攝。這新一輪的工作內容,目標鎖定是針對年輕世代。
陳立栢回憶祖父陳澄波就提到,多數的人對陳澄波還是會聚焦在228事件上,似乎忽略掉陳澄波生前更具有核心價值的點是在於教育推動上。陳澄波的父親陳守愚是前清秀才,但是當日本統治台灣之後,漢文不再是普世學科,大量的日本文化滲入生活的每個底層,陳守愚自然感傷再沒有比文化思想被削弱、民族認同被否決來得更教人痛心。但由於母親在生下陳澄波之後就過世,陳守愚礙於生活得四處教學;無法帶著幼小的陳澄波。因此陳澄波先是被寄養在保母家三年,後來祖母林寶珠才將陳澄波帶回親自教養。陳澄波起初的教育都是父親陳守愚教導,並沒有進入公學校受教育。陳守愚謹守漢學文化的道統,並沒有讓陳澄波學習日文體系,一直到陳澄波13歲那年才進入公學校一年級,才開始接觸到日文。不過,先是從漢學文化開始奠基學養,後來才接觸日本文化體系,這似乎也讓陳澄波個人的文化底蘊更具寬闊厚度,不會受制於單一狹隘的文化觀,而是能夠更有容量、更能將眼光放在遠方。
陳立栢就說,陳澄波從公學校畢業,考取了台北國語學校,成為師範科的學生。在這裡,他遇到當時在國語學校任教的日籍老師石川欽一郎。石川把西方藝術的技法與繪畫思潮放到教學內容當中,無論是對印象派、寫實主義;甚至針對畫家個人藝術方面的各式表現,石川就好像解剖一樣;逐一在課堂講解也與學生分享,從純粹的繪畫再到較具科學性的藝術歷程,大大啟迪了原本就對塗塗繪繪有著極濃興趣的陳澄波想像空間。這種自由又帶開放性的學習方法與態度,對於陳澄波後來投入教育工作都有相當潛移默化的奠基效益。由於國語學校師範科畢業必須要有六年教學義務,1924年陳澄波終於如願考取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一圓他渴望能去日本再研習美術的夙願。1926年才三年級生的陳澄波,即以〈嘉義街外〉入選第七回帝展,這是台灣油畫家第一次入選帝展。1927年他再以〈夏日街景〉入選。1929年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陳澄波即前往上海任教,分別擔任新華藝專西畫科主任教授、昌明藝專、藝苑研究所西畫教授及主任。1932年上海爆發「一二八」事件,陳澄波被以日僑身分而遭受排擠,於1933年從上海回台。返台後的陳澄波,多了時間、有了空間,除了專心畫畫之外,也組台陽美術協會,全力推動美術普及與質量提升。陳立栢就特別提到,陳澄波熱情投入美術推動,他努力在不同的活動裡鼓勵民眾親近藝術,不讓美術只屬於畫家;而是能夠在生活四周讓人感受到。
正基於陳澄波生前對於美術教育推廣的多元開放心襟,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在著眼藝術世代交替的傳承概念下,如何讓年輕世代能夠更領受到台灣文化的深厚基底,而不僅僅只是在傳遞陳澄波個人的藝術表現,在這所謂定名為「集合」的120本台灣自製漫畫大系出版計劃中,主要是依從台灣歷史學者周婉窈所著《台灣歷史圖說》為中心主軸,從六個階段:史前時代、大航海時代、明鄭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戰後(國府)時期等分別涉入,就歷史事件、產業…來作為故事結構,完全都是由年輕的作者來編寫腳本、由台灣漫畫作家來負責繪製。160頁的紙本漫畫,通過年輕世代的眼光與角度,希望能夠讓小朋友看懂、願意看,進而能夠認識屬於這塊土地的特殊性及長成、蛻變。